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的虚写与实写
虔实手法,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广泛运用。老舍说:“文章要有实有虚,互相陪衬。”“实而不板,虚而不空”(《本固枝荣》)。公文写作也不例外,但是公文中的虚实,与小说、诗歌中的虚实含义不同。如小说中的正写与侧写、白描与比喻、描绘与抒倩、叙事与议论等等都是实写与虚写。公文写作主要用叙述和议论,杂以说明、描写等表达手法,修辞手法也少,所谓实写主要是具体叙述和具体议论,虚写则为概括叙述和抽象议论。由于公文的主要作用是办理公务,实用是其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要以实写为主;然而公文又要用来传达上级精神,很多地方又离不开虚写。所以,正确认识虚与实的关系,合理地运用虚写和实写,才能写好公文。
《三国演义》第五回关公斩华雄一段,先是实写:曹操为关公温酒壮行,关公顾不上饮酒,飞身上马,提刀应战。然后从虚的角度写道:“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場,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銮铃晌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一段未用一字具体描写双方交战的情景,读者却能从鼓声、喊声、众惊等气氛烘托中,想象到关羽的神威。
这是虚实结合、实境虚写的一个范例,清代学者毛宗岗在此处批道亦用虚写,妙。写得百倍声势。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亩是虚和实的结合,虚与实是相互对立排斥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统一的整体。没有实,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虚,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思想,在公文写作中也得到印证。善如观点和材料是一对虚与实的关系,观点来源于材料,没有材料,观点就没有了依托;材料用来说明观点,没有观点材料就成为多余的东西。公文就是观点与材料、虚写与实写的统一体。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说明虚写与实写的关系
以虚带实。
行文先虚后实,以虚带实,是一种常用的写法。譬如部署一件工作,先写清楚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或意义,再具体写开展工作的实际步骤和方法等;请示一个事项,先写明请示的理由,再细写请示的具体事项。这些都是先虚写后实写,用抽象的“目的理由”等概念,引出要说的具体事项。这种以虚引实的写法,不仅符合思维的逻辑顺序,还能引起受文者的注意或阅读的兴超。再如论点与论据,也是以虚带实的关系。例如这样一段话:“城市道路增长落后于交通流量增长。近几年本市城近郊区道路面积年增长徘徊在34%~36%之间,远远低于18%的车流量年均增长度。“这段话中,头一句是观点,后一句是材料,材料是由观点引带出来的。古人讲“撮辞以举要",就是说要把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放在段首。这也是以虚带实的意思。
虚由实补。
有些公文待别是领导机关的公文,往往论述较多。如果一味地论述,容易造成空洞板滞之感。若在论述中适当地补充一些具体东西,不但可使文章生动,还可加强论述的效果。胡乔木管说写文件要生动,不生动人家不原意看,但不能像普通文学作品那样办。要生动就是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可以增加生动性。”(《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段话讲的就是“虚由实补”的道理。毛泽东是这方面的大师,在他起草的公文和政论文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说明较为深奥的问题。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谈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意义时说:“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一文中,讲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变,不变,又变,又不变这就是宇宙的发展”时,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一步说明:“发电机是一个说明运动转化的很好的例子。煤炭燃烧的化学运动放出来的热转化为使水蒸气体积胀的运动,然后又使发电机的转子旋转,这是机械运动,最后发出电来。“可惜,现在人们很少能看到写得这样生动的公文。
化虚为实。
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夫立言之道,在于有物。”空泛浮是公文的大敌,任何公文都应该写得实在,把内容表达得具体扎实,以便于领会和执行。具体说,叙述情况要有详实的材料,不能泛泛而谈;说明理由要讲出具体的分析统抽象;议论道理要有针对性,不能空话连篇不着边际。化虚为实,更重要的是做到虚处实写,把公文中抽象的原则、道理和认识具体化、“物“化、“实”化使抽象的变具体,空洞的变充实。譬如“意见”、“通知”是待行性公文,要写的工作是尚未进行的,是"虚”的,但要实写,写得具体明确,看得见摸得着。否则,极易写成空泛、大而化之的东西。请看下面一篇工作意见中的一段:
广泛宣传发动,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对xxxx结构改革的认识。xxx结构改革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国情,顺应民意。各地必须层层发动,大宣大讲xXxx结构改革的重要性。提高大家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宣传发动要做到—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班人”配合抓。要把全县XxX结构改革的气氛搞得浓浓的,大家的认识提得高高的,工作抓得实实的。要认真落实xx计划,切实解决xx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召开会议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巩固扩大试点成果,进一步加快全县xxxx结构改革的步伐。
可以看出,这个意见写得十分空洞,缺乏实际内容,对如何宣传发动(如传达学习的范围、对象及内容)、如何统一各级领导认识(解决领导层的那些认识问题)、如何抓好工作落实(着重抓那几个具体问题)都无具体说明。许多话大而空,尽是“原则汤”,让人不得要领;有些话貌似具体,实际无法操作。如要求—把手、分管领导、班人都要抓,实际结果会造成都抓都不抓的局面。这样的公文,叫人怎能执行?化虚为实就要下功夫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所写的东西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才能克服单纯的原则要求、一般号召等空泛问题:对上级的精神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措施。
虚实映衬。
这种手法在山水画中最为明显,或水为虚,岸为实;或云为虚,山为实;或天为虚,月为实……实映衬,相得益彰。画与文是血脉相贯公文中虚与实所关涉的既有表达方法也有文章要素如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抽象论述与具体分析,观点与材料,原则要求与具体措施等等,这些虚的方面与实的方面,在公文中彼此关联互相映带,相辅相成。就拿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来说,概括叙述如虚笔勾勒,宜反映全局情况、工作概貌;具体叙述如实笔细描,宜反映工作细节、具体事例。这两种笔法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叙述的情况既有“面”又有“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请看下面一段:
调查表明,由于社会各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支持不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学工企业不接待,学农乡镇不人迎,学军费用交不起。如,学校组织一次百名学生学军,10天就需交训练费1万元。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些学校交不起军训,又找不到其他途径,只好让学生自由组合、自找门路去参加社会实践,结果有的学生便上街“练摊”,反而产生负效应
这一段在第四行的“如”字前,概括叙述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用三个排比句,概述了存在的问题;接着具体叙述了学军中交不起军训妻的困难,以及造成的负效应,从而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一虚一实相济,起到全面、深入揭示问题的效果
古人说,“虚中有实,实中有虔”(清刘熙载)。虚实既无一定之形,也便无一定之法。文字童法娴熟之后,虚笔实笔当会自然而出倒不必设意铺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