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业报告网第1篇(全文1581字)
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输血协会理事长、上海市血液中心党委书记朱永明2日表示,我国输血行业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血液供应能力略有不足的特征。
2日,我国第一部关于采供血和输血服务行业的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发布,由53位行业专家和学者参与撰写,系统分析总结了输血行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趋势,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采供血发展历程。
报告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临床用血100%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无偿献血量不断上升,采血量自495万单位增长至2220万单位;20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已下降到极低水平;临床合理用血水平较大程度提高。
同时,我国输血行业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血液供应能力增长的速度仍略低于血液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强血液供应能力仍是我国输血行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报告还指出,自“十二五”以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无论是原料血浆采集量,还是血液制品产量、品种均逐年增长,但距离满足临床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据悉,“十二五”期间,全国原料血浆采集量有较大提升,年全国采浆量接近600万升,较增长了约12%;在册供浆员数量明显增长,超过了200万人。随着采浆量的提升,我国血液制品产量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批签发量从587余万瓶增长至2015年857余万瓶,国产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从20约万瓶增长至2015年的3000余万瓶。
然而,我国血液制品仍然供不应求,进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从年的40%增长至2015年约60%,虽然增长趋势放缓,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若采浆量得不到较大提升,市场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结构仍以白蛋白为主,存在品种单一、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全国30余家血液制品企业能够生产人纤维蛋白原、三种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业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类产品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常处于短缺状态。如何进一步提升采浆量,扩大各制品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供需紧张仍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第一部关于采供血和输血服务行业的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2日正式发布。据此,-是中国输血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临床用血100%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但是血液供需区域发展不平衡,血液供应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时,血液制品供不应求,且品种单一;进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从2011年的40%增长至2015年约60%。
蓝皮书指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无偿献血量不断上升,采血量自19495万单位增长至2015年2220万单位;2015年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已下降到极低水平;临床合理用血水平较大程度提高。
根据蓝皮书,但在GDP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输血行业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东、中、西部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的发展也不均衡。此外,中国血液供应能力增长的速度仍略低于血液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强血液供应能力仍是中国输血行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这本蓝皮书分为总报告、专项研究、省级现状报告、典型案例、采供血大事记五个部分,由五十三位输血行业专家和学者参与撰写,从学术视角系统分析总结了输血行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趋势,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采供血的发展历程工作。在省级现状报告部分,蓝皮书纳入了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南、浙江、新疆、内蒙等八个省市自治区的采供血发展报告,所选八个省市自治区兼顾了东西南北中各区域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原料血浆采集量有较大提升,2015年全国采浆量接近600万升,较20增长了约12%。根据这本蓝皮书,中国血液制品产量增幅较大,但仍然供不应求。目前,中国血液制品结构仍以白蛋白为主,占比64%,存在品种单一、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进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从2011年的40%增长至2015年约60%,虽然其增长趋势放缓,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若采浆量得不到较大提升,市场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进口比例也会随之增加。
根据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全国30余家血液制品企业中,能够生产人纤维蛋白原、三种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业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类产品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供应量常处于短缺状态。
中国行业报告网第2篇(全文2292字)
前言
20的中国经济,是加入WTO后稳定发展的一年,国民经济稳步提升,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高,纵观年的中国酒业,也是在一片风光旖旎、多元多维的变化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盘点总结2004年的中国酒业,是为了细细品味陈年的余香,更是对新一年中国酒业更多精彩的向往!
