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政治论文(5篇)

时间:2019-06-08 08:08:08关键词:学生,政治论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第1篇(全文913字)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抗日战争已然挂上昔日的头衔,烈士的血肉之躯在地底长眠,而亘古不变的是中华人民的不屈与斗志昂扬。

自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年抗战,死伤无数,才换取了今日的太平安康。清明时节雨,是悲歌亦是哀泣。缅怀抗战先驱,不忘国耻,振兴吾大中华!

而今日抗日神剧层现错出,使中国人民与之抗战八年之久的日本人难道就是那种可笑的模样?不,不是这样的。当我们看着银幕上的场景捧腹大笑时,可曾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血腥屠戮?那时我们的同胞遭受着日军种下的病毒的折磨,在火中挣扎,在枪口下颤栗,中华妇女惨遭凌辱……日寇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却绝非蠢笨之辈,在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认清双方实力,而不是刚愎自用,见他人贬之甚低。

4月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鲜花,先烈坟前的寄语,是“清明的铭记”再一次加深中华人民对抗战的记忆。叶于良老人在七七事变发生时刚上中学,加入当时的青年组织“抗日杀奸团”:杀汉奸,杀鬼子,炸毁日本商店、棉花仓库,暗杀日伪商会会长,银行总裁。一个未成年的中学生尚且有此作为,不难想象,当年的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战固然血腥,仇恨固然刻骨,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在那民族危难的时刻,中国人民的内心才升起了浓浓的民族之情,全民族拧成一股麻绳,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使之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5年9月2日,在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投降仪式、9月9日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中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0月25日台湾举行的受降仪式,鼓舞了多少中华儿郎的心?又有多少人在心底默叹:“终于结束了。”但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张自忠、李家珏、杨杰、唐淮源等将军以及那些不知名的烈士已然逝去,将血肉之躯献给了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他们是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抗战是过去了,但中华人民所遭受的伤害仍然刻骨铭心。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我们欠他们一个强大的中国,欠他们一个强大的中国。这是我们的责任,是存者对逝者所要有的回馈!时光流转,到了2015年的今天,即使所有过去已成为往事,却不能让往事随风。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掀开了今日中国强盛的篇章。我们不应该只享受当下的生活,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而忽视了我们所应背负的责任,而对现在的生活哀声载道。清明时节雨纷纷,国耻难忘怀英烈。昔日烈士精神犹存,今朝且看中华儿孙展翅、中国巨龙腾飞!

看了“政治论文高中1000字左右”的人还看: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5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第2篇(全文1329字)

2014年12月13日这天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这是一场严肃的祭奠,祭奠无辜死难的同胞,祭奠经历屈辱悲痛却不曾屈服的民族抗争,更是一次庄严的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字一顿的话语,敲击着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的心。

这一天,我仿佛听到我的国家轻声又坚定地说了一句:“七十七年了,欢迎回家。”

我的国,他的生命里异常黑暗绝望的一页,终究是翻过去了。但他,他的人民,都不会忘记那年七月七日在卢沟桥上空响起的枪炮声,是如此的刺耳,充斥着欲盖弥彰的野心和欲望。那时中华大地生灵涂炭,人民苦难深重,九州赤地千里、饿殍遍野。12月13日,没人会忘记这个日子。那日,包藏祸心的日军急吼吼地冲进我们广袤的土地,残杀手无寸铁的百姓,南京城内血肉狼藉,哀嚎四起,鲜血染红了帝国的铁蹄。三十多万条生命在短短数日内白白逝去,无数少女被践踏蹂躏。千万将士战死沙场,亿兆百姓惨死于屠刀。我能听到,他的心在流血,屈辱,羞耻,却无能为力。

