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网文栏资源上传帮助第1篇(全文511字)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文栏资源上传帮助
作者:历史与社会教学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0更新时间:2006-3-9感谢您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网的支持与关注!每人一杯水,就会有江湖!历史与社会教学网自创办以来,一贯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现已成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全国最大的资源共享基地,广大师生的家园。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采用资源互换的运作机制。即,您每上传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论文,教学设计,课例,教材分析,试卷练习或提纲等,不同栏目所获积分数量不等),经管理员审核发表后,您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所获积分您可以在控制面板兑换成点数,以供下载。如果您上传的资源较多或质量较高。根据本站相关标准,可以提出申请VIP高级会员权限,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
资源要求:
1、无侵权。(尽可能原创并署名,如果上传他人资源,必须经得原作者的同意,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文责自负)
2、完整。(上传的文章必须完整,如有图片,须一并上传。试卷尽可能附上参考答案)
3、正确。(资源无错误,上传方法及归属栏目正确)
4、不重复。(请尊重管理员的劳动,本站已收录的作品请勿再重复投稿)
5、有参考价值。(本站不接受与本学科教学无关的文章)
特别申明:凡向本站投稿并发表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同时享有该资源的使用权。
以下是本站文栏资源的上传方法,供您参考:
********************************************************************************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文章中图片的上传方法***************
*************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文章中附件的上传方法***************
*************
图3-1
图3-2
图3-1
图3-1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文栏资源上传帮助第2篇(全文1215字)
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总结:
(一)社会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社会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因此,对社会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另外,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社会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社会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社会小作文”,或写读后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社会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社会课上的辩论赛
课堂讨论一直是社会教学的难点,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各自陈述意见,再自由争论,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顺境逆境孰利孰弊”,正方的观点是“顺境利于成长”,反方的观点是“逆境利于成长”,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社会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社会课上的热点问题
社会与政治部分家,教学内容还涉及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启发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社会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以上的几个方法是我在教学海洋边拾到的几个贝壳。
林冰淑
2015-1-25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文栏资源上传帮助第3篇(全文1699字)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林业资源与渔业资源》教
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资源是可更新可再生的吗?生(讨论得出):水、土地、森林、鱼、太阳能等。
(师讲解):很好!这些可再生的资源如果利用、保护得当,是可以循环使用,不断更新的。但我们人类对这些资源保护利用的如何呢?今天,我们以林业和渔业为例,一会儿在我们的课上一起来探讨。一、林业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读教材孟子的话,提问:这段话的涵义?
生得出:这段话说明古人就已经知道了合理利用林业、渔业这些可更新的农业资源的重要性。
(转折)在人类生存中有一种必需的物质,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亡。它是什么?(氧气)。地球上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大面积的植物即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这是为什么呢?森林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将各组学生代表回答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森林的环境效益
(讲解)森林作为一种物质资源,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受到重视,同时它也是环境资源,它有哪些环境作用呢?
(学生活动)读数据或景观图片,对照思考森林的环境作用:净化空气,调节大气成分,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等。结合《水土保持》、《防风护田》示意图,讨论森林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防风护田作用的。
(师总结):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中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承转)中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对照中国森林分布图回答。
生读图指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南坡„„主要在边远的山区。还有东南丘陵地区,这里主要是次生林,人工林等,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占世界首位。
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讲解)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与抚育。
(出示资料图片,提问)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文字资料、漫画“小鸟的悲哀”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世界上的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原因:农牧业,工业的发展;战争和森林火灾,病虫害等。
引导学生得出:森林面积的减少与人类的增多和不合理的利用有关系。滥砍滥伐,森林失去调节作用;野生动物丧失了理想栖息地。
(转折)因此保护森林资源的意义重大。如何既保护森林资源,又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木材的需要呢?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人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提供资料,)你赞成那种方式?
(学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式好)
(讲解)世界森林覆盖率是27%,中国是16.55%,加拿大是36%,而日本是66%。(提供加拿大及日本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的材料和图片)我们从中应借鉴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是适度采伐与育林相结合,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图,找一找世界四大渔场,分别在哪个大洋?
太平洋: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大西洋: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转折]我们知道,海洋渔业是渔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而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无节制地利用?
