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与政治论文精选第1篇(全文724字)
此举是朝鲜旨在对外宣示其核武器研发已达“很高水平”,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作为有核国家与美国处于同等地位,并巩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政权。
韩国方面测出朝鲜这次核试的爆炸威力相当于五六千吨黄色炸药,这个数据是可信的;由此看来,朝鲜这次核试和前两次一样,并没有真正成功。朝鲜一定会进行下一次核试,随着联合国安理会有可能加强对朝鲜的制裁,相信朝鲜要发展为核武国家的困难将会更大。朝鲜此次强行实施核试验,将在国际社会进一步陷入孤立。
现在的朝鲜人普遍知道,他们的生活比南方的同胞贫困。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流通,使得这样的事实已经无法隐瞒,另一方面,朝鲜官方甚至为自己的贫困感到自豪。他们一直要使公众相信,普通民众的巨大牺牲将锻造出一个有核的朝鲜,这将让美国人闻风丧胆。而他们南方的邻居们虽然物质条件好,却永远只能在美国人的指手画脚中生活,一点尊严没有,都热切盼望接受金正日将军的领导。
朝鲜改革的最大担心和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安全问题。如果不放在这个背景下考量,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朝鲜在已经成为美国眼中钉的时候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搞自己的核武计划的。在金正日看来,朝鲜的安全问题将会成为改革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的巨大危险,而核武器则是个一劳永逸地解决安全担心的惟一药方,这就是朝鲜不顾一切要发展核武器的最大动力。经济援助等因素只是附带的收获而已。
对于朝鲜发射导弹的问题,现在需要的不是激烈的言辞,而是对朝鲜发射导弹军事意义的冷静评估。朝鲜问题在对话和僵持之间摇摆,这导致朝鲜问题各方在一段时间里进行不稳定的接触,在另一段时间里进行激烈的对抗。为了打破这种没有结果的怪圈,各国现在要做的不是对朝鲜发射导弹发表更激烈的言论,而是致力于形成一个超越政治周期中的变化的稳定的、耐心的外交政策。在解开朝鲜问题的死结上没有捷径,只有坚持和稳定的外交政策承诺才能实现朝鲜问题的解决。
时事与政治论文精选第2篇(全文1378字)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在政治生活中都会认同这样一个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能够通过丰富的民主形式,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享有的神圣权利,公民则有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共管理的内容: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义: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它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
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追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政府的廉洁。只有人民参与,才能监督干部达到廉洁的水平。标志之二是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如果每个人都对政治生活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受损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认为政治与我无关、蚕不参与政治生活无所谓的想法是不对的,幻想脱离政治的想法更是幼稚的。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我们在明白参与政治生活意义的基础上,要培养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自觉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有助于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主人翁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参与选举活动、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活动,参加政治社团活动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阅读报刊、收看广播和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等。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政治实践,可以激发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我们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我国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时事与政治论文精选第3篇(全文2172字)
摘要: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适度高速(年均8%左右),增长速度不要大起大落,并且各主要决定因素能够支撑经济增长在中长时期内(10年以上)保持这种平稳高速增长态势的可能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
从经济学角度讲,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约束条件主要表现:(1)资源;(2)环境;(3)人力资本;(4)经济增长方式;(5)自主创新能力;(6)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
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为突出的。发展方式问题,说到底是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与环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这些制约的良策。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循环经济应该包括四个要点。第一,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就是说,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要延长产品的寿命;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会有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首先要通过技术革新、生产进步尽量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对不得不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对其中可以利用的东西要尽量提炼、回收加以利用。第四,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建设加以保证。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大力发展新经济。例如,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新能源开发,包括物资回收、租赁业务、修补行业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要做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配套建设。
首先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努力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另外,政府还要在教育上有突破性的举措;教育不仅是缩短贫富差距最有效的手段,更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力;未来的产业大军的受教育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亟需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配套支持条件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真正全覆盖,为广大百姓提供底线经济安全感;政府应该加大在健康医疗和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5、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现存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达到反制约的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对策之一。
