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怎么写优秀(4篇)

时间:2019-06-08 08:08:08关键词:序言,优秀

序言怎么写优秀第1篇(全文669字)

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叫做“自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它的标题一般用“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序言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置于书末的称“跋”。

序言,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

序言怎么写优秀(4篇)

序言怎么写优秀第2篇(全文950字)

好友小费,人民日报经济部记者。十余年比肩新闻行业。于是他的。新作《体验生命》出版后,即惠赠与我。他的许多文章我都曾拜读,倒是范敬宜先生的序言“且引文脉贯新章”新人耳目。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先倡导经济报道的改革:要像著名科学家杨振宁那样用传统文化现象诠释最深奥的科学原理,像著名资深记者梁厚甫一样用林语堂式潇洒的文笔来纵论艰涩的学问,使之鲜活起来。继而他又推衍到“文脉”,指出所谓文脉,是流动在一个人血液中的文化积淀,是长期蕴藏胸臆的古今文化气息在文中的流露,积之于中,形之于外--有了范先生的这篇序,小费的书就压住阵脚了。我从这篇序言中,联想到过去范先生为《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作的序,那篇讲大道理的序言俨然-篇美文,我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一些佳句。由此心想,天下作者自序,或为他人为序多矣,理应以此为鉴,是断断不能忽悠的。

对记者而言,题是指文章的标题。对书而言,题则是指它的书名、序言、前言和跋等,有提要、引领的意思。序言和后记是书之前后门面,是言志心语,本应对全书的内容给予评介,或交待背景,以利读者阅读。有人说,写书要“由薄变厚”,即要把提纲逐渐充实和扩展,而读书要“由厚变薄”,即要概括和提炼全书的梗概和中心,而读序和跋,就是由厚变溥的程序之一。我以为序-类文章一要短,让人从寥寥数语中窥其心智,探其由衷,片言居要,让人知其所思所想。二要精,提挈全书精要,言简意博,引领读者畅达胜境。所以有人说,读书先要读“序”,尤其先要读“自序”。自序是夫子自道,现身说法,不啻真情实感。

在看过的一些书的序中,有的字字珠玑给人愉悦,有的似绿叶延伸主干,使人渴望下文。但也有相当多的序不尽如人意,言而无意,狗尾续貂,或文字干涩呆板,文思浅陋。更有甚者,再华而不实地自我吹捧一番,如卡拉OK之自娱自乐,什么“最XX的文字”、“填补XX的空白”、“居于XX前沿”,云山雾罩之下,一堆乱草而已。还有的邀名人作序以抬身价,而名人也拔高乱捧,序中充斥着叙私交的客套友情,不惜使文章成为茶余饭后磨牙的休闲小品,不仅是为文者之忌,也是编者之忌,是一种不敬他人的谬误品性。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写怎样选购图书,认为有三条要则。一是看出版社是否名牌大社。二是看出书时间,辨析鲜活新鲜与陈年故纸之别。三就是要看前言和后记,以及作者介绍,这是判断图书质量的关键一步。当然,再抽出几页来看看更好。

瞿秋白曾为《鲁迅杂感选集》写了很长的一篇序言,文中不仅对鲁迅的杂感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鲁迅精神进行了权威的阐述和赞颂,更可贵的是也指出了这位伟大斗士在译文中的缺憾。序言不仅可称量其书,也是作者、编者操守和风气的写照。

序言怎么写优秀(4篇)

序言怎么写优秀第3篇(全文1459字)

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序言

安全需要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人们历来关注的重点。高校“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面对各种危险:或是潜在的,或是明显的,或是因无知造成的,或是由于明知故犯带来的,等等。在许多发达国家,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接受有关安全和生存方面的教育。安全教育必须引起广泛重视,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将会使大学生们终生受益。

高等院校既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也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独立人生的第一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占师生员工总人数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通过对大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他们踏入社会较晚,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成为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本书是以大学校园里发生过的各种不安全案例为基础,介绍大学生应如何学会自救与求救,面对突发事件如何保护自己等技能,以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一本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本书分为绪论、政治安全、饮食安全、宿舍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求职安全、防灾避灾等十一章,每章又从“案例警示”、“案例评析”、“对策建议”、“安全训练”四个方面向大学生介绍生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安全事故及预防、解决的方法、技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文性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他们安全健康的成长服务,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案例的形式展开指导,易于接受。

(二)实用性

安全教育贯穿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生的全部生活。本书立足于学生安全生活的需要,提供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使学生能够科学、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保障大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三)实践性

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以案喻理,启发大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丰富安全防范知识,并通过“对策建议”及“安全训练”提高学生的防范技能。

(四)综合性

以大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从政治安全、饮食安全、宿舍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求职安全、防灾避灾等等十个方面将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交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进行剖析,全面保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希望通过此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面对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为他们度过健康安全的一生起到基础性作用,从而有助于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和民办高校学生使用。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在编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和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中心的感谢。

序言怎么写优秀(4篇)

序言怎么写优秀第4篇(全文3784字)

序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双拥是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根本大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完善“双拥”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明风尚,不断提高双拥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让全国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中国?志愿者联盟就双拥志愿者深入开展双拥志愿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双拥”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

