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19-06-08 08:08:08关键词: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第1篇(全文2816字)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城市交通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尚未完整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导致在规划以及实施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促进作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产生,而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则是其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并且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较解决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交通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化战略,关键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概述

所谓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

总的来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决定了城市的交通源、交通量以及交通方式,而且还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换而言之,城市的实际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往往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乃至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城市交通的发展关键在于城市规划的创新

城市土地利用即所谓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了城市交通源、通量及交通方式,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的结构与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建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对此,为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其一,创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在老城区,进行城市交通规划要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疏导作用,充分结合建成区的人流、物流、商流的特点等进行线路布设,以便于充分疏导交通,形成通达、畅顺的交通骨架,进而改变老城区的交通状况。在新城区,则要注重和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布局和结构的引导作用,关键是要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新城区的规划和发展有机结合,使每个站点周围形成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以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开发,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城市交通的规划要体现社会性、经济性以及可达性。所谓社会性就是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要适应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性即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要坚持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并将其贯穿于整体路网规划的始终。顾名思义,可达性就是用最短的时间通达城市的各主要功能区、商贸区,贯穿城市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为居民出行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二,规划效益、好建好用、适度超前以及整体协调

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坚持这四个理念的指导。规划效益理念就是坚持从规划入手,贯彻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尽快形成一定的网络规模的观念,充分发挥其“规模效益”的特性,从而尽快形成规模、产业效益。所谓好建好用理念,就是规划要充分实现既好建设又好运营,以尽可能节约投资,加快建设速度,实现良好的运营条件,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适度超前理念则要求在满足未来城市需求的前提下,提前做好近中期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而整体协调理念就是要保证各线路之间、城市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之间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开发之间的整体协调与配合。

其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必须要根据其具有独特的属性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四位一体。

二)城市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的来说,城市交通系统所具有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特别是城市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经济、商业和文化活动用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作用。

城市的交通系统,对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了一个前提性条件,有了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的机会,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合理地使用土地,增加土地的附加值。通过对土地的使用的分布进行重新规划,使之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交通可达性,沿着走廊沿线拓展新的城市片区。

其一,影响城市发展历程

现代交通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包括速度、方便及舒适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交通已经跟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的规划决定了交通发展的前提、依据、环境和条件,但是现代交通又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形态、布局、网络和动脉。

其二,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为了避免我国城市出现住宅郊区化现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城市的发展应充分发展利用现代化交通系统对城市人口与就业离心化的强大推动力,推动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就业的转移,围绕轨道交通车站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次中心和边缘城市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也从单中心转向多中心。这也就是说,城市轨道交通促进了城市中心、次中心的重新分布,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及组织更加合理化,充分发挥了各圈层土地的区位优势,极大的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了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都有着指导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使之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正确处理和协调二者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即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规划是城市发展内部的一对至关重要的矛盾体,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把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发展、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规划制定中充分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其次,必须拓宽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路,提出应以交通可达性为核心的新观念,科学制定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的城市交通规划。与此同时,应在市场经济下引入市场调节观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这一杠杆来调控交通系统的供需关系,进而促进城市土地和交通系统关系的协调发展。

目前,针对我国大城市高密度集中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出行规模大及道路设施不足等特点,又部分学者提出应采用交通需求管理技术调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及建立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等一系列交通政策。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加以有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2(8)

[2]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1

[3]钱寒,峰杨涛,杨明;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互动[D]。城市问题,2010

[4]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5]刘驰;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科学研究[J]。地铁与轻轨,2001(3)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5篇)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第2篇(全文2872字)

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科学完整的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是培养合格的免费医学本科生的有效保障。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可行性、育人为本、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需要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开设人文讲坛,强化医德教育。

关键词: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构建方法

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全国有68所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德育全过程,构建符合免费医学本科生特色的德育体系,值得各高校思考。

一、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内涵

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是指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与免费医学本科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全面要求,是由德育目标、内容、原则、途径、评价所组成的,以施教者、受教者、媒介和环境为结构特点的系统工程。[1]该体系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着力点,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苏区精神和校训精神为主线,以服务中央苏区振兴计划为契机,以医学伦理教育为载体,以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目标。

二、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免费医学本科生今后工作主要面向乡镇(社区)医疗卫生单位,由于其基层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与一般本科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及技能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现有的本科生德育体系虽对本科生的各项德育要求做了明确规定,但在上述方面还有所欠缺,因而有必要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

