公文写作要主旨鲜明,直陈其事
从公文章法的角度来说,清代官主旨鲜明、直陈其事的特点十分突出,对现代公文的影响很大。下面试举一例咸丰三年(1853年),因上年入秋以来京师重地劫案委生,正月九日,皇帝下旨整顿营伍,以肃清地方。全文如下:
国家设立营伍,稽查奷宄,捍卫地方,必当随时整顿,方能有备无患。京师重地,尤关紧要。朕闻步营兵数,多不足额;街道堆拨往往雇夫充数,该管官巡查,明知不究。似此上下相蒙,尚安望禁暴诘奸,缓急可用。著步军统领彻底清查,严惩顶替,甄汰老弱,挑选精壮,务令兵归实用,饷不虚糜。至禁城内外各门尤宜严肃,节经降旨令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严饬值班官员兵丁等,随时查核。第轮班值宿,人数众多,其中难保无旷误偷安,老弱充数。蓍该管大臣认真拣派,以资宿卫。并随时查验军器,务使一律坚利,毋得徒饰观暗九城内外地面,五方杂处,其小街僻巷,及民房寺院客店等处,最易奸。著步军統领衙门、顺天府、五城一体严密侦缉。遇有形迹可疑行踪诡秘者,立即盘诘究办。务使奷宄敛迹,地方肃清,毋得视为具文,致干重咎。懔之。
这是一篇谕旨,相当于现在的“通知”一类部署工作的下行文。
纵观全文,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是全文紧紧围绕“整顿营伍、肃清地方”这一主旨展开,构严谨。全文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国家设立营伍的目的和当前营伍中存在的问题,来说明顿萝伍的必要性:第二层对清查整顿工作提出清理兵丁、查验军器的具体要求;第三层是要求整顿之后严密侦缉,达到地方肃清。这三层意思可谓一环套一环,从而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严谨
(2)是开门见山,首语入题,没有冗赘。喻旨首句就说国家营伍必经随时整顿,切入主旨。
(3)是文中的叙述和议论皆文辞简洁。如“步营兵数,多不足额,街道堆拨,往往雇夫充数",“严惩顶蒈,甄汰老弱”,"务令兵归实用,饷不虚糜”,等等,均可称得上“一字入公文,九牛拉不出",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结尾处以“懔之”收尾,简而有力,令人印象深刻
对照一下今天的某些公文,我感到这篇谕旨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一,古代公文行文对象十分明确
这篇谕旨就是针对内阁该管大巨、步军统领、护军统领及顺天府、五城等部门的负责人而言。行文对象专指性强,也即是“看人说话才有利于公文内容简明,公文效率高。而当今某些公文,行文对象十分广泛,一份文件既要领导同志阅读,又要求群众学习,甚至要做到家喻户晓",那么内容就要兼顾各方,话就要讲得十分全面,该向领导同志讲的“尖端”的内容,因要传达到群众而不能讲了;该向群众讲透的具体道理,因考虑到领导同志的水平,而不能展开讲,结果是篇“白开水",领导同志看了不过瘾,群众学习了感到都是“大道理”。行文对象专指性不强,不仅造成内容上一般化,也造成文件发送上“大拔轰”,使许多领导同志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那些内容与自己主管工作毫不相干的文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改变这种行文弊端,必须从提高行文对象的专指性入手。应明确,公文是办理公务的工具,不是宣传教育材料。需要家喻户晓的材料(重要讲话、报告等),应尽量以其他形式公诸于众,避免以公文形式下发。
其二,这篇谕旨开门见山,直陈其事
谕旨劈头一句话就是“国家设立营伍,稽查奸宄,捍卫地方直截了当地说明整顿营伍的必要性:讲到问题时,则直述其弊:兵数多不足额、巡查明知不究等;讲到整顿的要求时,则——条陈。而当前一些公文概念化、模式化、形式化倾向十分突出。如开头“戴高唱”:“为了……根据……按照……”往往写上一页纸,甚至成了开头的一种国定模式;公文的内容则过分追求“全面”、“系统”,讲不足之前必先讲成绩,讲成绩之前必先讲上级的正确领导,讲上级的领导时必须将直接领导和主管领导写全了;又如讲某项工作之前,必先强调其意义,强调意义时必先引用某某文件、某某领导讲话,等等。这种“求全”的写法,使文童枝薆横生,看得你晕头转向,甚至难以卒读。
古代公文自有其糟粕之处,有些是不能苛求古人的。但若今天的公文,不能继承古代公文的优点,写得反不如古代公文高明,就应苛求”我们自己了。以古为镜,用其所长,不失为有志于改革的公文撰写者们的一条捷径吧。
毛泽东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见《反对党八股》)古人语言,当然囊括古代公文语言,其中“还有生气的东西”想必也不少。何以见得?这倒是需要挖掘一番。太古的且不论就拿较近的清代公文来说,无论是语言还是章法,确有一些尚未“作古”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清朝入关后,政治经济上多“参用”历代朝廷“所长”,公文上也继承了“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的传统,篇幅短小,用语精确,言简意赅。特别是作为清王朝最权威的公文—谕旨,虽未能免除一般粉饰文字的习套,但已很少“等因奉此”、“空骋其华”的八股腔凋,常以开门见山、直抒其意、结构严谨、文字洗练见长短则二三百字,长不过千字。其精华之处,于当代公文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