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6篇)

时间:2023-08-30 20:29:07关键词: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第1篇(全文395字)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终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景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我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6篇)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第2篇(全文752字)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此刻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此刻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进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仅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贴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比较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一样情景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梦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能够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应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第3篇(全文1065字)

毛泽东认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他说:“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1]513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早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5年8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抗战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1]344为了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明确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目的。对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以了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1]5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在抗日战争的一切工作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切已失地区而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1]513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不断巩固全民族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分不开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国家,统一祖国,巩固国防的重要法宝。在现阶段,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并以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产生了新的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这些阶层和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党去教育、引导、培养和团结,不断拓展统一战线的内涵,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2015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他特别提出要做好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等“新三种人”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要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防的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安危。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6篇)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第4篇(全文1116字)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4、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第5篇(全文1469字)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6篇)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第6篇(全文1653字)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地是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1]465-466这即指明了外交工作对于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一毛泽东的国防外交思想的基本点。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联成一体,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中国无论如何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1939年初,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序言中又强调了这个思想,指出:“在伟大抗战中,基本的依靠中国自力胜敌……但同时,需要外援的配合”[4]146.毛泽东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的外交思想,还制定了一系列抗日的外交政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联合朝鲜和日本国内的工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355-356;主张立刻和苏联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订立军事政治同盟;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争取他们的援助;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以弥补政府外交的不足。外交是国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军事斗争所不可或缺的。毛泽东的抗日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受到了广大抗日力量的肯定和拥护。最终,在国共两党和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下获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中国的抗日战争先后得到了苏联、美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道义上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形成了广泛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加速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毛泽东抗日外交思想的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重视争取外援。这一在战争时期确立的基本原则,从未改变,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既有生存安全问题、也有发展安全问题,既有传统安全威胁、也有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国面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解决这些问题,仍需以毛泽东“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外交方针为指导,主要是在把国内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营造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争得国际社会对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决维护国家权益决心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通过国家层面、军队层面和民间层面的多层次外交工作来管控危机、遏制冲突,扞卫主权,达到维稳和维权的统一。多年来,我国外交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时代特点;为稳定和发展同大国的关系,走出一条确保战略全局安全的路子,提出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与互利共赢,提出了“亲、诚、惠、容”合作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为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为继续深化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实行“远交近攻”外交战略,收到了积极效果。“远交”战略即间接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战略,有人称之为习近平的“双支柱战略”的外交大战略布局。“近攻”战略即直接与有争端的当事国之间,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领土领海争端,努力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同时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维护国家权益的能力。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特别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战略布局的背后,深含着“大国防”战略思想,对化解某些西方大国挤压、孤立、围堵中国崛起的企图和调整世界发展战略格局将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除了国家层面的外交努力之外,中国军队也全方位地开展军事外交,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关系,推动建立公平有效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同时,还大力开展民间外交,以民间外交推动国家外交,加强国家间的交往和友好相处,以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