依据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免费医学本科生入校前与当地政府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入校后没有就业的后顾之忧。但国家目前对于免费医学生就读期间的学习、品德等各项表现未做出明确要求,不可避免会有少数学生滋生懒惰思想,达不到基本的培养目标。因而,要培养合格的免费医学本科生,就要有科学完整的德育体系作保障。

三、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构建原则

1、可行性原则。建立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应适合我国国情,普遍适用于在校免费医学本科生,目标明确。[2]虽然免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其与一般本科生的培养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目前,各高校都有较为健全的、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成熟的大学生德育体系,因而,各高校完全有可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

2、育人为本的原则。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把学生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积极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空间。

3、系统性原则。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应制定完整的德育目标、内容、原则、途径、评价指标体系,每个部分之间应相互贯通、彼此依赖,体现系统内容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多措并举,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网络框架。

4、层次性原则。不同年级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需求有所不同,因而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方式、途径等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体现年级特色;各年级德育体系之间应能有效衔接,主线清晰,层次分明,呈现递进性;同年级免费医学生的德育体系,要做到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指标体系等分系统合理衔接,注重德育体系的针对性,突出主题。

四、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实践

2010年国家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同年我院被确定为江西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院校之一,在借鉴赣州市政府“订单式”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教育体制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活动的教学实际,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为核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着力点,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强化医学伦理教育,科学构建完整的免费定向医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1、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对一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结合大学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敢于担责、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对二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注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苏区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学习,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备求实、奉献、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三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开展主题调查,参与各类知识、技能大赛,在竞赛中增长才干,在竞赛中孕育创新。对四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侧重利用赣南红色资源,开展艰苦奋斗教育,通过邀请革命老前辈来校讲故事,深入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与老红军零距离接触等方式,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创业、扎根基层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对五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从学校到临床实践的心理、观念、角色的转变,正确对待就业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使他们能安心基层工作。

2、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根据教育部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赣南医学院学生学籍管理细则》等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学校制定了《赣南医学院免费医学生学籍管理细则》(赣医发[2012]14号)。细则对免费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入学与注册、学制与学习年限、考勤与请假等有关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有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学风,保障免费医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免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以课程和教材建设为基础的教学基本建设类文件,以教学管理规程为主体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形成兼职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导师、辅导员助理四位一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制定支部共建、班室挂钩、学业预警、导师制等制度,实施学子成长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免费医学本科生思想整治教育考评细则。每学年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纪律作风、学习态度、劳动卫生、社会实践、职业素养、基层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毕业时总考评成绩是五年的综合考评成绩累加的结果。考评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及毕业鉴定时的主要依据。

3、开设人文讲坛。学校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人文讲坛,注重学生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心理、伦理教育,引导学生从疾病认识升华到对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

4、强化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相结合,整合资源,创新载体,讲究方法,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相结合。帮助定向生确立医德信念,培养医德情感,养成医德习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的医德行为,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这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二是医德教育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分批组织免费医学生代表赴瑞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充分发挥赣南苏区“红”的优势,用足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努力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使学生在“听、看、感、思”中达到“知”,启迪“行”。三是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营造医德氛围、鼓励参加社团活动、建立定向生医德档案,通过从正反两方面对定向生的医德品质进行强化,有机地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斌。浅议开放性高职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石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江苏高教,2013(1)。

[3]王丹丹,邵妍,曹万鹏。论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机制[J]。传承,2011(6)。

本文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项目编号03-114-137)阶段性成果。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5篇)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第3篇(全文3408字)

摘要: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讨论生态问题。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此问题,并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着重阐述“生态美学”在当下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意识;生态美学;意义

一、从生态问题说起

前些年偶然翻阅杂志看到这样一则消息:1997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声明。上面明确谈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开发,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其实已是继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后科学家们再次对“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严正呼吁。继而,在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

放眼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问题:空气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沙尘暴频频光顾;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菜肴,被迫接受着大量声光和粉尘污染,忍受着交通拥堵之苦……

可见,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对环境的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抢救保存,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甚至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仅仅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实践问题来解决,没有哲学的深度思考,没有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够真正清晰地认识和彻底解决的。或许大家认为,哲学、美学、生态问题,彼此毫不搭界没有瓜葛,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关问题。而生态问题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学家们特别是中国的美学家从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质量出发,从美学角度开始思考和和讨论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由此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何为生态美?何为生态美学?

