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1篇(全文1263字)
一、课程信息
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经济发展史》,属于文化课,美术特色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三部分,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二、专业分析
本课授课班级为09-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色,是预备参加普通高考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该专业对应的几个岗位是:一是升学,参加高考。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色彩等达到与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课上要求达到高考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相关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一是参加高考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强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三、目标的制定
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并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知识能力方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经验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括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文化与科学技术史。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能力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四、课的思路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采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采用设问法、对比法及讲授法,其中采用讲授法时应注意条理,注意引申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点突破上采用讨论、引导、分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较贴近,学生基本上都对某些史实有所了解,采用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教材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出结论,能够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而本次授课未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五、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24人,班级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对历史课感兴趣的5-7人,不愿学的3-5人。学生基本处于15-17岁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能力。但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同时从目标、兴趣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评价方法
1、习题评价:准备2-3到典型试题,通过测试评价课效;
2、提问评价: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提问、课堂设问方式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评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过程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及相关史料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通过图片--深圳成为城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对比、史料分析--经济特区发展的数据资料等,使学生了解特区设立的成就和影响,并进入第二个问题,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的设立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此时,可将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设立与第二个内容经济开放区的开进行联系、比较,得出对外开放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对于本课第三个内容,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突出浦东开发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八、课程实施的条件(略)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2篇(全文1367字)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2)以吸引和利用为主
(3)实行以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
3、设立
(1)1980年,、、、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划出海南岛设置。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
(2)对沿海地区实行战略,具有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年,国家决定开放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为主;
b.通常汇集了,具有的特点;
c.是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开发的目的
(1)以为龙头,进一步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之一;
(3)带动的新飞跃。
3、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成为上海,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
【随堂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a、大量引进外资企业b、设置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福建被确定设置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是:()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b、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大
c、历史上是最早开放的地区d、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3、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4、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主要目的是:()
a、抢先实现改革开放b、为内地经济建设服务
c、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d、慢慢过渡为经济特区
5、《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有3个都是在:()
a、福建省b、海南省c、广东省d、浙江省
6、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7、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海南b、深圳c、上海浦东d、环渤海地区
8、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特点是:()
a、从经济特区开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形成了全国性的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d、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3篇(全文1565字)
【学习目标】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梳理】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________、珠海、________、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②1988年,设立________经济特区。
(2)影响:①发展为________的排头兵。②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①开放:________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①1985年以后,________、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②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开发。
(4)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城市的开放中划出一定区域,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开发和开放:________年中央政府决定浦东。
(2)目的:以________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带动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
(3)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________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演讲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基础练习】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a.深圳经济特区b.珠海经济特区
c.汕头经济特区d.厦门经济特
2.1980年,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包括()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⑤海南⑥广州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3.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是()
a.珠江三角洲开放区b.上开浦东开放
c.长江三角洲开放区d.环渤海湾开放区
4.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①经济特区②沿海经济开放区③沿海开放城市④内地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互动探究】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经济特区除了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还有什么重大意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如何?有什么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在经济特区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又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相继设立,使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局势?
3.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发展成果如何?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有哪些有利因素?
2.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效果检测】
1.“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人世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
a.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
b.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d.xx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炼钢
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5.下列连线的处于同一个时期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环渤海区的开放
b.长江三角洲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d.沿海港口城市──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a2.b3.b4.b
【效果检测】
1.a2.d3.c4.b5.a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4篇(全文1695字)
第13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过去的浦东仅表示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2、开发的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5篇(全文2479字)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1.我国经济特区有五个,即1980年在广东省设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福建省的____________,1988年增设____________为经济特区。
2.____________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经济特区是发展____________的“排头兵”。
3.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城市,江浙两省成为开放的重点省,其中江苏开放了连云港和____________,浙江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85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将、、和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5.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什么重大意义?
1.含义:
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概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迅速发展。
(4)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3.意义
(1)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例l】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变式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知识点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汇人世界经济潮流。我国确立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何作用?