幸而,只要还有一个人信仰他,这个国家就不会倒下。

幸而,他依然挺直了脊梁,屹立在着这天地之间。

泱泱中华,浩然正气,自是不会被那蕞尔小国轻易打倒,就是这宁折不屈的傲骨,就是这不容玷污的尊严,让他硬是挺过了这段痛得难以名状的历史。

他知道在这江山万里如画风景下,隐藏着血雨腥风寂寥森冷,血流成河白骨堆积,浸透了漫漫长卷,淹没了茫茫人心。

历史长河中所有浪花都是尖利的刃,他近乎没有尽头的生命里埋没着巨大的悲伤。盛衰荣辱,千载浮华。泪写的千年篇章,血洗的万里山河。这些都不算什么,耻辱的过去就已经是过去,今天的中国已经是新的中国。但是却真的有人把这些赤裸裸的事实当成了“过去”:日本修改教科书,编造自虐史观,刻意淡化侵华战争,参拜靖国神社,实行集体自卫权,甚至有右翼抬头、重蹈军国主义道路的趋势。再看看西方,纳粹残杀犹太人的罪状人尽皆知。为什么面对历史,德国可以向犹太人下跪致歉,日本却连直视历史都做不到?真是太悲哀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日本国民,因为国家的谎言,连上一代犯了什么错都不知道,只知道原子弹来自美国,一昧把自己当受害者。

听听,回荡在南京的叹息!我们愤怒啊,我们大骂他们无耻,我们恨不得群起而攻之。但是,我们这一代要奋进而不是当愤青。原谅不代表忘记,虽然现在的他们不值得我们原谅。但是不忘记,不是说要跑到东京大街上烧杀抢掠,用比当年那些侵略者更卑劣的手段对付无辜的平民。就像一个人在孱弱的幼年被另一个人羞辱殴打、烙上火印,后来他终于熬成了强者,遇上了同样长大的对方,他们能心照不宣地互打招呼,会为了利益互相往来、沟通交流。可是他不会忘记当年的事,不是要用复仇的方式,而是用当年的烙印提醒自己:要一直一直往上走,直到走到对方和其他人都难以仰望的高度,直到再也没有拳头可以挥向他,再也没有人敢动他的孩子。

弱者的不忘记是谩骂,强者的不忘记是警钟。不忘记,要奋进。

人们都说,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我却要回,刻骨之疼,岂能忘之?

我忘了哪一天起,我开始热爱他所着的那一袭红衣,爱上那耀眼夺目的红色--是因为那是他带领我们走的路,是我血液的颜色,是他对着它坚定不移地宣誓的信仰,是他骨子里仁义礼智信的民族魂。

“今生有幸入东方,来世还愿生天朝。”最耀眼的不过是他的红色。啊啊,这万分美丽的绛红,它是我们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它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见证了太多红色的历史。而未来,这瞩目的红色,也必将永远生生不息!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5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第3篇(全文2125字)

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小议

摘要:实施时事政治教育是目前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利于提升当代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本文论述了时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将时事政治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中国分类法】:G633.2

高中政治新课标提出,政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现状,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时事政治的特色,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而时事政治的学习是中学生借以了解国内、外事件的窗口和渠道。高中政治与时事政治,两者互通有无,联系密切。

高中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应当充分注意到学生们的鲜明特点,指导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不仅是强化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高中生政治课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政治教师不但要传播教材中的知识,而且还应高度重视时政在政治课堂教学当中的运用。要结合高中生思想实际,及时抓住各类热点与焦点信息,循循善诱地开展教学活动。

1时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强化时事政治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学理解的观点是教学过程不但是认知的发展过程,而且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更是认知与情感之统一。兴趣作为情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中生们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能够让高中生产生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代感是高中政治课程的最重要特点。时事政治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因而最能激发出高中生们学习政治课程的主动性。据调查,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兴趣,非常渴望能够开阔自身眼界,增长相关知识,而教材当中所列举的部分事例具有时效性不够强、缺少新鲜感等特点。时事教学应该贴近当前的时代、贴近社会现实与真实性,以其内容所具有的丰富性、新颖性、动态性深受学生们的重视。

第二,强化时事政治教学能提升政治课程的教育作用。时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德育,而时政教学的潜移默化,从量的积累逐步发展到高中生们的思想出现了质的飞跃。归根结底是在于教学当中时政教学的有机融入。因此,运用时政的德育功能,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马列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且还能帮助高中生们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提升其爱国热情,以达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三,强化时政教育能够培养高中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之能力。时事政治具备了真实性与接近性等特征,时事虽非学生们所亲身经历的,但完全能够给学生们以一定的启发,加之教师对于现象之描述以及对于深刻涵义之讲解,就能让学生们学到间接性经验,从而提升个人的洞察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强化收集整理时政素材的能力,能够锻炼高中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领学生们收集、整理时政素材,这样就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拓展自身视野,刺激其发散性思维能力。高中政治教师利用时政素材能够启发学生们提出自身的质疑,促使高中生们对时政进行持续追踪,从而实现高中政治课程的创新教育目的。