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任何美,它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是因为它具备某些形式因素。如韵律、比例、节奏、对称、均衡等等。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对人来说成为美,是因为被人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了,并且跟人的心理结构有某种对应或应和。而生态美似乎不具备或者说没有这样完善而明确可参考的形式结构。

但是,换个角度从哲学层面讲,生态美概念却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泽厚先生的分类,“美”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美的对象;美的性质;美的哲学规定,也就是美的本质。[1](p476)就美的对象而言,象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概念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仔细分析,生态美概念其实也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从它的定位上说,它应该是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所以说,就这个角度而言,生态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美?我们接下来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具体分析。

我们先从自然美入手。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李泽厚先生已反复论述过。自然美看起来是一些与人的实践无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式,但当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自然对于人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异化的力量,而变成让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就像成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对于土地是格外依赖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形式美的产生是一个关键。人类在长期、大量、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种感性形式――节奏、韵律、比例、大小、对称、等等,并使这些形式成为人类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这种力量创造出美,这便是社会美。社会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立的规则和力量,是人类艺术探索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而生态美则不同于二者,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当自然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人类也在经历着不断被“自然化”的过程。因为人类本身就产生于自然。因此,人于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还有另外一面的关系,一种更为源初、更为本源性的关系,那就是人对自然从精神上和生存层面上的依赖回归和共生共在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审美表现就是生态美。

就本质而言,如果说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结构中积淀了人的本质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实质是“善”;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呈现,其形式是“善”,其内容是“真”;那么,生态美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回归和依赖,是在自然和社会呈现人的“善”目的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之“真”的回归和强调。因此从形式上说,生态美与自然美比较接近;从具体感性形态来说,生态美又更倾向于社会美。综合分析,生态美其实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生态美”依然成立并且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生态美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态的美学)这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带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性,和我们所谈到的“生态美学”的概念不大相同。国外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为接近,因此,西方在谈论生态美学时更多地是在谈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而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美学概念更多地是指高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即一种精神理念或美学原则。引用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的观点: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问题。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2](p89)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其实不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让我们简单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主张人与万物同类、平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他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这里便不再列举。他们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生态美”。

这些内容,体现的正是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今日西方生态革命所倡导的“生态意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似乎更豁达、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态美学”存在的意义

首先,在当下人和自然都已经充分实现“人化”的条件下,如何保护人类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护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环境――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自然之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如何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喝到未经污染的泉水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讲,提出生态美学的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生存的环境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美问题不仅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之,“生态美学”的提出,把生态美从一般的美的形态中提升出来,使人们开始从美学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同时,也能在全球生态恶化的今天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

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与沟通交流时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总结,我想也可以概括当下生态美学的立场,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学四讲部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哲学杂志》[J]。台湾业强出版社,1995(13)。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5篇)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第4篇(全文3704字)

摘要:

计算机技术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这虽然为计算机教育行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教学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效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开发和改良,在充分地利用微时代和数字时代得有效教学手段,全面加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分析了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开发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然后分析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全面的加强微课程应用的优势和主要特点,最后分析了全面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开发

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络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各行各业纷纷地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日常的运营管理,这也就意味着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专业教师就要树立全新的以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全面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的改革,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丰富教学资源,不断的提升基础微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规范性。

一、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开发过程:

当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市场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各方面需求,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的目标,科学有效的完成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微课程的设计。

然而,在实际的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当中,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地梳理全新的微课程理念,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微课程对于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基础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现阶段。虽然大部分的学校都引进了微课程进行教学,但却没有及时的对计算机当中的重要硬件设备进行更新,也没有添置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学习需求的足量计算机设备。这就使得在基础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部分的学生无法实际的进行相关的操作,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计算机硬件本身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从而会使得重要的硬件设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故障,这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全面加强微课程应用的优势:

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不同,全新的微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视频的展示来完成相关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当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分别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快单点授课的实现进程,同时也能通过视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互动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实际应用基础教学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当中增加微反思、微互动、微练习等的微型系列教学内容。

另外,微课程当中的教学视频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以丰富多彩和动态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主题。在进行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通常将视频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样还能够很好的配合其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和教学活动。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来进行视频的反复观看,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微课程教学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丰富资源,然后分别以互动性、实验型、探讨型、讲授类型的形式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授课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的微课程的主要特点:

1、授课时间短: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制作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元素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点和难点等相关教学。这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微课程教学当中利用启发、表演、问答等着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而活跃的基础微课程教学氛围。

由于微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多要点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的知识面和知识点融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程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将各种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融会贯通。利用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来进行教学,能够将传统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精炼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难度。

2、趣味性较强: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然后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可以分别制作重点视频、难点视频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视频,然后将其共享到校园网络平台当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微视频的下载,利用支持为视频格式的播放设备和仪器,就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学习和浏览。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连贯性地播放不同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能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构建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微环境。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四、全面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有效措施:

1、精准选题:

微课程视频需要在短短的十分钟以内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的展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精准科学地进行教学主题的选择,并在微课程视频当中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就需要在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利用有效的方法营造与教学相适应的情境,充分地将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效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2、设计创新:

为了能够确保微课程视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教师还必须要对视频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不仅要在视频当中增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在视频当中加入具有创新性和创意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是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络和移动技术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也可以在教学内容当中增加与学生特长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的知识,还可以考虑地域教学特点和区域发展情况,有效的在微课程视频当中融合具有投资性和区域性的教学资源。

3、视频录制: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视频录制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将录制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可以借助视频软件、电脑、话筒、耳麦等的工具完成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对耳麦、话筒进行调试,还需要确定视频录制的清晰度,这样能够使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的清晰性、美观性、明确性大幅度提升。教师也可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进行剪辑,截取视频当中能够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主题的内容,也可以在视频当中增加文字描述,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视频当中所呈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

4、提升质量:

微课程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形式,在社会发展和微课程教学模式不断的更新的情况之下,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引进先进的微课程理念和微课程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为课程视频制作的质量。

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有效地将全新的微课程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学生进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性地增加一些具有创意性和时代性的元素,并在教学视频当中体现与学生实际生活一些相关的内容,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微课程的接受程度。

五、结束语:

计算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的过程当中,我国的计算机水平和互联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这为全面推动信息时代和计算机教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为了能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够与社会和时代保持同步发展,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对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情况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利用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将微课程彻底地贯穿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地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然后及时地对微课程进行全新的开发和有效的设计,这样才能确保微课程教学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明秀.微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及在校内外的应用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01):115-116.

[2]朱林.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应对策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J].巢湖学院学报,2015,17(06):132-135.

[3]罗雨滋,付兴宏,王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02)):17-18+47.

[4]徐婕,刘金虎,陈瑾,单广翠,张利香.《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开发应用———基于Moodle和云平台实现[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1):145-146.

[5]周华.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制作,2015,(10):128.

[6]郑红梅.解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0):137-138.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板第5篇(全文5526字)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顺利进入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保障之一。作为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体制保障。从保护生态出发提出开展和强化区别于传统绩效审计概念的生态审计,探讨了生态审计的来源以及其在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独立审计不同主体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平衡审计生态审计绩效审计

一、生态审计概念界定

生态审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为产业生态学。即回答了我们如何作为审计的内涵和对象看待生态这个概念。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即组织作为一个生物体需要和外部环境开展能量交换,吸收能量的同时排出废物残渣。产业生态学涉及三个层次,分别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这与我们后续所讨论的审计主体安排是相一致的。宏观上,考虑产业生态学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即围绕产业发展升级,科学的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制定当中,以促进国家及全球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繁荣。在这个层面上需要政府审计的参与,以保证相关的制度和程序能够在这一层面上积极落实。中观上,它是部门和地区生产能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科学的将区域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的结合。各地区审计部门通过开展配套审计工作帮助贯彻执行。微观上,则为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方法,涉及企业的战略定位,竞争能力、管理体制、行动方针乃至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规格与标准”等,作为企业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积极参与进来。

国外对生态审计的研究起步比国内早,也最先提出了具体的生态审计概念。LindaS.Spedding等(1993)在《生态管理与生态审计:经营中的环境问题》一书中,介绍了生态审计及其发展趋势。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早在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审计。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就是企业生态审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国外政府和企业在开展生态审计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如瑞典松兹瓦尔开展的生态审计制度包括了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的内部审计,并采取了内部组织探讨和研讨会等方法;奥地利的“维也纳生态经济建设规划”规划为企业提供的环境保护计划有五个,分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生态审计、温室气体削减、ISO14001、旅游环境标志计划等,通过实施该计划,维也纳市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ChristaLeidtke通过对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一个中型家具厂的材料流核算进行生态审计,进而对企业发展提出了适于资源管理、材料流管理、产品管理的产品生态设计。