1、双拥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

双拥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首先,双拥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产物。在延安时期,针对军政军民关系曾一度出现的不够融洽和协调的现象,我党及时开展了“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双拥工作由此兴趣,并成为我党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其次,双拥工作是保持社会和谐的政治手段。无论其工作内容的确定还是活动形式的选择,都是围绕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展开的。再次,双拥工作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它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服务于广大军民,服务于时代的中心任务。在战争年代主要显了夺取政权,鼓舞斗志,在和平建设时期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稳定。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双拥工作彰显了浓厚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效,在凝聚军心民心、保障党和国家完成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双拥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战略地位。双拥工作历来影响中心,牵动全局。在政权建设方面,战争年代,安是我们党夺取政权的重要法宝;和平时期,它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基础要素。在经济发展方面,双拥工作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同步提高的有效载体。在国防战略方面,双拥工作与军政军民团结紧紧相连,与军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密不可分。实践证明,每当遇到各种政治风浪的重大考验,每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都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双拥工作是广大军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双拥工作的实施主体既包括党、政、军、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组织,又包括这些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具有多样性。其工作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系统,领域广阔、范围宽泛。其实路效果显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广泛参与、踊跃实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自觉行动,并向深层次发展,军民水乳交融、唇齿相依、鱼水情深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双拥工作是军地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双拥工作调节军地双方,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和谐融洽,相互促进、有序发展,体现了军地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表现在双拥工作的主体方面,民是军的本源,军是民的支撑,这就是“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表现在经济与军事的关系方面,经济是军事的物质基础,军事对经济具有驱动和保障作用。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军政军民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都十分明显。

2、双拥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安定,需要良好的环境秩序作保障,这种环境的营造离不开两在要素:一是内部和谐;二是外部安全。双拥工作在构建内部和谐、外部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过培育并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开展军民共建、军民联防等各种活动,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唤起民众向心力,产生巨大威慑力,对内架构起保持社会稳定上、民众安心的和谐网络,对外形成抵御外来干涉、侵略的安全屏障。

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既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原则理念,也是符合广大军民切身利益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之一。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生活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做好双拥工作,对于凝聚军心民意,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年代,双拥工作动员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形成了强大的聚合力,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双拥工作引领广大军民并肩奋斗,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领域,发挥了显著的导向作用。

协调军政军民利益关系。我国军政军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担负的职责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异。特别是在当前军政军民联系越来越广泛、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这就需要科学调节军地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到最佳相融状态。双拥工作正是联系军地之间的“绿色通道”,扮演着调节军政军民关系的独特角色,已成为军政军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联络员”,解决军政军民纠纷的“调解员”,处置军政军民重大问题的“调度员”。

整合优化军地双方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双拥工作就是整理和重组军地双方资源优势,使之结合为一个机整体,从而实现军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组织、制度和载体是关键。各级双拥工作机构是整合军地资源的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地方和军队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双拥政策法规,整合了军地资源,规范了资源的流向、程序、范围;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智力拥军、法律拥军,“双拥模范城(县)”、军民共建等活动,成为营造军地和谐氛围的有效形式。

二、普及双拥志愿理念、弘扬双拥志愿精神,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双拥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

1、创造有利于双拥志愿服务的舆论文化环境。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以及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活动主体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双拥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也是推动双拥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广泛普及双拥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双拥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双拥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双拥志愿理念、弘扬双拥志愿精神的主渠道。?联盟总部和各地分部,要切实加大双拥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形式,普及双拥志愿服务知识,宣传我国老龄化政策和双拥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双拥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营造有利于双拥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弘扬双拥志愿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双拥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形成有利于双拥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

2、加大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度。青年是双拥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双拥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双拥志愿者的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要把双拥志愿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双拥志愿服务意识。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是经常性双拥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宣传文化站等多种途径,加大双拥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带头参加双拥志愿服务活动,为全社会作出示范。

3、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双拥志愿服务意识。各种形式的双拥志愿服务活动,是弘扬和践行双拥志愿精神的有效载体。要从国家积极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愿望出发,精心设计双拥志愿服务项目,把双拥志愿精神融入活动的全过程,使双拥志愿者在参与双拥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享受心灵的快乐、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要继续发现和培养社会各界参与双拥志愿服务活动的先进典型,组织双拥志愿者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把双拥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双拥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双拥志愿服务的行列。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双拥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双拥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1、规范招募和注册。双拥志愿者的招募和注册,是把志愿者切实组织动员起来,完成所确定的志愿服务任务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志愿服务的需要,及时发布招募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要求,组织开展经常性招募和应急性招募,不断壮大双拥志愿者队伍。全面推行双拥志愿者注册制度,依托?、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完善双拥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把志愿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引导双拥志愿者长期参加双拥服务活动。

2、加强培训和管理。做好双拥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是提高双拥志愿者素质和志愿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总部及各地分部,要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对双拥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重视双拥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要跟踪掌握双拥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

3、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在?联盟内部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定制度”和“爱心存储卡”制度。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双拥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并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把开展双拥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双拥志愿者和优秀双拥志愿者组织。

4、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认真总结推广双拥志愿服务地方性立法的经验,积极完善《?双拥志愿者服务手册》的内容,加快颁布进程。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制定和实行有关政策志愿者时,应充分体现双拥志愿服务的要求,提倡和鼓励双拥志愿服务的行为,维护双拥志愿者的正当权益,把双拥志愿服务的要求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体现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职业规范之中,使双拥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