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幼儿教师读书心得范文
1、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昌江县第三小学 关定团,2015年10月21日,我参加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团队成员的培训,培训期间梁胜娟老师发给我们两,其中一本是周益民老师的成长随笔——《做个书生教师》。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也许是外出学习的机会太少,虽然也隐隐约约听到过这个名字,对这位名师却是知之甚少,怀着一颗好奇之心,我走进了周益民老师……
周老师是一个充满诗意,颇具才情却谦逊异常的人,他看了那么多的儿童文学作品,研读了许多的儿童文学理论专著,可他却称自己“在儿童诗教学领域至多也只能算个客串的角色”。可见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是知道学无止境
人外有人,我等这些只知埋头当读书匠,围着考试教书的人不禁感到羞愧。
这里收录了作者周益民老师从教以来的小学教育随笔,既有对课堂精微的省察,也有对日常工作里的人性细节深情的叙写,还有诸多教学之余的生活游历以及人生的感悟。这位水磨先生在讲述了一个个教学生涯中点滴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感动一:台南和台东的故事妈妈。
台湾的阅读氛围很浓,学校一般都有“爱心妈妈团”,设有交通组、图书管理组、故事队、晨光伴读组等。这些妈妈们说期初她们是为了自己孩子说故事,然后利用晨光时间到孩子班上说。没想到给孩子们讲故事多了也促进了亲子沟通,跟孩子话题多了,能够互动了,以前孩子只是把话听到耳朵里,现在是听到心里了。这些故事妈妈让我想起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师 恩 难 忘》,文中回忆了他的老师他带给的影响,“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田老师的成千上万个故事一直影响着、滋润着刘绍堂。的确,故事妈妈让书香更温暖!让孩子更聪明懂事,孩子们听着故事长大,孩子们是幸福的、快乐的,妈妈故事同时也在他们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反思自己,同为语文老师和为人母的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反思自己给予孩子的究竟是什么?
书读得还是太少了,很少给孩子们讲故事,一直想让孩子们爱上读书,自己对儿童文学又知之多少呢?自己班级的课外阅读也一直是低效的,真正爱看书的孩子也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从兴趣的激发到书籍的选取到阅读的展开这些方面我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感动二:在文字里一任天真
周益民老师打小就是个“书迷”,他在《童年遇上一条路》一文中写道:“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爱读书的念头就像沟边的野草,在我的心中疯长。每天每日,我像一头饿昏的困兽,焦渴地寻找着书源。身边可供选择的读物实在有限,于是逮着什么读什么,只要有字就行,哪怕是包装物品的旧报纸。”后来,周益民有了自己订阅的报刊,在文字中徜徉,有着无穷的乐趣。读完
他把报刊整整齐齐地码在一个小箱子里,心中满是傲骄和自豪,觉得所有的富翁都不及他富有。成年后,作了语文教师,周老师便开始了孜孜不倦的专业阅读和人文阅读。有一个周末,一位家长忽然来电,要约周益民见个面。他要求我们教师就要多读书、爱读书地有些警觉,担心家长会破坏他们之间原本纯粹的关系。没想到,那边说:“我就是想送你一。”见面后才知道,这位家长读到一本好书,从中受到很多启发,特别想与孩子的老师分享。家长说:“尽管没有多少交往,但是通过孩子,我感到你是个读书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这送给你。尽管它谈的不是教育,但我想,你会喜欢的。”
因为对儿童文学有着这般的热爱,别人说他常怀着一颗童心,是不想长大的孩子王。但我觉得那是他对文学的热爱,对儿童的热爱,他善于与儿童对话,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挖掘儿童的纯真天性。这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的确,一个人的成长既有身体的更有精神的,精神的壮大离不开阅读。我一直都很少读书,每次要上公开课时才不停的在网上收集图片,要写论文了才赶紧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平时基本不读什么书,更别说什么专业的书籍了,都是临时抱佛脚了。真的,有时候感觉很惭愧!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而阅读应该成为我们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
周老师喜欢阅读,也善于观察、记录生活,他从周围的人和事上发现优点、长处,找寻人性的闪光点。“提灯女神”辰妈、菜市场中的纯粹书生、台湾的故事妈妈、可爱指挥家夏巴多……从这些普通人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亲切、实在。其实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课堂也常有类似的故事发生,但是我们却缺乏了这样的观察和记录。走进周老师我才发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既要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又要养成记录生活中点滴故事的习惯。
2、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北京市第二批“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丛书”,他真实记录了北京市关于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阶段进展。每一本都凝结了各园所多年来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是所有专家及一线幼教人员长期研究、探索、实践的生动展现和经验总结。疫情期间,在家有幸读了这一套丛书,感受颇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阅读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早期阅读,我国有很多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都在大力的呼吁要重视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发起了“中国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计划”,开展“分享阅读”研究等。
幼儿天生就喜爱故事,故事里的各类人物、动物都会成为他们喜爱的对象。但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孝认字不多