一、2004年中国酒业的基本概况:
1、2004年中国酒业的生产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04年我国饮料酒总产量约为3464.48万千升,其中白酒为311.7万千升,同比增长2%;啤酒为2910.05万千升,同比增长15.2%;葡萄酒为36.73万千升,同比增长14.7%;黄酒180万千升;果露酒26万千升;酒精为285.96万千升,增长12.5%。
各酒种产量前十名的省份排序分别为:
啤酒:山东、广东、黑龙江、浙江、辽宁、河南、江苏、福建、北京、安徽。
白酒:山东、四川、江苏、河南、安徽、辽宁、湖北、吉林、内蒙古、河北。
葡萄酒:山东、河北、天津、新疆、吉林、北京、河南、甘肃、安徽、云南。
酒精: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南、江苏、广西、天津、云南、四川、安徽。
2、2004年中国酒业的效益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04年中国酒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约为1478.77亿元,利润完成101.9亿元,完成税金227.85亿元。
其中:
白酒完成销售收入613.0亿元,比去年增长12.41%;利润完成58.66亿元,同比增长38.77%;完成税金100.10亿元,同比增长9.87%。
啤酒完成销售收入623.94亿元,比去年增长17.58%;利润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32.72%;完成税金111.35亿元,同比增长13.1%。
黄酒完成销售收入37.74亿元,比去年增长16.11%;利润完成2.97亿元,同比增长16.11%;完成税金3.77亿元,同比减少0.65%。
葡萄酒完成销售收入74.34亿元,比去年增长17.06%;利润完成8.45亿元,同比增长12.07%;完成税金9.30亿元,同比增长4.3%。
果露酒完成销售收入31.3亿元,比去年增长16.11%;利润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39.00%;完成税金3.33亿元,同比增长69.45%。
酒精完成销售收入98.44亿元,比去年增长35.13%;利润完成2.18亿元,同比增长104.00%;完成税金5.61亿元,同比增长15.83%。
各酒种按效益情况排序前十名分别为:
啤酒:
(1)税金:山东、广东、浙江、黑龙江、辽宁、福建、江苏、北京、湖北、四川。
(2)利润:广东、山东、湖北、四川、辽宁、福建、浙江、北京、广西、陕西。
白酒:
(1)税金:四川、贵州、山东、安徽、江苏、山西、广东、内蒙古、河北、北京。
(2)利润:四川、贵州、山东、内蒙古、安徽、江苏、山西、湖北、河南、湖南。
葡萄酒:
(1)税金:山东、天津、河北、北京、吉林、新疆、云南、甘肃、上海、宁夏。
(2)利润:山东、天津、河北、北京、陕西、上海、河南、云南、甘肃、辽宁。
黄酒:
(1)税金: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北京、河南、湖北、福建。
(2)利润: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安徽、广西、湖北、河南、北京。
果露酒:
(1)税金:海南、湖北、内蒙古、宁夏、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北京、上海。
(2)利润:湖北、海南、宁夏、内蒙古、广东、黑龙江、北京、山东、江西、湖南,
酒精;
(1)税金:江苏、黑龙江、河南、天津、山东、吉林、安徽、四川、广西、广东。
(2)利润:河南、山东、黑龙江、江苏、吉林、山西、四川、河北、广西、湖北。
3、2004年中国酒业的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酒业盈利能力逐步提高。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逐步落实,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酿酒行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从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结果来看,全国酿酒行业产量略有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在各酒种中,啤酒行业产量继续居世界第一位,且有望突破3000万千升大关,啤酒与葡萄酒的增长速度列各酒种前列。在2004年各企业解决原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利润同比增长30.80%,又有较大幅度上扬。葡萄酒呈现朝阳产业的活力,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利润率。
白酒作为国家控制的产品,在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利润增长近四成。2004年,四川、山东、安徽三个产酒大省产量下降,但经济效益都有增长。白酒产量前20位企业中有10个企业的产量下降,但销售收入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除1家下降外,19家企业都得到了增长。这说明在开始执行的从量消费税的影响依旧存在的情况下,白酒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果露酒、葡萄酒、黄酒等酒种得到高速发展。
特点之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向骨干企业集中,规模经济进一步凸显。
在白酒税制影响、啤酒原料涨价、葡萄酒基地遭遇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龙头企业品牌产品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有关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酒品的第一考虑因素
白酒行业前20位企业的利税总额达到104.77亿元,占全国白酒利税总额的87.08%;其中五粮液的税利总额占白酒税利总额的24.05%,利润占白酒总利润的41.77%;茅台的税利总额占白酒税利总额的15.18%,利润占白酒总利润的22.03%。2004年利润超过1亿元的企业为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河套、汾酒7家,7家利润总额达45.32亿元,占白酒利润总额的77.25%。
啤酒行业产品区域性消费特点较为明显,但随着青岛、燕京、珠江、华润等企业全国战略布局的逐步深入,啤酒品牌也开始突破地域。啤酒2004年利税总额超亿元的企业有29家,利税总额达到75.39亿元,占全国啤酒利税总额的53.34%。
葡萄酒行业中张裕、王朝、三家长城、威龙、华东七家企业的利税总额占本行业的87.66%;黄酒行业中绍兴黄酒集团、上海金枫、绍兴东风酒厂三家企业利税总额占本行业的49.63%;果露酒中海南椰岛鹿龟酒、湖北劲酒两家企业利税总额占本行业的60.39%。
特点之三:资本运作风起云涌。
2004年酿酒行业资本运营风起云涌。业外资本试水酒业,业内资本扩张企业整合非常活跃。2004年内,全国酿酒行业资本运作额达60亿元以上。
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洋酒企业虎视眈眈的觊觎国内市场的态势,我国酿酒企业在规模竞争中,只有加快资本整合,资源整合,才会在更激烈、更讲游戏规则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特点之四: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是酒业不断的追求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消费者保健意识的增强等变化,根据市场的特点,如何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扩大市场需求,构筑合理的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利润最大化,成为我国酿酒企业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主题。
2004年白酒低度化趋势更为显著,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低酸、低酯、低甲醇类白酒和利用苹果、葡萄等水果作原料开发出的水果发酵蒸馏白酒,这些适应市场的个性化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强调卫生、安全、健康的新品种研发和推广得到进一步重视。
啤酒企业纷纷进军高端啤酒市场,推出纯生化啤酒、不使用甲醛助剂啤酒等高技术产品的企业不断增多。