目前席卷全球、特别是严重影响西方经济列强的金融危机既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提供了机会。中国应该利用昔日优越感浓厚的美欧有求于中国的难逢良机,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注入信心与力量的同时,争取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领导作用,谋求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中国在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的基础上,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并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同时积极参与并争取主导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中国还应在充分了解西方底线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可接受的关于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体系改革的前瞻性议题,进而拿出细化议题的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真正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结论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必须保持高速平稳地增长。鉴于我国自然资源不足与使用效率低下、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有待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现存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阻碍态度等约束条件,中国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其中重点应该包括:(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5)努力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魏胤亭。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围与评判[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4)。
时事与政治论文精选第4篇(全文3654字)
[摘要]当代中国影视作品逐渐“去政治化”、多元化、生活化、人本主义化,这折射出中国政治转型:从1949~1978年的“全能主义政治”向1978年后的“后全能主义政治”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转型,从人治向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从统治型政治向管理服务型政治转型。中国政治转型是当代中国影视发生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过来,当代中国影视的“去政治化”、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本主义化影响着中国政治转型,推动中国政治朝民主化、法治化、人本主义政治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政治转型
当代中国影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常繁荣。从题材看,有的影视作品关注爱情,如电影《山楂树之恋》;有的关注家庭伦理,如电视连续剧《我的丑娘》;有的关注职场形态,如电视连续剧《杜拉拉升职记》;有的关注男女情色,如电影《色·戒》;有的关注反腐,如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可以说,当代中国影视越来越“去政治化”(当然,“主旋律”影视作品还占一定比例),走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本主义化。
然而,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期间的中国影视是高度政治化的、一元化的,主要以阶级斗争为本。
为何当代中国影视发生变迁?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治发生了转型。当代中国影视变迁是中国政治转型的一面镜子。
一、中国政治转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中国政治可称为全能主义(totalitarianism)政治。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邹谠教授的观点,“全能主义仅仅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的指导思想,全能主义政治指的是以这个指导思想为基础的社会。”[1]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是政治化的社会,政治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政治权力无所不在,党对社会的动员和驾驭能力非常强,控制着社会一切资源。
1978年后的中国政治属于后全能主义(post-totalitarianism)政治。在这阶段,前阶段(1949~1978)的全能主义政治的影响还存在,但现阶段的全能主义政治的表现大不如前,呈弱化趋势,这突出体现在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和_运动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逐步走向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改革过去建立在人格化基础上的领导体制是中国改革领导层最早达成的政治共识之一。结合意识形态上对个人崇拜主义的批判,改革领导层首先在中央和各级党的组织和机构中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党内监督机制。”[2]除了领导体制改革,公民政治参与逐步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在苏醒,政治参与愿望日益增强。“现阶段人民所享有的平等和自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人民享有的自由和平等还在不断逐渐扩大。人民不但可以选举自己认同的代表,甚至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一些高级干部,民告官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尤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农村,人民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村集体的事务,选举村长和村委会的成员,中国的基层民主有了长足的进展。”[3]
与走向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相应,中国政治出现两个转变:从传统的人治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转变,从统治型政治到管理型和服务型政治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政治的专制色彩慢慢淡化,民主色彩逐渐变浓,统治功能慢慢弱化,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逐渐增强。
二、中国政治转型对当代中国影视的影响
在1949~1978年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背景下,党领导一切,一切都要听党的话,一切都被政治化,其中包括影视。当时的中国影视成为党的舆论宣传工具。党利用它宣传党和党的领袖的丰功伟绩,塑造党、人民解放军、革命先烈、战斗英雄、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辉形象,高唱新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赞歌,揭露和批判旧中国社会和“三座大山”的种种丑恶和罪行,敲响阶级斗争的警钟,要求人们永远保持革命的高昂斗志。我们以电影《白毛女》《刘胡兰》《雷锋》为例来说明这点。