2时事政治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方法

2.1实施课前新闻评论

高中政治课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按照次序分别安排所执教班级的学生阅读报刊杂志中的新闻,其后立即动员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们在交流与评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政治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展现出时事教育所具有的及时性,这样也有助于培养高中生们关心目前时事的主观能动性。在每一次的时事点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高中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提升政治课教学的成效。

2.2设置专题讲座

通过开设这类时事政治专题讲座,不但能让高中生们及时地领会和掌握以上重大事件之精神本质,而且还能提高认识,在武装广大高中学生头脑的基础上对社会公众开展宣传,做到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身边人,让高中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之所在,同时还可体现出时事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为了在讲座中体现出思想性和科学性,能够讲解得既准确又透彻,就需要主讲人在讲座前广泛地收集各类材料,较为深入地研究所要讲解的专题,了解到高中生们的思想实际,以便让讲稿能够富有说服力,让讲座能够充分发挥正面引导的重要作用。

2.3打造时事园地

高中政治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所在班的墙报或者黑板报,打造“时事园地”,其中的主要内容为近期所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采取这一手段,可以让高中生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的时事政治内容,并且能够较好地结合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采取时事知识竞赛与涉及时政内容的演讲比赛等各类方式,把时政教育从课内逐渐拓展至课外,从而更加充分地培养高中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培养高中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时事政治教育内容,必然能有效地改善政治课本具备的滞后性,以培养高中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提升高中生的各项素质,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之下,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当在政治教学中强化时事政治教育,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娄方应。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强化时事教育[J]。吉林教育,2010,(1)。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闫荣娟。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J]。学周刊,2013,(11)。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5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第4篇(全文2288字)

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

摘要:时事政治主要是指最近期间发生的,能够体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体现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事件。时事政治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帮助学生透视社会热点,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教学。它不仅能使学生透过这扇“窗口”了解国内外大事,拓展知识视野,而且能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高中;时事政治;社会热点

在当代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总是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压制,每天沉浸在教科书与作业之中,而很少有机会关注身边的时事政治。学生对时政的漠然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尤其是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关注时事,评论时事,显得更为重要。古人有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而,我们做到了吗?据此,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课题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对时政的关注程度,并以此来警戒自己,成为未来国家真正的主人。

一、课前开展时事讲评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余时间收集事实材料,在政治课前的进行新闻报道,报道的内容范围不限,然后由全体同学讲评,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时事讲评的课堂遵循每个学生都要作为演讲者的原则,每次课堂的时候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关注时事的积极性,养成每天看报纸、收看新闻的良好习惯。在时事演讲课堂中,同学们要针对演讲者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结合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论述。例如在党的召开期间,我组织了学生开展了几节时事演讲课,围绕报告中的精神,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学生们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时事讲评的过程中,课堂由原本的教师一人讲解的方式转向了学生占主体进行主动质疑、学习的方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加深学习的印象,开阔了思路,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意识地把时事热点、重点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教师自觉地把时事热点、重点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渗透,由过去的引用、灌输,转变为有意识地渗透,把精选的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背景材料补充到教材中去,并可通过多种手段,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加以展示,增强分析对象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精讲、引导、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出书本。

三、组织专题讲座

当国内外发生重大的事件之后,党中央发布颁布新的政策之后,作为政治教师就应当及时召开专题讲座,对全校的高中生开展时政专题教育。在我历年来的政治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社会最新动态。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中共的召开和国际金融等国内外的大事,都通过专题讲座的召开帮助学生们养成关注时事的精神,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分析,让同学们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正确运用时政材料进行教学

在选取了合适的时政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运用这些材料,单纯的材料堆积和知识点的“满堂灌”都不能很好地达到时政教育所应有的效果。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时政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之前对时政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考虑与教材结合、教学方法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对时政材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行组织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等环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内化知识。

第二,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对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体系的更新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做好时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首先应当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政治是一门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将与时代脱节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良好教学方法对时政教育至关重要,突出学生主体性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新提出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时政教育中,这种方法也可充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都是进行时政教育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

五、重大时事问题的复习对策

建议考生在冲刺阶段千万不能放弃对“时政热点”特别是重大时事问题的学习,应当强化复习,通过专题讲座、课前新闻发布会、时事演讲、政治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掌握。复习的面应当宽泛一些,围绕“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安全”三大主题展开。重点关注近几年一些持续性较强、经久不衰的热点,如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时事问题。