在不能完全认字读书之前,还不能自主阅读学习,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特别是独立阅读的能力都很欠缺。那么,如何让孩子体会阅读的乐趣,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幼儿园里,有老师的陪伴和帮助,但当孩子们回归家庭时,他们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引导,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亲子阅读”。那么,何谓“亲子阅读”?它是特指在家庭情境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书籍的一种活动,是父母和孩子围绕图画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的、个别化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亲子阅读看起来是一种很简单的阅读方式,父母讲、幼儿听,其实在共读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会认识许多汉字,而且能学习到许多词句。幼儿听故事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会使他们产生许多联想、疑问,诱发思考。亲子阅读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因此,亲子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精彩生动的语言,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亲子阅读的幼儿语言能力特强,大多数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在听、说、读、写方面远比不爱阅读的孩子高得多。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家长更有效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呢?《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践研究》这给了我们提供了可行有效的方法。
开展早期阅读,幼儿园和家庭都具备着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在身处偏远农村的乡镇幼儿园,我们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因此,我在班级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第一,我们班的留守儿童较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大多外出打工,家长主要以爷爷、奶奶为主;第二,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偏低,而且他们大多忙于田里的农活和繁杂的家务,很少关心孩子的发展问题;第三,爷爷、奶奶的的年纪比较大,思想比较陈旧,对于孩子这些“隐形”的发展并不关注,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会写字、能背书、会算数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在这本,系统地介绍了幼儿园和家庭对于早期阅读环境创设的方式和方法,也介绍了怎样对家长进行早期阅读宣传的策略以及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我选择了其中认为可行的方法,在小部分家长群中进行实验,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家长不理解,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发现孩子确实取得了一些的进步,而且孩子们也非常喜爱这样的活动,他们也就欣然接受了,而且也慢慢的开始配合我开展工作。我利用受益的家长作为活动的主要宣传者,让他们的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其他家长进行宣传和指导,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家长们也比较的信服,活动开展的也更顺利了。开展亲子阅读,我们要首先充分利用好幼儿园的图书资源,进一步发挥这些书籍在开阔幼儿视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给幼儿一个充足的阅读资源库,让读书成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开放性的图书阅读资源应该让每一个家长走进校园,走进阅读。老师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游戏性儿童读物,包括绘本,引导家长们和幼儿同看一,让家长给幼儿讲述故事,帮助幼儿领会故事的意义。而且,要求家长做到持之以恒。亲子阅读也是许多家庭所乐于接受和参与实践的,因为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可以为幼儿带来无法想象的好处。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亲子阅读可以为幼儿开启智慧的大门;可以引领幼儿开拓更宽广的视野;可以激活幼儿的灵魂;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培养幼儿善良、祥和而聪慧的心灵。
我觉的这本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在书的最后,作者列举了各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案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及分析,让我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掌握了更多的方法,也为我接下来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奠定的一个坚实的基矗
亲子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幼儿园开展亲子阅读已势在必行。孩子们成长离不开童话故事,为他们大声朗读,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小小的生命感受到故事的乐趣,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是早期阅读的出发点,也是早期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因为有了亲子互动,读书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件快乐的事,温馨而又充满活力。亲爱的宝妈、宝爸们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吧,在充满亲情的欢乐氛围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3、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初看书名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何谓“不跪着教书”?我们平时的教学是“跪着”的吗?回首近年来有关教师的新闻消息,看看教师的社会地位,人们心目中的教师身上都带着负能量,造成教师们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都不能挺直腰杆。想要反抗,想要挣脱这种状态,可是现实是媒体常播放负面消息,孩子一出事情就拿学校、老师开刀,无论责任在谁,总之,老师没教育好孩子总是有责任的。政府管理的东西越来越多,要经济、要发展、要房产、要农业、要旅游……教育已经越来越弱,我们教师越来越没底气,充满了无力感。这是不是能让我们这些弱势的教师找到挺直腰杆的底气呢?内心充满了期待。
这是一本教育随笔
收录了吴非先生(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近年来的教育随笔。
看了这,我觉得吴非是一个非常有思想和主见的人,他敢于和别人唱反调,敢于实话实说,是一个站着的人!现在谈谈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一、永不凋谢的玫瑰
文中记叙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地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故事简短,人物不多。就是通过一些动作语言来表述整个故事,从孩子从容的摘花,害羞的回答让人感受到了一颗善良、懂事的童心。
我想,这种爱是平淡而又触动人心的。需要看得到的人将它传递下去,播种到学生心里,生根、发芽、结果。这才是教育的最高技巧。
二、祖国的歌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艾青的诗句。许多大龄读者,都记得并能读懂这两句诗。可现今的孩子呢?