(提供资料)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将走向衰竭。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师: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什么措施?规定了什么制度?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规定了休渔制度,以保证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保护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能够为保护森林资源与渔业资源做些什么?(学生回答)
(课后活动)写一份倡议书或画一幅漫画或做一个节约森林资源的计划(如可以从节约纸张、不用木筷子等),并向你的家人邻居进行宣传。看那个同学想得好想得妙。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文栏资源上传帮助第4篇(全文4407字)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潘略辉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温州第四中学潘略辉
摘要:《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应在课前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及把生活化学习延伸至课后。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
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那么究竟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纲要所提倡的这种“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
1、教师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史实、地理特征、案例很多是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换、增添、删选即“重编”。
第一,替换教材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材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教材是选用学生比较陌生的蓝田人家园今昔变化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对教材进行改造选用我们自己家乡今昔变化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例如在教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时候,我补充温州过年的传统习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变迁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贴近本地生活。
第三,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例如教师在讲九年级教材中的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这些内容时可与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温州打火机进入欧盟遭遇壁垒等问题相结合,从而使枯燥的知识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学生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教师不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选好“生活点”。如对《屈辱的岁月》一节中“鸦片战争”的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教法,但按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就要选准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所熟悉的一个点,这个点是什么呢?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发现这个点就是“毒品”,我就选择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当代吸毒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及危害,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上课时,我紧紧抓住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个敏感、引人注目的问题,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及探究知识的“启情点”,然后才讲述鸦片的危害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以此来说明历史上中国禁烟的正义性,抵抗英国侵略的合理性。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更浓。既实现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又充分发挥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生活化教学应具备五基本环节:
1、激活生活经验,启迪设疑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教“时区与日界线”一节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有一轮船自西向东航行,船上有一个孕妇顺产了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小孩诞生于西十二区,后出生的小孩诞生于东十二区,可是先出生的小孩却要叫后出生的小孩为哥哥,先出生的小孩却成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日界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但是《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部分内容具有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过去性,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遥远又不容易记忆的历史知识,精心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在讲授《丝路明珠:楼兰》这一节时,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创设一个超越时空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楼兰昔日因丝绸之路而辉煌,也因之而消亡的历史沧桑。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关于丝绸之路、楼兰古国的文献资料,丰富学生学前理解。步骤2: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图》、《楼兰古国遗址图》、《楼兰美女复原图》等图片;播放歌曲《楼兰姑娘》、视频《楼兰遗梦》和电视剧《汉武大帝》剪辑片断等。通过这些经由现代教学技术处理的再创性历史实物创设一种虚拟历史场景,刺激并丰富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超越时空的情境中体验历史的真实。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一个商人,请你想像和描绘出你穿越时空沿着丝绸之路进行买卖的情形。步骤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同学的模拟表演,以4人小组进行讨论以下问题:古楼兰国的消亡对今天有何启示?你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何建议?等。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节课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小论文,通过写文章使学生将交流讨论中的见解、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意义的生成,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信念。
3、迁移应用实践,培养能力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但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人口警钟须长鸣”之后,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回答。如温州市区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难问题、老年化问题、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学生“多子多福”的落后传统观念,树立优生优育的先进理念,从而把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内化为自觉行为。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4、总结知识方法,发展思维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例如在上《变革与争霸》新授课后,我及时指导学生总结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用“比较法”分析改革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深化理解标题“变革”与“争霸”的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今天我们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学生学会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今天的改革目的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改革是为了争霸的需要,而今天的改革开放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综合国力,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历史与社会课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
5、大胆畅想质疑,回归生活