1.开辟沿海港口城市
(1)措施: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意义:加快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措施:
1985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勃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措施:
中国政府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2)意义:
①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②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例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通过()
①设立沿海开放城市②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立经济特区④开放内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变式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对外开放与19世纪中期以来的开埠通商的本质区别是()
a.开放的领域不同b.开放的对象不同
c.开放的前提不同d.开放的方式、方法不同
知识点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浦东的进一步开放与旧中国上海的“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它的开发与开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1.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此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2.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例3】下列关于浦东开发目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b.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d.仅仅为了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变式题3】以下有关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叙述,不正确一项是()
a.浦东开放前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于浦西等区域
b.浦东开发是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c.浦东开放后,依靠上海的原有基础和独特优势,发展非常快
d.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巩固测试
1.从我国对外开放地区中可以得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大都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结论,中央政府这样做的主要依据是()
a.与外国交通便利b.人们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经营方式
c.侨胞多,容易吸引外资d.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
2.我国在开放城市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a.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
b.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c.设立在旧经济区基础之上
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我国经济特区的作用有()
①技术窗口②管理窗口③知识窗口④对外政策窗口⑤消费窗口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④
4.我国设立的沿海经济开放区不包括()
a.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b.环黄海经济开放区
c.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d.闽东南开放区
5.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下列省市先后列入对外开放区域的是()
a.珠海一上海一上海浦东新区一海南
b.深圳一海南一上海一上海浦东新区
c.天津一珠海一上海一南京
d.深圳一上海一海南一上海浦东薪区
6.上海浦东的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主要因为它()
①能够促进上海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②能够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开放
③能够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出现新飞跃
④能够成为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下列哪项不是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相同之处()
a.引进外资b.外向型经济
c.劳动密集型产业d.引进外国技术
8.材料解析题: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讲到20世纪80年代的开放,“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的两次开放在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各具什么特点?
⑵分析两次开放各自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变化产生的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6篇(全文3633字)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纲课标解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知识梳理】
1、经济特区的创办
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
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
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
青岛是山东的重要城市,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与青岛有关的问题:
(1)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青岛有一横幅,上写“同胞努力,挽救青岛”,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呼吁?该呼吁体现了什么精神?
(2)改革开放后,青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发展有何战略意义?
(3)xx年奥帆比赛在青岛举行,文明观赛是每一位观众的基本素养,请围绕“做文明观众”为题,针对山东青少年观众拟定几项倡议。(不少于三条)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江苏镇江市xx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右图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照片反映了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国人已普遍使用外国商品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xx学年度高三阶段测试)指出,我
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
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这样做的依据是
a.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市场
b.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d.当今世界各国自然经济已完全消失
3、(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4.下列两幅图表明,20多年以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原因是
a.引进先进技术
b.对外开放
c.英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其生产方式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
70年代末的深圳今天的深圳
5.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入注目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史妹聚在一声小田里精耕细作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6、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邻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7、“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的开头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谈笑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b、浦东开发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d、进一步开放沿海经济特区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8.(山东省济宁一中xx年高三第二次反馈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
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大西方大危机时
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二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
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具体写出材料一种所说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高考真题再现】
图7示意全球8个始终开放与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1990年)
1.(09福建文综24题)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从图中信息容易判断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是正确的;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经济呈负增长应该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几年,多数时期还是有增长的。③中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但欧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国1978年前是封闭的,1978年后是开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终封闭也不是始终开放,所以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答案选b
2.(09福建文综25题)图7启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
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
【答案】a。【解析】图7反映了始终开放和始终封闭时期经济增长率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在始终开放时期,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始终封闭时期,这就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故a项正确;b项说法强调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c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3.(08天津文综)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4.(07上海历史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解析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1978年中国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第一问根据教材解答即可。第二问,是回答“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的原因,中国在1978年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对中国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三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考点知识梳理】
1、深圳厦门外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市场调节外商投资外向型外向型2、外资技术天津广州长江珠江内地高新技术加工出口知识密集3、浦东长江高科技改革开放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重点难点突破】
(1)背景: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地位: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意义:是山东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加快山东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带动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和飞跃。
(3)倡议:从礼貌待人,环境意识、服从赛场纪律方面回答。
【解析】第(1)问,扣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联系“挽救青岛”,不难回答出背景,即五四运动,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青岛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联系对外开放城市的作用回答其重要地位。青岛市山东重要城市,其开放,必然带动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和飞跃。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紧扣如何做“做文明观众”去回答即可。
【考点强化训练】
1、b2、b3.、c4、b5、a6、b7、b
8、(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2)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如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制度、兴建公共工程等。从而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7篇(全文6140字)
【“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1、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2、何为经济特区?