从小就接受爱国教育,同学们也许都以为自己很爱国,很有国家的概念,在宣誓的时候,在集会呼号的时候,在作文和作诗的时候。然而,当我们每天走路或站立的时候,当我们一些面对微小的利益的时候,我们能想到“祖国”吗?
有个孩子写的作文《祖国》:“……我特别怀念北方的大杂院,那时候食品供应紧
吃饺子是稀罕事,可是在大院里,不管是谁家包饺子,那么院子里每家的孩子都能吃到一碗饺子。─这就是我的祖国。”这样的祖国是多么的具体可感。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灯的窗户……
三、善良的心是一盏灯
文中写了一个名叫郭虹的医生一向胆小如鼠,上了大学还撒娇。就是这么一个胆小的女孩,在除夕之夜值班时,和一位小护士陪着一位老奶奶度过最后的时光,直到凌晨两点多老奶奶去世后送去太平间。她一直都很平静,毫不害怕,因为她觉得老奶奶孤苦伶仃,有她们的陪伴送她去天国是神圣的事情。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善良。
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内地在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人遗憾的是,中国人认识的大批富豪,目前仍没有能引导群众行善的大慈善家。什么原因呢?中国世俗社会一向没有什么信仰,人的善恶意识来自简单的道德判断,在一般人眼中,悲天悯人是圣人的情感,因此同情和怜悯未必是一般人的“任务”。对没有觉醒的民族而言,它的本能同情并不能衍生出博爱,而人没有真正的自尊,他的情感是会被强权玩弄的。
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有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怀。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懂得了平等和仁爱。
四、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语文课应该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谁能想象一个志在立言以立人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一般而言,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于教师自身缺乏批评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这样的能力背景
教育的“创新”从何而来?我们也应当考虑一下:现今的教学有没有给学生创造“批判的环境”?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论,把教师、家长的话奉若金科玉律,如果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把那些说真话的人称为“一个能正常说话的人”,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
作者说:“语文教师不应当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句话,我想对教任何课的老师都适用。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读书时不加思考,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照搬全套的教师,又与录音机有何区别。任何人都不应跪着读书,教师更不能跪着教书。一个跪着教书的教师,不仅自己形同枯木,还会抹杀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出与他一样枯萎的学生。
站直了,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风格吧!
五、读好书如播种
通过调查,得到这么一种结果——现在中小学生的读书量小,经典名著的阅读量更少。问题出在哪?当孩子们面对那如山高的练习册,睡眠休息时间都不足的生活,我不知道他们的快乐在哪。这么压抑地活着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吗?看看当今媒体报道的一系列怪异社会现象,有多少是人们心理扭曲造成的?如何避免这些不良现象愈加严重,我们教育怎么走下去,这些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青少年的成长,道德的养成,途径是多样的。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重要的途径。事实上,学生对“美”与“爱”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渴求,他们非常珍惜心灵成长中的“感动”。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六、思想者
有个外国故事耐人寻味。父亲让孩子餐前祈祷
5岁的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上帝的模样长得和我们一样?他也有嘴巴,他会吃饭吗?”父亲觉得应该回答“是的”;可孩子接着问:“既然吃饭,他一定吃到肚子里去了,也就是说他也有肠子。”父亲只好接着答:“有的。”孩子又问:“既然有肠子,就不可能没有屁眼,对吗?”面对这么狗血的推理,父亲只好承认“上帝有屁眼”。孩子说:“我懂了,上帝和我们一样,也会拉屎,会放屁。”——真可谓童言无忌,这个孩子就这样简单地推论出“上帝和我们一样”。我们成人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类似的问题呢?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听话”,“守规矩”“遵守……”一旦做些出格的事,不问缘由就遭到大人们的训斥,长久以往,还会有“思想”的孩子吗?