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畅想和困惑,让他们大胆质疑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看不见的手》时提出:股市的涨跌是不是也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我们应该怎样炒股?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通过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或者通过社会实践,亲自体验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这样就使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一展风采,达到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享受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就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从而增强了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作业类型可以分以下几种:
1、生活化开放型作业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变单一机械的书本作业为有声有色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过程生机盎然”才能激发学习动力。如讲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节内容时,我针对平阳水头镇皮革工业的水污染问题,要求学生写小论文提合理化建议,向平阳县政府、人大、政协就污染问题建言献策。开放的问题,多元的思维,收获了丰富的“金点子”,培养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
2、生活化实践型作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有许多章节的内容可以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情感内化。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探寻温州》参观考察菜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践体验生活。在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事项:(1)结合课本知识,明了社会参观考察的基本要求,写好考察提纲;(2)让学生自愿结合组成4人考察小组,做到任务清楚、分工明晰、责任明确;(3)考察任务必须在1周至2周内完成,考察成果可以是纯文本报告、DV摄影及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形式。各小组上交考察报告后,教师精心组织一次“《探寻温州》专题报告会”,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考察成果进行多元互评。这种实践型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文素质。
3、生活化研究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创业有方,诚信无价》这一章节时,教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教材虽然尽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创业的学问及诚信的重要性,但学生仍然不能有效地理解文本的旨意。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布置一次生活化研究型作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主题为“找回身边的诚信”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各小组事先拟好调查访问提纲;调查时可采用笔录、录音及摄影摄像等形式作真实的记录;调查结束后,对记录进行整理,如果每个成员都有记录,应当互相核对,务求记录准确教师在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收集好学生的调查报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总结和归纳,从而加深对这次调查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4、生活化选择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身边的故事》这一章节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收集相关材料,说明家庭或者社会生活变化的历程,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物品或工具,在不同年代的图片、实物,如收集家庭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收集以前使用的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煤票等各种票证。同时学生也可以说一个故事、写一首诗歌、画一幅画来表达生活的变化。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即可,这样的选择型作业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都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教学必须让学生课前做好调查准备,积累生活经验;课上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创新精神与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文栏资源上传帮助第5篇(全文4620字)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当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
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思品课。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思想品德学科和政治法律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思品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应更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在新改过程中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次案例研究,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表现方式,并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品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以多位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的研究方式,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和情景创设法的有效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思品教学的高效,展现灵动的课堂效果。
二、案例描述
经过集体备课,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与隐私权》课堂实录如下:
课前小游戏:真心话大冒险(师生之间相互问任何问题,必须如实回答,拒绝回答要接受惩罚)教师先让学生主动举手向老师提问,学生受约束不敢提问,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师:你身高是多少?
学生1:167厘米,那老师你体重多少呢?师:最近一次是92斤,不知道长胖了没有。(此时学生主动举手人数开始多起来,游戏继续。)学生2:老师,你有没有男朋友?师:这个我保密,你爸爸的工作是什么?学生2:建筑工程师。
师:我先来问你,你的QQ号码是多少,密码又是什么?学生3:我拒绝回答。
师:拒绝回答是要接受惩罚的,你想清楚了?学生3:想清楚了。
师:你问什么宁愿接受惩罚也要保守自己QQ的密码呢?学生3:因为这是我的隐私。
师:那我们先来接受惩罚吧。(面向全班同学大声说“我是最聪明的”,全班学生情绪高涨)刚才我们同学说有些内容涉及到自己的隐私即使要接受惩罚也不愿和大伙儿分享了,那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是隐私?(那私人领域包括什么呢?那个人私事包括什么呢?)
生: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师:是的,隐私——隐和私,那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就是隐私(隐私不愿公开纯个人私事)。
师:我们来做一道隐私的数学题:隐私=丑事(提醒:明确隐私并不等于丑事隐私并不等于丑事),但当我们的的隐私被他人侵犯时,你当时的感受如何,想说些什么?生:愤怒、难受、恼怒„„
师:由此可见当隐私被他人侵犯时,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为了尊重和维护公民的隐私,因此(出示法律依据1:《宪法》第39条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那么什么是隐私权呢?
(出示定义: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师:从定义你是否能判断: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侵害隐私权的现象„„(提示: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透过电视、电脑、电话等,教师在黑板板书)好了。隐私权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拿什么理去判断正确与否呢,不是是老师说了算,是法律说了算,让我们进入据理力争。争做法律王国的荣誉公民。想想看要获得这个殊荣需要什么条件:师:想获得,必过三关:
学生活动(说规则:小组合作完成3个活动)
【环节一
天天向上】
师:现在是天天向上新闻播报时间:
在一天深夜,某地派出所以“扫黄”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有人认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有搜查权;天天向上节目组一致认为派出所的行为是非法的,因为他们没有依据法定程序搜查。请问是否合法?为什么?找出法律依据:法律依据2: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提问:请问哪些机关可以合法搜查?怎么才算合法?有没有特殊处理?(当隐私权的任何一项内容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开他人的隐私,都不属于侵权行为;小结:解题三步曲;
师:有法就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隐私权的哪一项内容?私人生活安宁权师:那为了尊重和维护此内容,我国法律还任何规定:
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再挑个!
