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4篇)

时间:2019-06-08 08:08:08关键词: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第1篇(全文1525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激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探求知识,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一、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去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如在教学《生活与数学》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前我准备了大量来自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时时存在数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和我们数学有关联.然后我拿出了一份日历样表,让学生观察日历中的数据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导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就能把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思维的扩散和知识的探求.

创设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二、在活动情境中“玩”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在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比“0”小的数》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活动情境,课件展示画面并配以背景音乐:老师开着一架飞机在上空,距离水面约80米,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坐在潜水艇里,距离水面约50米,请我们同学算一算,老师和同学们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马上回答说相距130米.老师继续问那么80-(-50)=?我们同学能解出来吗?

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情境、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绽放着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合作情境中“做”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协同合作,学生才能学得更轻松,才能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创设了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的情境,课件展示画面并配以背景音乐:课件显示三根木棒,第一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1cm、2cm、3cm.第二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2cm、3cm、4cm.第三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1cm、1cm、4cm.第四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四个画面分别以动化的形式展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让学生耳目一新.然后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五根小木棒,让每个同学仿照刚才动画上的情境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每位同学在做的过程中就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所吸引.这时候教师说:如果给你们来总结,大家能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实践,动手摆三角形,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以交流互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供学生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4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第2篇(全文1635字)

一、设计学习目标,拓宽探索空间,加强学生的自身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课题设计,让学生去感受品味人生的灿烂与魅力.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将教师讲授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内心体验,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变“教师独舞”为“与学生共舞”.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独推导数学公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教师不再单纯地解题给学生看,而是指导学生完成,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扮演“教师”的角色,并乐在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数学符号的特殊性制定了符合学生心理的、易理解的课本教材.但鉴于数学本身固有的枯燥性、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初都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十分枯燥乏味,因为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惧怕数学的心理.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必须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们的内心体验.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慧成果和人文精神,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其次,重视教学方法,提升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研究,关注他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很多教师缺乏必要的耐心,经常发生对于学生不能马上回答的问题,教师干脆自问自答.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理智活动下降,也会形成较为紧张的课堂气氛,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并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适时、恰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首先,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保证.

1.听.要有耐心,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教师也要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听的技能.,听课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话课,必须事先做好预习,弄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才能有的放失去听课.

2.说.要有艺术,为了适应师生沟通的不同情境和存在的各种差异,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的技巧.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数学概念给予合理的解释,与同学讨论,与教师互动,增强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便于教师与学生的学术沟通.

3.读.要多用心,“读”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课外资料,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面.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才能提高.

4.写.要有诚心,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他的写作能力上,也是所学知识的客观体现.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在素质教育中,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所以,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学设计先难后易.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来说,不同的设计方案体现出不同思维水平,会有难易之分,教师在选用时应从难处入手进行调整..教师设问先大后小.教师在使用问题法引入教学时,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一个涉及知识点比较多的问题,在适当提示的基础上将问题由大化小..教师提问先低后高,先错后对.课堂上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先提问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在他们的发言中寻找思维偏差.这样就出现了矛盾,学生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就会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总之,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做到数学教学中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4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第3篇(全文1700字)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教学的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得到多样化人才的支持,不同类型的人才应当具有不同的数学能力。我国最新实施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做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数学个性化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人才的丰富有着积极作用。社会文明的进步,提高了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数学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利用分层教学法,让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学事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有利于促进因材施教思想落实。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对于学生数学潜能的开发具有阻碍作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向一个班级的学生传递一样的教学内容,用一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一样的要求规范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就使教师的讲授水平与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对接不起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协调与不同步的问题,会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吃不饱,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到。而本校的分层教学把每个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挑选出来,组成新的班级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1、教学目标一致性。因材施教思想是分层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从而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2、个性突出原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个性,学习个性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相匹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别,不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只有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差异,才能促进分层教学法成功实施。

3、递进教学原则。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进步达成提升能力的目的,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认可每一位学生的大进步与小进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感得以提高。分层教学法不是让教师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让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三、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1、对初中学生进行分层。要促进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之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的差别。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沟通、开展数学测试对学生进行分类,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将走班学习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这个三层次都是动态化的,只要学生实现个人进步就可以成为其他层次的成员。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层次进行科学调整。一般来讲,A层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数学思维全面。B层次的学生为班级内的中等生,成绩居中,自主学习能力一般。C层次学一般为班级内的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是促进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重要基础。

2、对教学设计进行分层。对教学设计进行分层包括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对课堂设计进行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在不提升教学内容难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从数学基础知识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课堂设计。本着让B层次学生可以学会,C层次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的目标进行课堂设计。其次,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式过程,只有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分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障教学目标的完成,还要照顾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安排课程时,教师要以B层次学生为基础,通过上下扩展关注A与C层次的学生。例如,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大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面积,A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旋转、切割等复杂方法计算面积,引出“赵爽弦图”,而B和C层次的学生也许不会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协调好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感受,才能让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具有不同数学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分层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需要通过正确的应用发挥出来,当代初中数学教师要多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4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第4篇(全文2149字)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并且数学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对其开展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将教材的内容转变成相关的知识,转化为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探究

一、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一般来说,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得到提高,进而培养为创新性的人才。在初中阶段,数学担任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数学成为很多学生的难题,相对比较难学。如果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实现思维能力的飞跃。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涉及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从而转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目前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片面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考高分,这样的思想是不会重视启发式教学的,也很难采用这种教学。同时,教师在对问题的启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是能够提出问题,就能对学生产生启发的作用。可以说,不管是他们提问的质量怎样,在每节课上,教师的提问都成了必修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产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这种提问能够恰到好处,并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影响。

(二)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将这些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然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得到发展,甚至还可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认为的启发式教学,通常会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学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这样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认识不够。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不管质量的好坏,都会进行提问,但是实际上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限制启发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只关注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往往存在只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问题前,就一定具备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答案,因此能够诱导学生不断学习和思考。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还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这样只注重结果的启发是很没有意义的。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力,将知识隐藏在一定的背景下,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新的知识。在初中数学中,启发式教学通常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在这种背景下主动地认识数学问题。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能真正地学到知识,爱学,学会。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下,不断进行探索。可以说,教师在教材的帮助下,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定的环境,并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会学习,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保持耐心,不能急躁,要不断给学生以鼓舞,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让学生能在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另外,教师还要能通过启发式教学,展现课堂的趣味和与众不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还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学习,并引导学生得到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他们的求知欲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样教师既不能死板地要求学生追求知识,而是应该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能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如果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始终保持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一种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可以说,采用启发式教学,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就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探索,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有针对地开展教学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学生的层次存在很大的差距。可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让学生能够接受知识,并能针对知识点的简单和复杂来不断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在问题的启发下,进一步地思考和学习。而教师在对问题的设计中,通常要从问题的难易程度出发,并进行考虑和区分,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很难回答的话,就可以将问题留给比较优秀的学生。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能把握问题的简单和具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