高考试题的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重大时事,并且还可能作为背景与其他文综学科相联系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高考文综政治科目的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忽视对于重大时事问题的复习。

六、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发挥现代教育的功能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事间,组织学生对一些热点、重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进行评比;开设专题讲座;布置大型图片展览;进行知识竞赛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使之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认识社会,了解国家的窗口。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发、充分利用时政资源是当前贯彻实施新课改精神的一项有效措施,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和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政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角度,基于目前时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教师自发阶段,所以面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便是建立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体系,这样,教师们的资源开发便由自发到规范的自觉阶段,有利于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此外,教育部门还应改革课程管理评价机制,将教师开发资源的能力与成果融入评价范围,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和教师整体水平的发展。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第5篇(全文5031字)

许多研究价值问题的同志,把“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瓦格纳的观点,错当成了马克思的观点。这一失误暴露了在使用价值概念和价值概念上的混淆,这种混淆是由于缺乏对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的深刻理解而造成的。

把瓦格纳的观点当成马克思的观点,将商品价值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认为商品只具“商品价值”,而没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的价值”,“和商品价值的概念毫不相干”。(李连科、刘奔:《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问题》,1987年2月2日《光明日报》)。

否认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的同志认为:商品价值是一种个别的价值概念,“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种普遍的价值概念。他们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相当于使用价值概念、等于瓦格纳的那个“价值的普遍概念”、在概念的哲学层次上高于商品价值概念。《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文中坚持说,把瓦格纳的观点当成马克思的观点在理论上没有“没有失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的哲学。社会经济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的基本方面,正是在这个出发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形形色色的“自然哲学”分道扬镳了。马克思1842年大学毕业后,作《莱茵报》编辑,接触到种种经济问题,转而于1844年初研究社会经济。以后几十年,马克思一直把主要精力专用于此。他的哲学寓于他的《资本论》和其他种种经济著作中,寓于他对社会经济及其运动过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及其运动过程的种种论述中。根据马克思研究商品价值所运用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以及得到的基本结论,可以认为,商品价值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商品价值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离开商品价值的象瓦格纳的那种相当于使用价值的“价值的普遍概念”,除了商品价值概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中不存在其它的价值概念。

在概念上混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同志,并没有把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和使用价值概念混淆在一起作为研究价值问题的理论基础,而是撇开价值概念,单把使用价值概念作为研究价值问题的参考对象的。例如,“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价值,不同于作为人类劳动凝结的商品的价值,但却可以相当于商品的或物的使用价值”(郑庆林:《价值问题的哲学讨论》,《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概念属于比较狭窄的经济学领域,而使用价值概念则容易推广到哲学领域。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志仅用一句话就完成了这种推广:“价值即有用,无功用则无价值”。“功用性是价值的根本属性”(同上)。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被这种同志理解得非常简单。

就连马克思主义的论敌也未敢轻视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瓦格纳把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称为“社会主义体系的基石”,并且绞尽脑汁破坏这块“基石”。

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关系,是理解商品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的基础,也是批驳瓦格纳的那个看起来好象说得过去的“价值的普遍概念”的关键。问题的焦点是:是商品价值概念在哲学上包含使用价值概念,还是使用价值概念在哲学上包含商品价值概念,还是象那些把瓦格纳的观点当成马克思的观点的同志所说的那样,相当于使用价值概念的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和商品价值的概念毫不相干?

说使用价值概念和商品价值概念“毫不相干”是不对的。实际上,“使用价值”和“使用性”是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提法。在商品价值概念产生之前,“使用性”进化成“使用价值”为商品价值概念的产生做准备;当商品价值产生之后,“使用价值”还原成“使用性”。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中,使用价值概念是为了商品价值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预备概念。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创立的,《资本论》是该书的续篇,马克思把前书的内容概述在后书第一卷第一章中。《资本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表述。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这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幸福的发现之一。虽然价值学说在《资本论》中所占的篇幅微不足道,但它不仅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而且具有独立的科学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并不象那些没有理解它的同志理解得那么简单,甚至连马克思本人也在《资本论》初版的序中说它“难于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共有四节,其中以第三节最重要,最难理解,是价值学说的精髓。

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学说是一项艰苦的研究工作,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完成的。本文只在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扬弃”的观点。进而得到以下结论:

使用价值概念不具备价值概念的普遍性,不能把它直接推广到哲学领域中去;“价值即有用,无功用则无价值”和“功用性是价值的根本属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解析

应该用三只眼睛来看一件商品:是使用价值——有用;是交换价值——能换其它商品;是价值——结晶的社会劳动。马克思说:商品“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东西,充满着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微妙性”(《资本论》第1卷第46页)。在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的时候,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微妙性”。马克思说:“一种物品的效用,使它成为一个使用价值。但这个效用不是浮在空中的。它由商品体的属性限制着,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同上,第6页)。又说:“与人相对立的不是使用价值这个词,而是具体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8页)。

在马克思的价值学说中,使用价值是和使用品连在一起的。没有抽象的和一般的使用品,也没有抽象的和一般的使用价值。虽然所有使用品都“有用”,但它们所有的是各种不同的“用”,而没有普遍相同的“用”。

使用价值是具体的,这是因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衣服是由棉花工人的劳动加工而成的,但棉花并没有“穿”这个使用价值。棉花纺成棉纱,棉纱织成棉布,棉布裁成衣料,衣料缝成衣服;可见,“穿”这个使用价值是由“纺”、“织”、“裁”、“缝”这四种具体劳动创造的。

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的具体性,表现为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在使用性上进行量的比较。例如,我们不能说一顶帽子和一双皮鞋哪个“用处大”。一双皮鞋换两顶帽子,但不能用一只皮鞋换一顶帽子。

使用价值离不开使用品,它受使用品的属性限制着,具体的使用价值是固定在具体的使用品内的。这可以从两个侧面来说明。第一,两种使用价值不能交换。例如,不能把皮鞋当帽子戴,也不能把帽子当皮鞋穿。第二,使用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变的。一使用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例如,一块布料可以做上衣也可以做裤子。如果人发现这块布料还适合做裙子,这决不是布料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变化,而是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如果人今天晚上决定用这块布料做裙子,第二天早上发现布料的使用价值在一夜之间“变”得不适合做裙子,人该怎么办呢?

因此,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固有属性,它不能离开商品体而存在,也不能在自身的变化中存在。

有些同志在把使用价值概念作为研究价值问题的参考对象的同时忽视了、甚至放弃了对交换价值概念的理解。

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价值学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用前两节流畅地叙述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等概念,然后用第三节,也就是最难理解的那一节深刻地论述了交换价值的发展。马克思对交换价值概念的重视超过了对使用价值概念的重视。

使用价值不能离开商品体而存在,不能在自身的变化中存在;交换价值则恰恰是离开商品体而存在,在自身的变化中存在的。马克思说:“交换价值只有在至少存在两个交换价值的情况下才存在”(同上,399页)。一种交换价值不能单独存在于一件商品体中;两种交换价值也不能分别存在于两件商品体中,两种交换价值是共同存在于两件商品之间的。

马克思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别一种使用价值互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资本论》第1卷第7页),共同存在于两件商品体之间的两种交换价值是互相依赖的。一双皮鞋换两顶帽子,皮鞋的交换价值是1:2,帽子的交换价值是2:1。

一件商品可以有许多种交换价值,例如,一双皮鞋可以换两顶帽子,也可以换三件衣服,那么皮鞋的交换价值就是l:2和1:3。但就每一种交换价值而言,其数量关系“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动”(同上)。今年一双皮鞋能换两顶帽子,去年只能换一项,而明年则可能换三顶,这种变动取决当时当地的生产和消费的状况。

交换价值是抽象的,一顶帽子只能“戴”但却什么都能“换”:不能说一双皮鞋比一顶帽子“用处大”,但却能说一双皮鞋比一顶帽子“换得多”。

由于交换价值不是固定地存在于一件商品体内,而是变动地存在于两件商品之间,这就使得交换价值把两件商品动态地联系起来。实际上,交换价值不仅把两件商品动态地联系起来,而且两件两件地把所有商品动态地联系起来。例如,渔民不需要皮鞋,皮鞋不能换鱼;但渔民需要帽子,皮鞋可以先换到帽子,再用帽子去换鱼。