【环节二校园贴吧:搞不明白】
(1)判断师:你是否搞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有没有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呢?
(2)找出法律依据:我国法律规定3: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3)看图三,提醒2: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不属于侵权行为:T:这又是隐私权的另一项内容:个人信息保密权;(静态的)《刑法修正案》情节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环节三一呼百应(动态的)】学生角色扮演
A:嘿!你说这年头,还有啥“噱”头,同学写写信,我妈次次拆,想想小时候,妈妈说合法,我也没办法。哎,郁闷!
B:这年头很正常,我们写信他们看,父母看子女,老师看学生,领导看下属,还有啥隐私,你信妈妈看,妈妈说合法,你还真当真,哎,傻蛋!(1)打出他俩对话中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行为
(2)找出法律依据:法律依据4: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公民有权对个人有权对个人的通信内容保密,禁止他人擅自查看。
提醒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开拆。师:这个通信仅仅是指信件吗?生:不是,还有电话、邮件。
师:对,很好,主要是指有关公民自己个人信息的一切通信,但是不能滥用。(犯罪嫌疑人)师:张老师这个人比较显掰,我总是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所成就,我就把我的个人经历写成自传,是属于侵权行为吗?(私人隐私利用权)生:不是。
课堂作业:判断学生黑板上的行为(学生均能准确判断对错)过渡到【维权前沿】
【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其一讨论:该怎么维权;明确运用法律维护隐私权(诉讼和非诉讼)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个人的隐私权被他人侵犯,因此当务之急还需要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师:【教师小结】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还他人的隐私一片净土。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文明进步、法治、和谐的社会。
【收获之园:
一项体验、两个概念、三条勿忘、四条依据】学生认真听讲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教师将多种教学情境的表现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向我们展现了情境创设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情景创设法有角色创设情境、具体活动情境、多媒体情境及实物情境。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且合理有效地运用情境创设法来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更能直观地接受学科知识,并能在体验中应用所学知识。虽然这节课情境创设比较多,但从整体教学效果来说,我校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就此听课结束后我们围绕着“探讨情景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进行讨论。与会老师共同讨论得出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之一。
2、有利于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
3、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也更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4、有利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把历史知识的信息通过辩论、演讲、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传递,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己多元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也有教师指出情境创设法应用上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存在是滥用导致课堂教学凌乱,多用情境创设可能会将教学重难点主末倒置,过多的情景创设容易使学生过于积极好动,不利于教师班级的管理。
四、拓展与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将教学实践和探讨交流相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将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研究和构建以“提升教研层次、共享集体智慧、立足实践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的思品教学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目的性、研究性、和递进性。此活动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理论结合实践,注重专家引领,注重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过程中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师的经验交流和共同探讨。在研训活动结束之际,我们教师对此次研训活动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研训主题直面现状,倾听心声,反思教学。在研训活动之前,校教研组组织调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记录、汇总,与个别教师交流讨论确定主题;学校聘请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第二,有序推进,逐层递进,优化研训。在本次研训活动中,教师参与面广,全校社会教师在活动中都有研究所得,研究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广大社会与历史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起到“理论学习促底蕴”“课堂实践促内化”“设计交流促提高”的良好效果。
第三,深入反思,收获启示,提升研训。在研训活动的过程中,校教研组组织多次的教师座谈会,以交流反思在培训过程的经验和不足,及时做好整理、记录工作,使教师收获启示,提高研训活动的效率。
关于情境创设法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和设计,通过案例研究和集体讨论,我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存在。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就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思品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文目标。
在反复实践和探讨中,我们得出思品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多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从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着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开展。相比虚构的教学场景,取材于现实生活材料创设的情境,更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照社会实际,以理性的眼光和知识去看待身边的社会现状。
当面的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
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历史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历史课。而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应更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新改过程中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次研训活动,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历史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研训过程中,除了探讨情景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之外,还讨论了情景创设法的内涵、原则和具体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历史教学的高效、灵动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