1950年王滨执导、1951年获第6届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的电影《白毛女》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八路军来到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该片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该片鞭挞罪恶深重的中国旧社会,赞扬改变人民命运的新中国,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片子。
1950年摄制、冯白鲁导演的电影《刘胡兰》刻画了女英雄刘胡兰的一生:小时候,红军孙同志经常给她讲革命道理,使她从小树立反抗恶霸地主的勇敢精神,她加入抗日队伍,并被选为村妇救会领导人,经过考验,她被批准入党,在营救党支部书记石德辉等人的战斗中,她不幸被捕,但她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于敌人的铡刀下,毛主席为她题写悼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该片是一部歌颂革命英雄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史诗影片。
1963年摄制、董兆琪导演的电影《雷锋》描绘了一名平凡然而伟大的战士--雷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了无数好事,包括做义务劳动、风雨中护送老大娘回家、为灾区捐款、替战友为家里寄钱等,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殉职牺牲,毛主席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该片是一部宣扬社会主义新人、歌颂共产主义道德的经典红色影片。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淡化阶级斗争和_运动,推行改革,走党政分开之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经过改革,党对整个社会的控制逐步弱化,公民社会的雏形逐渐形成,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唤醒,国民获得越来越多的个人自由。党和政府逐步承认国民的“人权”,让“保护人权”的提法入宪法,还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巨大进步。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黄海澄所言:“从前苏联来的把个人当做一架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观念和做法、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把人当做驯服工具的观念和实践,都是扼杀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反人文主义的,依此,人不是目的,而成了纯粹的工具,甚至工具的工具。其社会的危害性、对人的压制和摧残极为严重。必须重申人是最后的惟一的目的这一崇高的人文主义观念。”[4]
在政治转型氛围中,中国影视也逐渐从党的严密控制下解放出来,中国影视的定位不再只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事实上,当代中国影视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为党做宣传、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仍占有一定的份额;贴近社会、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走人本主义路线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形成一股不可逆转之势;一些敢于批评党曾经犯的错误的影视作品露出水面,引人关注。我们以电影《开国大典》、电视连续剧《我的丑娘》、电影《色·戒》、电影《活着》为例进行分析。
李前宽、肖桂云导演、1990年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多项大奖的电影《开国大典》,以纪实手法回顾了开国大典的来龙去脉: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胜利后,蒋介石率国民党残余部队逃往台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毛主席为开国大典做最后的准备工作;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庄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们欢呼雀跃,整个广场为之沸腾……该片是一部主旋律政治大片,其目的是宣扬党、党的领袖、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功勋。
单连全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我的丑娘》近年来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该片讲述了一个曲折的家庭伦理故事:村妇丑娘的丈夫英年早逝,她守寡一生,将儿子王大春拉扯长大;儿子进城打工后与城里姑娘赵小旭相爱,准备结婚;由于赵小旭看重相貌,王大春向她隐瞒了自己有丑娘的事实;丑娘得知儿子的婚事后,卖掉房产,来到城里,想为儿子操办婚礼,却不料被怕露馅的儿子拒之门外;遭遇车祸恢复后的丑娘费尽周折,成为儿子家的保姆,为了顾及面子,母子都向赵小旭隐瞒了丑娘的真实身份;丑娘的吃苦耐劳和默默奉献感化了儿媳,也让儿子内疚;在丑娘弥留之际,儿子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向媳妇说出实情,媳妇惊愕不已,给了丈夫一记耳光,然后扑向丑娘,哭着说丑娘是天底下最漂亮的母亲……该片完全没有政治色彩,真正地“去政治化”、不戴政治帽子,是纯粹的生活片,它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渴求。该片是众多生活片的一个代表,它能够横空出世,广为流传,说明了我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软化,越来越有人情味。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该片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该片出现大量的裸露和性爱镜头,令人瞠目结舌,满足了众多观众的窥淫欲。这在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化中国是无法想象、闻所未闻的,而在政治环境软化的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夹杂裸露镜头乃至色情的影视作品可以堂而皇之地被搬上屏幕。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透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凄惨遭遇,表达人对自己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握之痛。该片也包含对党曾犯过的严重错误--“大跃进”““””的深刻批判,其中一个经典情节是人民公社化时期村长要砸福贵家的锅拿去炼钢时说的一番话:“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里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有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敢于批判党犯过的错误的影视作品能够拍摄和公映,这说明党的胸襟和气度,也说明中国政治的民主气氛在逐渐浓厚。
三、中国影视变迁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影响
反过来,当代中国影视的“去政治化”“生活化”和“人本主义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政治转型,推动中国政治朝民主化、法治化、“人本主义政治”的方向发展。为何?因为中国已经进入“影视时代”,影视越来越成为国人的主要娱乐方式,影视作品影响着国人(包括国家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人本主义影视作品对国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想象,观看、欣赏和喜爱人本主义影视作品的国人越多,中国政治朝人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进度就越快。
[参考文献]
[1]邹党。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3.
[2]徐湘林,等。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38.
[3]高景柱。传统与现代--对中国政治转型的一种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03)。
[4]黄海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价值选择[J]。文艺理论研究,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