黄酒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黄酒企业一直在降低黄酒的甜度,生产以干酒、半干酒及半甜型酒为主体黄酒产品。绍兴黄酒集团的“纯生黄酒”项目,是目前黄酒行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生产线;采用冷冻过滤解决了一直困扰黄酒行业的黄酒沉淀问题。一些黄酒的名牌企业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
中国行业报告网第3篇(全文3852字)
摘要:金融市场的兴盛必然需要更多层次的市场来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的期货市场还有待欠缺。
文章研究了中国主要的几个交易所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主要的交易品种和现状分析。
关键词:中国期货;交易品种;比较;现状分析
期货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又可以分为工业品、农产品等。
金融期货主要是传统的金融期货如股指、利率、汇率等。
国家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放开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越来越收到市场调节作用的影响,农场品价格不稳定和粮食企业缺乏保值机制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如何建立一种可以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防范因价格波动而造成市场风险的机制成为了赎回关注的焦点。
1988年3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正式确定了中国期货市场研究和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期货交易所应运而生。
中国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家期货交易所,其上市期货品种的价格对国内外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于国外期货的市场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从研究到试点,再到推广,整个过程中多多少少带点“舶来品”的烙印。
交易所期货品种:
上海期货交易所铜、铝、天然橡胶、燃料油、锌、黄金、螺纹钢、线材、铅
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豆粕、豆油、黄大豆2号、玉米、LLDPE、棕榈油、PVC、聚乙烯
郑州商品交易所硬冬小麦、优质强筋小麦、棉花、白糖、PTA、菜籽油、早籼稻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
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交易期货种类较多。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市场功能及影响能力较大。
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价格是世界铜市场三大定价中心之一;其中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在国际上有相当高的权威性;燃料油期货的上市交易拉开了我国能源期货的发展序幕。
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2月,是中国最大的农场品期货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同时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期货交易所。
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品种有玉米、黄大豆、豆粕、豆油等。
在这十八多年来,大商所发展稳定,惨淡经营,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近几年来,大商所发展十分迅速,到,成交量由2.41亿手增长到8.06亿手,成交额由5.22亿元增长至41.71万亿元。
20,在全球交易所期货期权交易量排名中,大商所位列13名。
郑州商品交易所是经过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内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成立于1990年10月。
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隶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垂直管理。
到郑商所期货交易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份额约占50%。
到目前为止,郑州小麦和棉花期货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郑交所小麦期货和棉花期货的价格成为了全球小麦和棉花的重要指标。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成立的交易所,五家股东共斥资5亿人民币,上市品种为沪深300期货指数。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有效地发挥了资本市场的功能。
同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作为国内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专注于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金融期货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日渐加快,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下,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流动性增强。
从期货市场的监督机制的角度看,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督体系虽然不完善,但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现阶段,期货市场上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不断更新,保证了交易数据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中国的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良好。
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期货市场不同的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是由政府一手引导的。
政府推动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这样做虽然有利于节约成本,但是也导致了政府对市场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从而使期货市场呈现较强的行政特性。
中国期货市场的规模有限,可以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不多。
中国可以上市交易的期货商品仅有52种,金融期货更是屈指可数,中国期货市场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克服这个障碍。
金融期货品种的稀缺不但使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削减,还限制的投资资金的注入,限制的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
另外,交易所经营惨淡,竞争力削减,行业竞争同质化,无法与众多的国际大型期货交易所竞争,面临压力较大。
我国的期货种类主要集中在农场品和生产原料上,市场结构不合理。
与国际期货市场260多种期货商品相比,中国期货行业的辐射十分有限。
而且当今国际期货市场90%的交易属于金融期货,而中国期货市场在这一方面相当滞后。
期货市场的投机者所占的比重较大,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国内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
根据现代经济学分析,期货市场是属于不完全市场的范畴。
