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第1篇(全文1746字)
摘要: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的优秀文化资源,其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多样化的民族性更是光芒闪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项目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通过调研与资料分析,提出相关方案与执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期的一段时间,部分国人脱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秉持“拿来主义”,这种思维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源,离开了传统,现代艺术就是无本之木,显得空洞、苍白而流于表面。为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措施的执行进展缓慢,导致一些“非遗”项目逐渐流逝。
二、研究目标
根据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广,共分10类,总项目达到300多项,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若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可谓意义重大。笔者通过近一年的时间,着重研究合肥地区的葫芦烙画与黄山地区的徽州“三雕”,并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把“非遗”项目引进学校,提出相关的传承方案。
三、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与措施
我们选择的进入教学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统手工艺技能,即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在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培育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
1.设立名师流动工作站通过与葫芦烙画和徽州“三雕”的优秀“非遗”大师沟通合作,设立民间“非遗”名人流动工作坊,引进“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编外研究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生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在美术馆或者学校的展览馆合理合法地展出,以便可以创收,实现教与学的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传承人在学校设立名师工作站,让名师走进课堂教学,培养优秀的学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人。研究项目传承人的从艺经历、传承脉络、师承关系、师承方式等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到促进教学、双向发展、推动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针对培养学生成为传承者所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对接受“非遗”项目培训的学生发放一定额度的助学金,使培养学生成为“非遗”项目传承者得到基本保障。
3.开门授徒从一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到固有观念的禁锢,很多祖传技艺不传外人;在传承过程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非遗”项目不能代代相传,有的“非遗”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根据情况分批次引入课堂教学,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在学生当中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并传授技艺。4.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嫁接”到学校学校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最好基地之一,以学校为载体,把学校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的基地,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永久传承下去的目标。这也完善了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把我国的传统艺术引入高等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变我国一些艺术类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过于重视西方艺术体系的状况,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5.拟定在安徽高校示范推广,把安徽艺术类院校作为“非遗”传承的“硅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高校艺术教育,采取相关的实施措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发展高校的学科建设,改善课程设置,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多方吸纳资本进入。依托高校的平台,更有利于系统研究“非遗”项目,把“非遗”项目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使高校具有强大的介入产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帮助文化产业创造更大的附加值,逐步实现提高院校知名度、塑造品牌院校的共赢目标。
结语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凝聚了华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我们需要以时代的眼光去借鉴与继承优秀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文章所提出的继承与弘扬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不但可以有效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以解决目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逝的问题。笔者旨在抛砖引玉,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思路。以学校为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实现教学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弘扬的双赢,有效地促进院校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安徽的艺术文化发展,也为安徽省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以高校为载体,建设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推广、发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第2篇(全文2777字)
学号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平山县上东峪村农业发展与展望姓名王艳专业入学时间教学点
2016年4月10日
平山县上东峪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摘要:通过对平山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该县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目前国内外现代农业前景和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平山县上东峪村突破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发展方向。
关健词:平山;农业;发展;旅游
一、平山县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上游,距石家庄40公里,距北京300公里,东临鹿泉市,南接井陉县,北靠灵寿、阜平,西与山西省接壤。全县总面积为26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88万亩,耕地46万亩,水域46万亩,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平山县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全面加强。通过“项目投入、政府支持、群众自筹”的方式,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良、病险水库加固、农村沼气推广等项目,同时完善了农村路网、电网、广电通信等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以往粮食种植“一头沉”的局面得到了切实改变。特色作物种植和旅游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核桃种植已经初具规模,并且获得了“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配合西柏坡、驼梁、天桂山等景区的旅游观光采摘农业得到了长足进步,许多观光采摘园都已经建成迎客。以“农家乐”形式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已成为边远乡村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平山县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少且规模不大,缺乏具有示范带动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农业生产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区域布局滞后,科学规划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不高。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龙头企业发展不力。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品牌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不明显,导致引进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难见成效,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目前,虽然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如:田间机耕道建设滞后,加之小丘块农田居多,大型农机具作业困难,从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机化水平不高;用于防汛抗旱、排灌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不到位,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中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很少,从整体上看素质较低,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新型农业发展十分不利。
三、上东峪村农业发展现状
上东峪村位于平山县中部苏家庄乡境内,岗南水库上游,是岗南水库移民村,村中土地大多为高岗次地。多年来,上东峪村民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依靠传统农业勉强维持着生计。近年来,随着全县农业的发展和县委、县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强,上东峪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核桃种植、木耳种植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户中根深蒂固,农户市场意识、规模意识不强,在种、养、加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市场理念,优质高效农业意识淡薄,导致农业管理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也上不去。同时,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致使农田出现抛荒现象,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四、对上东峪村未来农业发展的谋划
目前,根据平山县农业发展的大致方向,结合上东峪村农业发展现状,我认为,可以坚持“两手抓”发展战略,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已有一定规模的核桃产业,一方面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培养农家乐等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业。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近年来,随着对核桃营养、保健、医疗、生态功能的逐步深化认识,其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和珍爱。核桃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更拥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平山是全国闻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具有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良好的前期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核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自2009年以来,上东峪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通过成立富峪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实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红”,将村中的核桃树地统一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收入,带动了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目前,村里已建成了千亩核桃基地,核桃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临近的下东峪村是全县乃至全石家庄市闻名的核桃加工产业聚散地,为上东峪村的核桃不出乡就找到了销售地,为核桃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另外,黑木耳俗称木耳、云耳、光木耳,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真菌,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元素。它的胶体有巨大的吸附能力,能起清胃和消化纤维素的作用。因此,它不仅是烹调高级菜肴必备的佐料,也是纺织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而且,黑木耳是一种腐生性很强的腐生菌,其水分、温度、空气、光照等生长环境而言,非常适合林区大面积种植,进行产业化作业,形成规模效益。平山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立足于开辟农民新的增收渠道,设置专门的扶持政策,在全县大力推进木耳种植。上东峪村紧紧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村内发展了几十亩的木耳种植基地。未来,有必要把这一基地继续做大做强,丰富群众的收入来源。