中国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内蒙古赤峰市等地相继出台了生态审计制度,海南省、浙江省也计划推行生态审计制度,可见中国各级政府对生态审计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生态审计制度仅停留在生态环境的评价上,且大多数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的标准为准确评价带来了障碍。而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对于生态审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变化造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因此构建生态审计体系,明确生态审计发展是确保生态文明和建设的基石。

二、生态审计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生态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我们认为,生态审计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经济绩效指标、生态绩效指标和社会绩效指标。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指标设定的相关原则:

1、系统性原则。任何产业都是一项复杂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该产业对于自然资产与资源利用和消耗、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涵盖面广、系统性强的特点。所以,产业系统生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系统性原则。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过分的困于细节将使得评价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2、可比性原则。每个产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与其关联行业还存在有很多共性的地方,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将有利于行业间的横向比较,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与问题,能够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加快本产业的发展进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改进。

3、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评价体系本身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并有理论依据。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所考察的产业的真实情况。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它既要能全面反映所处行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发展水平,又能尽可能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二)生态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1、生态指标。生态审计的研究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指标的选定当然是重中之重。从当前各地政府制定的生态审计制度可以看出,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消耗、耕地保护、天然林保护等是生态审计的重点内容,涉及的指标有能源利用率、原材料消耗量、废弃物排放、大气和水体质量等。

2、经济指标。企业经济绩效指标的选用包括盈利能力;流动能力;长期风险和股东回报这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到经济指标评定中来与非财务指标做出对照从而更加使得我们的经济指标有效和真实。

3、社会指标。社会指标的选取应反映该项目或企业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改善。如“职工年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六个指标来反映医疗福利的现状。“职工年均工资”和“人均住房面积”两项指标可以反映产业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则用来衡量产业内教育、卫生、科研投入条件。将投入与产出指标相对比即可得到效率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平衡记分卡来构建上述评价框架。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记分卡”(BalanceScorecard)能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绩效,有效地实现了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并且已经在全球企业包括中国企业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在此我们可以将它的理论和方法借用到生态绩效管理中来,建立单位绩效评价的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从财务、顾客、组织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来评价组织的管理业绩。财务维度考察的是服务价值的提高与服务成本的降低两方面。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根据各自的关键性指标设计不同的平衡记分卡,各指标的权重也不一样。关键性指标一般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结果性指标和驱动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内部指标、驱动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业务发展的多元化,平衡记分卡的设计也将呈多元化趋势。平衡记分卡是比较灵活的用于指导行业的内部评价管理的工具,不同时期企业的特点不同,关键指标不同。

三、不同审计主体下生态审计的开展

(一)政府审计:开展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并逐渐向事前推进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审计的主体内容是财政收支审计,即对于政府财政收支的经济效果给予监督和审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中国政府审计引入了绩效审计成果,即注重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性,效果性考察。从审计的历史来看审计对象为经济活动,但鉴于中国实际文化与制度背景,近些年来中国借鉴国外的问责制度,全面开展了干部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开展有效地制约了干部在任期间的短视行为,强化了对于干部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而传统上对干部进行离任审计主体内容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相关的法纪责任。而我们认为将生态考察加入到对于干部的离任考察当中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是政府审计有效开展生态审计的重要突破口。

1、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和谐持续的发展,是一项长远永续的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将生态考核加入到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中来是必要的。这是与绿色GDP的概念相一致。实施生态离任审计,既是在自然机理上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社会意义上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离任生态审计能反映出政府对于生态保护的决心与信心,从而在思想上给予即将上任的党政干部以生态保护的强烈信号,希望他们在任期间能够有效保护环境。

2、在中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生态保护的情况亦差异很大。在早期得到飞速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赶超了中等发达国家。但太湖蓝藻事件和“垃圾镇”、“癌症镇”相继被曝光让很多人怵目惊心。而在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为了赶超东部发达地区,实现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只看重投资规模而非考虑资源消耗、产业附加值,甚至以破坏资源和环境换取招商成绩的现象。出现了东部地区由于受到生态破坏的影响已经开始保护生态,从而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迫迁移至西部而这竟然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的下怀。生态教训已然很深刻,已经不能再一次被重复!所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真当时。从干部离任抓起全面监督生态破坏的蔓延和迁移性问题。