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不管他读过多少书,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也不管他在这个世界上活了多少年,他的智商实在不如这个5岁的孩子。思想者往往是寂寞甚至痛苦的,因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他要挣脱“瞒”与“骗”的禁锢,这种追索的意识会使他突前于时代的潮流,他的思想会像荒原上传来的第一声嚎叫,使大部分习于常规的人不寒而栗。
作为青年公民,应该考虑一些大事、研究一些大问题。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从,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常只有当人具有理性的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有对探索的热爱,他才能始终充满活力,他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奇妙。
七、 “模范”如是说
在我们教育界,有许多模范人物。他们,为了学生,可以不去医院看望被撞伤的女儿,可以不回家照料患病的妻子,可以不见即将离开人世的老父亲最后一眼,可以放弃最佳治疗时间等等。这曾是令我们感动万分的。但作者却对此表示惊讶:这样的人怎么配当老师!
他认为:一个人有这样的表现是很难理喻的。教育要铸造健全的人
可是这样的教师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他的情感是健全的吗?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换个角度看,教师不是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惜吗?不是没把亲生父母的感情当回事吗?那么,试想一下,在这种缺乏人性的教育下,他所教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继续那样片面的宣传教师的忘我和无私,继续那样不恰当的宣传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吗?
老师们,请大家珍重身体,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八、只要肯读书
《只要肯读书》一文痛击如今教师的读书现状,我深有同感。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
看看我们目前的读书现状:
自愿读书少,往往是为了混张文凭而无奈的读书。
主动谈论书少,休闲时很少有人谈论所读内容。
家中藏书少,只是一种摆设。
教师读书进修本是为了提高自我,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教师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或许是因为无休止的各种评比太多,学校』开发成了名利场,各种表彰诱惑并不需要真才实学;或许是权力的诱惑,一个教师,如果发现真才实学不敌一点小小的权力,他有什么必要青灯黄卷,孜孜不倦?
所以,呼吁老师们:不为混张文凭,更不为加官进爵,只为成为学生真正看得起的老师,成为能做一些有价值事情的人,读书吧!哪怕读点闲书,哪怕知道一些掌故,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就让这记忆、这触动、这反思伴随我们成长吧!
记住: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4、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来早该把感想赶写出来,由于前段时间李老师和我都在忙着省规范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迎检工作,一直拖到今天——很是对不起那儿堂课!很是对不起那儿堂课中的一群三年级的小孩子和给她们上课的一位大女孩。
李卓月老师是我校去年九月新招聘的大学生老师。这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位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她专业背景优越、理论功底扎实、蕙质兰心,聪悟慧开,每每看在办公室里她对“后进生”的“毫无脾气”的耐心辅导,作为有着三十来年教龄的我,心中升起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当初,李老师选择《编写童话故事》作为卓越教师工作室的公开课,我还是比较担心的:众所周知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应该就是习作了,学生由写话到习作跨越较大,面对习作教学,对于一个只有1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原本想让她上一节“片断训练”类的习作研讨课,以此引发大家对习作教学的关注和思考。谁知,“初生牛犊不怕虎”,首次“登台”就选了块“难啃的骨头”!绝对有“卓月”追求“卓越”的气势和精神!
不料,第一次磨课就险遭“不幸”:老师摸不到教学“童话”的脉搏,学生找不着走进“童话”的大门。教师没感觉,学生没热情,这课不太好“公开”了。当然,这种情况太正常不过,完全属于所有公开课的必然经历。不然,怎会有磨课之说?
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和情感相溶合的产物,创作思路离不开情境诱发,编写童话更是如此。认识并落实到这一点就如同找到了打开“习作教学”的钥匙。悟性极高的李老师,很快拿到了这把珍贵的钥匙:短短的一周时间,除日常的工作要完成以外,又恰遇省数学协同研修、学校消防演练、运动会彩排、广播操比赛等,年轻的李老师硬是在短短的一周半里,磨了三次课。工作室要上课前的头一天,央视的“新闻联播”都开始了,我们还在小区的马路边“磨课”呢!还真有点“铁打的小超人”的风范!
作为一名观课者,五十分钟的教学让我感受到的是轻松、快乐和欣慰,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童话写作很好玩儿”“语文课真得很有意思”。我想,这也是在场听课老师们共同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这全在于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5、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11月17日上午在洋浦一小的多功能教室里,我第一次听梁胜娟老师的课,第一次接触到群文阅读。然而就是这第一次我已经被梁老师的课堂风采折服,被“群文阅读”的魅力吸引。课堂上的梁老师不温不火,评价语言极为丰富,像轻柔的羽毛拂过心田,让学生的心像涨满风的帆,就想朝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前行。孩子们的写作欲望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有了晶莹剔透的《千年古盐田》,有了荡气回肠的《我的家乡》。梁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和讲座明明白白地诠释了“群文阅读”的 意义以及群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于是我明白了“群文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 。 群文阅读教学
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谢梁胜娟老师,“群文阅读”因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