在这种市场,商品的价格一般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估计,因此违背了期货产品的基本作用,这就可能违反价格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就极易往极端发展。
而正因为期货市场的品种稀少,不仅使大量需要规避风险的企业没有合适的规避场所,也成为了不理性投资的根源。
我国的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很弱。
市场信息的不透明使市场的参与者必须支付更高的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期货市场这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主动学习期货只是与相关的法律,增加自身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强化法制观念,避免非理性投资与经济犯罪。
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消除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如有必要,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出台《期货法》。
另外,建立期货市场的主管监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如财政、税收、国资、银行、保险等经济领域各主体的协调机制,促进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真正把期货市场作为“大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管理风险的有效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军峰,基于协整理论的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长期均衡关系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
[2]曹廷求;中国期货市场: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
[3]周雪梅;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D];浙江大学;年。
中外期货业行业结构比较【2】
[提要]国外期货市场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其市场结构已经相当完备。
本文将中、美、日三国期货行业结构进行比较,希望对我国期货业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期货业;行业结构;股指期货
一、美国期货业行业结构
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
欧美期货市场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其市场体系与结构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
期货市场中介机构是期货行业的主体。
美国于1936年颁布的《商品交易法》将美国期货市场的中介机构划分为代理业务型、客户开发型和管理服务型。
代理业务型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期货佣金商(简称FCM)、场内经纪商(简称FB)和场内交易商(简称FT)等,其中期货佣金商是主体。
FCM和我国的期货公司类似,可以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并收取交易佣金,也可以为其他中介提供下单通道和结算指令。
美国的FCM可以分成三种:一是全能型金融服务公司,如高盛,期货经纪业务只是其业务的一部分;二是专业期货公司,如瑞福期货。
专业型期货公司又可分为市场专业型和品种专业型。
前者以特定顾客为服务对象,而后者专注于特定的期货品种;三是贸易型期货公司,即商品现货商设立的期货公司。
一些大型的商品现货生产商、加工商、贸易商为了套期保值便利设立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子公司,如嘉吉公司便承担了其母公司的套期保值业务。
客户开发型中介机构主要有介绍经纪商(简称IB)和助理中介人(简称AP)。
介绍经纪商一般以机构形式存在,主要业务是为期货佣金商开发客户,但不能接受客户的资金,且必须通过期货佣金商进行结算。
助理中介人是为期货佣金商、介绍经纪商介绍客源的个人。
管理服务型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品基金经理(简称CPO)和商品交易顾问(简称CTA)等。
金融期货最初就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产生的。
1972年5月,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在所内设立专门从事金融期货业务的部门,并推出英镑等7个外汇期货品种,这是金融期货合约首次在交易所内上市交易。
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市交易所首次推出以价值综合指数为合约基础的股价指数期货,交易上市当天成交近1,800张合约。
接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也纷纷推出了股指期货品种。
股指期货在美国诞生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到1984年股指期货一个品种的交易量已经占到美国所有期货合约交易量的20%以上。
可见,股指期货由于其可以规避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巨大功能,得到了各类投资者的认同和欢迎,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日本期货业行业结构
日本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期货公司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金融公司兼营期货经纪业务,主要是一些证券公司或有投资银行背景的公司,如小林洋行等;二是一些拥有商品现货背景的大企业,它们因为对通过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有较为强烈的需求,而下设了专门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子公司,如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三井商事等,这类似于美国的贸易型期货公司;三是专业型期货公司,以1958年创立的日商联贸期货公司为代表。
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等期货业较为发达和成熟的国家,日本期货业多年来发展缓慢、体制陈旧、市场封闭、交易费用偏高,被称为“一个落后于时代变化的现代产业”,已经屡屡引起投资者的抱怨和批评。
对于日本来说,商品期货交易量占据了期货交易额的绝大部分,金融期货交易量只占期货市场交易量很小的一部分。
三、中外期货行业结构比较
我国期货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仅有十多年时间,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还处在需要不断探索和向国外取得借鉴的阶段。
国内期货行业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期货公司和介绍经纪商。
我国的期货公司类似于美国的期货佣金商FCM。
美国的FCM分为全能型、专业型和贸易型。
我国现在由于期货业发展时间短暂和国家对期货公司经营业务种类的限制,还没有出现全能型的期货公司。
我国非商品现货企业设立的期货公司,即相当于美国的专业型期货公司,然而这些期货公司现在很多都被券商收购,成为券商背景的期货公司。
截至底,全国共有63家券商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占现有163家期货公司的38.65%。
我国多数大型期货公司由商品现货商设立。
比如,成立于的中粮期货,其大股东是中国最大农产品和粮油提供商中粮集团;成立于1993年万达期货,其控股股东是河南东方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19的金瑞期货,由国内最大的集铜采矿、选矿、冶炼、加工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江西铜业集团投资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