3、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
1、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是否能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作答。教师显示材料: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可知: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2、经济特区就是国家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3、显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点明经济特区的具体位置。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①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中国台湾。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⑤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①,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学思之窗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答:a.水陆交通方便,与港澳台邻近,便于连接国际市场;b.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c.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d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e.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①“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特”在经济管理权限大;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
作用和影响: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在这种政策推动下,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外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历史纵横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37个市县和10个省市260个市、县,共计297个市、县,面积约4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约4.4%。这个开放地带,水陆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先进,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还有广阔的内陆地区作为依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自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首批获准的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闵行、虹桥、漕河泾、宁波、福州、广州、湛江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1993年,又批准开办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威海、昆山、杭州、萧山、温州、融桥、东山、广州南沙、惠州大亚湾、芜湖、武汉、重庆、乌鲁木齐、北京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xx年,第三批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合肥、郑州、西安、长沙、成都、昆明、贵阳、南昌、石河子、西宁、呼和浩特、南宁、太原、银川、拉萨、南京、兰州等。
此外,国务院还批准创办苏州工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指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概念”和“特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
注意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主要区别。地域分布上,前者更为广泛,遍及各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从“历史纵横”提供的内容中能看出);所占面积上,前者小,是从城市划出的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上,前者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上,前者实行后者的某些优惠政策。】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东方明珠
金茂大厦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历史纵横
浦东位于上海,是在黄浦江东侧、长江口以南、川杨河以北,紧靠市区的一块三角形地区。
它的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少有的一片大面积可开发土地。长期以来,虽然它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于上海的浦西等区域。
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问:“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答: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作适当解释:“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一是通过发展外资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利用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与国际旅游业、跨国经营等各种方式与渠道,使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二是由一般加工工业开放逐步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四、点拨延伸
1、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有哪些?
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为什么要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举办特区?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中国台湾。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3、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的首创吗?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开办经济特区国外早有先例。最早的是16世纪在意大利热那亚建立的自由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特区遍布亚、非、拉和北美、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建设资金的来源,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即“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在特区内,对投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入境出境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三资”企业所得税率为15%,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进口必需的生活用品,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征收或减免进口税。特区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或另有规定的少数产品外,免征工商统一税。外商经过申请批准后,可在深圳特区取得土地使用权,但禁止买卖、出租和擅自转让。外商来特区投资,在投资方向、投资数量、企业经营管理、劳动工资等方面也给予优惠待遇。
4、“面朝大海”的中国最大特区将如何等待“春暖花开”?
作为中国最大的特区,海南陆地面积是其他四个特区的数倍,又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资源富饶,生态优越。然而办特区十多年来,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都落后于其他特区。一些专家认为,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海南错过了一些最佳战略机遇期。
在最初几年,海南因为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最后导向了“房地产泡沫”。海南的洋浦本来准备实行中国最开放的政策,有望成为带动海南整体发展的突破口,但又因意识形态的争论使它一拖再拖。目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开放阶段,海南不可能再走依靠特殊政策“后来居上”的道路了。大量的后发地区不可能完全按照“沿海模式”、“特区模式”发展起来了,因为利用特殊政策短时间内吸纳资金、技术、劳动力已不太现实。
海南省管辖占全国海域面积三分之二的南海,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海洋。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头xx年是中国开发南海资源的重要时期,也是充分发挥海南经济特区后发优势的最佳战略机遇期。海南将围绕“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一省两地’”方针,以特色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我们期待它能真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5、同为“开放”,何以不同?
中国近代被迫的“门户开放”与今天的对外开放有本质区别。第一,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是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国家主权丧失的情况下,又美国提出的。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对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的。第二,性质不同:“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推销商品,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而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国家化潮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第三,结果不同:“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6、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五、知识与能力巩固
(一)选择题
1.1980年正式确定设置的经济特区是()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海南⑤上海浦东⑥厦门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④⑤⑥
2.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所
b.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
d.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④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
4.以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a.海南省b.长江三角洲c.深圳d.上海
5.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是()
a.深圳、珠海b.上海浦东c.沿海地区d.西部地区
6.下列有关对外开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8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
b.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1992年正式批准上海浦东的开发
d.1985年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7.中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叙述有误的是()
a.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b.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民族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
c.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
d.引进外资,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2)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1.c2.a3.b4.b5.b6.c7.b8.d
9、(1)指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
(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