(二)着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从全国的形势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看好。
从全县的形势看,平山县被定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大力发展红绿相间的旅游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得到了自上而下地重视和支持,在诸如温塘、岗南、合河口等乡镇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各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从上东峪村的形势看,上东峪村位于岗南水库上游,距离革命圣地西柏坡只有不到15公里的路程,且紧邻西柏坡高速公路、207国道等交通干线,交通便利;村子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今后在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时,可以秉持“以农为本,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统筹安排项目,优化发展环境,合力谋取更大发展。例如:在村北,通过山杆农业合作社,集中经营“中华寿桃采摘+农家乐”发展项目;在岗南水库沿岸,建设垂钓设施,发展休闲垂钓产业;各处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上东峪村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形成大的规模,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的格局当中。总的来说,上东峪村虽然地处山区,但是紧邻西柏坡红色旅游圣地、岗南水库,西柏坡高速和207国道,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继续坚持对该村传统农业的改造,打造核桃、木耳特色种植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两大经济支柱,将极大增强该村的经济实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第3篇(全文3561字)
学号
16***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遵化市夏庄子村农业发展与展望姓名张海龙专业乡镇企业管理入学时间2016年秋教学点遵化电大指导教师
2016年6月23日
目录
一、农村改革3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1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1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1
二、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2
(一)、智力因素…………………………………………………………2
(二)、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2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2
(四)、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2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对策与建议…………………………………2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3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3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3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3
内容摘要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把搞好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深化农村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关键词:现状
开发与利用
措施与前景
遵化市夏庄子村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一、农村改革3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取消了粮食准运证,粮食市场化经营平稳有序。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按每亩109.5元的标准发放到户,到位率达100%。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村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我村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深化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把搞好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一是改革涉农服务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县直涉农部门及各基层农技站所及其技术人员与农户或农业企业签订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等形式,调动农技人员服务农业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变农技人员的“被动应付式服务”为“主动热情服务”。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我们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3年开始启动,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强化了政府的指导、服务职能;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行乡镇“七站八所”“四权”(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由县级下放到乡镇,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培训。是对乡镇“七站八所”实行“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定编定岗不定人”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七站八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四是逐步对从事经营性的基层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使其按市场经济规则独立运行。
2、农村工作“村为主”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将农村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强化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是我村工作改革的一项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改革总的原则是对村级工作实行“县指导、乡领导、村为主”。其目的是通过实施“村为主”,进一步加强农业,稳定农村,推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部关系。一是改革农村工作管理方法,变农村工作“乡干部包打包唱”为“村干部唱主角”。二是改革村干部报酬兑现方式。提高“村为主”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建立和完善“村为主”村干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采取“基础工资+考核工资”的报酬兑现方式,加大考核力度,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村干部“被动管事”为“主动干事”,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生育、综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村为主”。
二、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农村改革上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智力因素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因素。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据调查,我村的农村劳动力总数有7000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5%,低于全国9.1%的平均水平。在2007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8.3%,低于全国18.6%的平均水平。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因素。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对农民的带动能力较差,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四)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优质农产品比重小、特色农业规模不大、标准化农业生产推进缓慢、农业生产的外向度不高、农产品缺乏品牌等方面。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对策与建议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鼓励土地进行合理有序流转,为发展规模农业奠定基础。一是要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建立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在土地流转中的积极性,通过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建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成片集中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原料基地的,在税收上给予一定减免,并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大户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在项目安排、产品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经营主体在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免收相关规费。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品种和品质结构。一是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我村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是由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是进行粗加工或根本没有进行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势必造成竞争能力不强、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走集约经营的路子。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二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适用农业技术等示范技术。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兴建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造条件。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增强农业发展后颈,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加大投入。要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和延伸,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以当前农民投入为主向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农村发展概论》作者:陶佩君出版时间:2004-08-02
2、《参与式发展概论》作者:李小云出版时间:2001-02-01
3、《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作者:风笑天出版时间:2005-3-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第4篇(全文3795字)
摘要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1]。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对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该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迁西县西河南寨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西河南寨村农业模式
目录
一、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1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1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1