因此,交换价值是商品之间的不断变动的数量关系。

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扬弃

一件商品既可以是使用价值,也可以是交换价值。例如,一双皮鞋可以穿——是使用价值;也可以换两顶帽子——是交换价值。但是一件商品不可能同时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因为人不能既要穿皮鞋又要用皮鞋去换帽子。再如,黄金在作为交换价值时不是使用价值。可以用符号来代替黄金作为形式上的交换价值,但不能把被代替下来的黄金作为使用价值用掉,而必须把黄金作为实际上的交换价值储备起来。因此,商品在使用的时候不是交换价值,在交换的时候不是使用价值。

皮鞋的使用价值不能代替帽子的使用价值,但是人可以放弃皮鞋的使用价值,得到帽子的使用价值;两种使用价值不能交换,但是交换的结果却是两种使用价值的交换。让我们来理解这个“充满着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微妙性”的问题。

考察一双皮鞋和两顶帽子的交换,交换的全过程分为“交换前”、“交换时”和“交换后”三个步骤。

交换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过程:

①“交换前”是两种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方程不成立:皮鞋≠帽子。

②“交换时”是两种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方程不成立:1:2≠2:1。

③“交换后”是两种交换了的使用价值。但交换后的使用价值方程仍不成立:帽子≠皮鞋。

可见,在交换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过程中,使用价值方程不成立,交换价值方程不成立,交换后的使用价值方程也不成立。这一过程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存在着使交换无法进行的矛盾。但是,使交换无法进行的矛盾并没有阻止交换的进行,这个事实给商品的形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马克思说:“商品形态所以是神秘的,不过因为这个形态在人们眼中,把他们自己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当作劳动产品自身的物质性质,当作这各种物品的社会的自然属性来反映,从而,也把生产者对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当作一种不是存在于生产者之间而是存在于客观界各种物品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反映”。(同上,第48页)因此,不能把商品的形态“当作劳动产品自身的物质性质”——使用价值来反映,也不能把它当作“存在于客观界各种物品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换价值来反映;而应该把它当作“自己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当作“存在于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反映。这个反映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商品形态,就是价值。

让我们从哲学概念上确定价值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说:“不同物的大小要在还原为同一单位之后,方才能够在数量方面互相比较”(同上,第21页)。各使用价值受各自商品体的属性的限制,具有不同的量纲,无法在数量上互相比较。这就使得“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使用价值方程和交换后的使用价值方程不能成立。

由于交换价值可以用同性的数量关系来表现,所以两种交换价值是可以交换的。但是,两种交换价值的同性并没有使“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交换价值方程成立。虽然同性的数量关系可以比较,但是,代表交换价值的数量关系是不断变动的,无法在交换中进行确定的比较。就是说,两种交换的交换价值“同性”而“不同量”。

两种使用价值“不同性”,不能交换。但是,不同性的使用价值是由不同性的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不同性的具体劳动可以换算成同性的社会劳动。例如,鞋匠用三小时做一双皮桂,帽匠用三小时做一顶帽子。但是,鞋匠三小时的劳动量并不等于帽匠三小时的劳动量,就象三公斤重量不等于三市斤重量一样。假设培养一个鞋匠的难度是培养一个帽匠难度的两倍,那么鞋匠劳动的复杂程度也应该是帽匠劳动的复杂程度的两倍。不同性质的复杂具体劳动与简单具体劳动的差别,是由同性的社会劳动的不同量来补充的。假设三小时帽匠劳动相当于三小时社会劳动,由于鞋匠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帽匠劳动的复杂程度的两倍,那么三小时鞋匠劳动就相当于六小时社会劳动。这就是说,鞋匠三小时的劳动相当于帽匠六小时的劳动。如果鞋匠用三小时做一双皮鞋,帽匠用三小时做一顶帽子,那么做一双皮鞋的社会劳动就相当于做两顶帽子的社会劳动。因此,不同性的两种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社会劳动量是相同的。就是说,两种交换的使用价值“同量”而“不同性”。

交换的两种交换价值在“交换时”“同性不同量”,交换的两种使用价值在“交换前”和“交换后”“同量不同性”。这就使我们能够在交换的全过程中定性定量地得到完整的价值概念。

交换的“价值——价值——价值”过程:

①“交换前”是两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化算成社会劳动。价值方程成立:1双皮鞋=6小时社会劳动,2顶帽子=6小时社会劳动。

②“交换时”是两个相同的价值的交换,价值方程成立:6小时社会劳动=6小时社会劳动。

③“交换后”是两种“价值——使用价值”——社会劳动还原成具体劳动。价值方程成立:6小时社会劳动=2顶帽子,6小时社会劳动=1双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