3、需要指出的是,通对干部进行离任生态审计,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干部急功近利的倾向,控制其短视的行为。强化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同时离任生态审计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是对于干部进行了保护。靠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必定是不得群众之心的,在短暂的经济发展之后必定在后续有报复性的代价,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付出更为惨痛的教训。

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将生态作为一套考核干部的指标,从思想上杜绝近视发展,政绩工程的不良为官思路;对于官员在任期间踏踏实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创造出绿色GDP,造福后代子孙提供了可视的评价和褒奖。

(二)企业内审:生态审计降低环境成本

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零环境成本的时代。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渐完善,企业意识到如果治理污染,环境成本就会压垮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自发地制定一些审计计划与程序,以便及时检查出可能触犯环境法律的相关管理缺失,及时消除环境与法律的风险,而具体执行相关审计任务的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此同时在竞争的市场上,为了迎合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同时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也自觉地顺应社会环保潮流与愿望,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另外,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还来源于资本市场给企业的融资约束:不注重环保会大大增加企业破产风险,导致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获取资金,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生态审计迫于上诉压力之外,亦存在开展的基础。近几年来环境会计的大力发展给予生态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可能性。传统理念认为开展生态审计最大的困难是相关的因素不可定量性。不可定量即没有统一的可比的硬性的标准,没有标准则无法复核与确认从而给出相关的意见。坏境会计或称环境管理会计初步解决了相关问题,是的(“使得”)企业中发生的相关环境成本变得可以被计量和归类,我们同时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即可得出初步的比较意见并给出改进意见。从这个角度上说内部审计更应该去做的是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使用的,符合本企业特征的生态审计制度,对于公司的治理层面利益相关者即董事会、股东会和高管大力宣传和沟通生态知识,谋求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对于管理层,将生态保护理念,生态审计相关规定广泛传达从而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督促和监督管理执行层从日常管理经营活动做起,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成本。

(三)民间审计:广阔市场前景的生态审计服务

就现阶段而言,民间审计以提供审计,即鉴证和咨询服务为主,而其内涵主体主要为财务与管理活动。生态审计服务尚未形成,也未能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提供和开展相关服务。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审计将成为民间审计的未来经济增长点。究其原因:

1、由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和企业作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类审计对象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审计,这很有可能面临审计资源短缺的问题,他们需要社会上的审计力量来帮助他们有效地开展审计。这就为民间审计开展生态审计业务带来了机会。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合作,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和合作在财务审计领域已经屡见不鲜,相信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生态审计势必将有更为广阔的业务合作空间。

2、就目前民间审计市场来看,存在大量的审计人员从事着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导致传统的审计业务利润率十分稀薄。会计师事务所急需高回报的业务来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生态审计业务的开展与开拓将给有能力从事生态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一片蓝海。目前生态审计业务仍是一片空白,且生态审计业务存在技术性壁垒所以先进入者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会计师事务所也就存在动力。大力开发生态审计业务争取早日抢占该领域的制高点。

3、“碳关税”的出现将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由书本变为了现实,这意味着生态和环境都有了交易的价值和价格。由于受到配额的限制,势必会存在市场让高污染的企业去购买“污染权”。价格将成为市场存在的关键,需要存在独立的第三方来对生态、环境的交易价格做出评估。毫无疑问,会计师事务所将是最好的当仁不让的选择。作为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或合理规避,中小企业或机构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而大型企业或机构可能有这方面的专家,但这些专家受雇于自己,不具有独立性的地位,他们的评估意见尤其在交易时不具有法律效率,而国家环保机关、审计机关毕竟资源和能力有限无法全面覆盖这方面的职能。因此,社会迫切需要专业从事这方面的中介服务――向来以独立性著称的注册会计师,生态审计中介服务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不断的为此配备本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相应的环境审计规范,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间审计为主导的生态审计将会成为生态审计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郑俊敏。市场条件下的生态审计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2006,(7)。

[4]廖仲毛。生态审计: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J]。中国绿色时报,2003-08-12.

[5]张君明。干部要过“生态审计”关[N]。光明日报,2005-09-13.

[6]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

[7]陈忍雄。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8]林兢。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发展,2005,(3)。

[9]李嘉琦。平衡记分卡的发展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