二、当前制约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2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
(二)龙头企业发展不力。.。.。.。.。.。.。.。.。.。.。.。.。.。.。.。.。.。.。.。.。.。.。.。.2
(三)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2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2
(五)缺乏正规权威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2
(六)农民收入比较低,资金投放不足。.。.。.。.。.。.。.。.。.。.。.。.。.。.。.。.。.。.3
三、发展西河南寨村农村经济的主要对策。.。.。.。.。.。.。.。.。.。.。.。.。.。.。.。.。.。.。.3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3
(二)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背景。.。.。.。.。.。.。.。.。.。.。.。.。.3
(三)现代农业前景。.。.。.。.。.。.。.。.。.。.。.。.。.。.。.。.。.。.。.。.。.。.。.。.。.。.4
(四)西河南寨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4参考文献:。.。.。.。.。.。.。.。.。.。.。.。.。.。.。.。.。.。.。.。.。.。.。.。.。.。.。.。.。.。.。.。.5
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一、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西河南寨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取消了粮食准运证,粮食市场化经营平稳有序。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村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西河南寨村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深化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把搞好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一是改革涉农服务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县直涉农部门及各基层农技站所及其技术人员与农户或农业企业签订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等形式,调动农技人员服务农业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变农技人员的“被动应付式服务”为“主动热情服务”[2]。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我们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强化了政府的指导、服务职能;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由县级下放到乡镇,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培训。四是逐步对从事经营性的基层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使其按市场经济规则独立运行。
2、农村工作“村为主”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将农村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强化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改革总的原则是对村级工作实行“县指导、乡领导、村为主”。其目的是通过实施“村为主”,进一步加强农业,稳定农村,推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部关系。
二、当前制约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迁西县西河南寨村的农户观念亟需改变,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户中根深蒂固,农户市场意识、规模意识不强,在种、养、加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市场理念,优质高效农业意识淡薄,导致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近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户只耕种自然条件好的口粮田,自给自足,致使农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少且规模不大,缺乏具有示范带动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可持续性发展不强。农业生产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区域布局滞后,科学规划不足,种植品种分散单一,且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不高,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龙头企业发展不力
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品牌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不明显,导致引进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深
(三)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三)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民中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很少,从整体上看素质较低,本科在读生,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与新农村的建设的人才非常少,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
(五)缺乏正规权威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
农民经纪人和经营大户的组织还比较松散,市场设施和营销手段还比较落后,一大部分市场只是农民自己跑出来的,主要单纯的依靠个体间的联系或是一两个村落的交流,没有正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构,风险大,经营单一,在体制创新上成效不大,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开拓,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硬件设施发展不快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科技投人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科技投人的不足造成了农业科技人
员的匾乏和农民科技素质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的瓶颈
(六)农民收入比较低,资金投放不足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农业投人最大的也当属农民自身。当前农民收人甚微,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农业设施的投人,而是依靠银行贷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银行信贷行业的门槛的越来越高,对于低收入的农民是无法贷款的。由于生产投人不够,基础设施便无法得到完善,农业生产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方面的发展就更谈不上,最终农业产业发展受到巨大的限制。
三、发展西河南寨村农村经济的主要对策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3]。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根据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多培养一下农家乐,农民还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
现代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4]。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
(二)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背景
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城市居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5]。近年来,迁西县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著。
迁西县强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在休闲农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休闲农业是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迁西县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要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后发赶超,高速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以农为本,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安排项目,创新发展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合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6];进一步修改完善好休闲农业发展方案,制订完善具体、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措施,加大现有农庄的提质、提速、提效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发展[7]。
(三)现代农业前景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08-2010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6.39%的速度递增。2009年,乡村旅游行业已经形成80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仅在地处中部的江西省,就已有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或企业1467家,直接安排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80320人,间接带动农民就业6054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48亿元。
(四)西河南寨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迁西县西河南寨村的农业发展如果向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将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要改变以往的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向建设新农村的步伐挺近,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为主导,结合有机农业及休闲农业齐头并进,抓住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带动有机农业机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必然会成为领头者。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大力的人员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做好农民的思想转变工作,讲解有机农业及休闲旅游农业的相关知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向旅游农业发展,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使用,减少农民在农闲季节的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农民的额外收入,同时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素质,同时村里可以以建立企业的模式,村民入股的方式,整合资金,以华西村为榜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旅游农业、有机农产品的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生产,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抓住自己的优势项目在迁西县占据一壁江山,同时可以与当地的商超进行农超对接,将有机农业的发展成果通过超市的平台展示给消费者,实现走出迁西,走遍全河北的发展目标。结合休闲旅游,使现代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在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乡村旅游业也要随之发展,互相结合并进。
参考文献:
[1]范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与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8)。[2]张长娟,贺卫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J]。学习论坛,2005,(4)。[3]刘斌。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马晓河。农民增收成破解三农问题核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2-17[5]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2008(3)[6]许绍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企业,2008(12)[7]孟涛.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J].新科教,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