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无雪阅读答案第1篇(全文1056字)
李元洛
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
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
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
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
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
在蒙茸细雨中来往空梭,
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
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
呵,燕子,你别再啁啾,
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
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
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
1、《江南烟雨》中重点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下来。
2、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欣赏这首诗的?
3、我国古代诗论中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从本文中找出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
4、至少列举出四句含有色彩词的诗句。
5、你认为本诗还可以从哪个方面评论,并概述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概括意境抓住红桃绿柳、红楼翠苗、蒙茸细雨、燕子啁啾等重点意象。
2、“诗的语言美”,“艺术对比的手法”两个方面评论的。
3、“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以画法为诗法”。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王安石);“山明水清夜来霜,数枝深红出浅黄”(刘禹锡)。
5、本诗还可以从诗的意境分析评论,意境恬淡、幽远,写出了江南的柔美空濛。
赏析
诗人犹如一位丹青高手,他手中诗笔也兼画笔,点染挥洒。《江南烟雨》宛如一帧清丽的水彩,描绘了江南早春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具象之美,而在具象之美中,色彩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古罗马诗人兼批评家贺拉斯和古希腊诗人艾德门茨,就分别提出过“诗歌就像图画”、“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的看法,而中国古代的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称赞杜甫“使笔如画”,诗评家王嗣爽在《杜臆》中也赞美杜甫“以画法为诗法”。丁芒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绘画美的传统,充分发挥中国文字摹形绘色的功能,刺激读者的有关色彩的审美联想。“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诗的开始的画面是由两种色调构成的,一种是大片的淡绿,一种是点状的鲜红,红绿相映成趣,正是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在蒙茸细雨中来往穿梭”,以淡绿远红的背景之上,墨黑的燕子就分外醒目了,而“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是“翠色”与“乳白”的`又一重色彩的反差与映衬,使春田漠漠的景象如在读者目前。诗人正是注意了语言的色彩美,将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句中的各不相同的位置,才富于色彩地表现了生活的美,也丰富了读者的美的感受。
这首诗,还成功地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法。这里有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有淡与浓的对比,如“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有静与动的对比,诗中所描绘的许多自然景物都是静态的,但蒙茸细雨和来往穿梭的燕子却是动态;有实与虚的对比,诗中的植物与飞禽都是如实描写,但燕子的“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却是出之于作者的想像也诉之于读者的想像的虚写。上述多种多样的艺术对比,加强了这篇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江南无雪阅读答案第2篇(全文1333字)
①南极木陆是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最为神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都是无雪地区。
②从罗斯海西南端的罗斯岛向东北方向走去,穿过麦克默多海湾,便走进了一个无雪干谷地区。这里有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和地拉谷等三个谷地依次向北排列。在赖特谷的腹地,有个范达湖。夏季的赖特谷中,有一条从文森山下来的冰川,数十万吨的冰川雪水流入范达湖,使这里成为干谷沙漠之中的一片绿洲。1960年,日本科学家曾对这一湖泊进行考察,经过测量后发现,该湖表面以下的水温为0℃左右。随着水深增加,水温不断增高。在15~16米深处,水温上升到7.7℃;在40米以下深处,水温仍缓缓升高;到达68.6米深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几乎和温带大洋海水温度差不多了。
③在天寒地冻的南极,竟有如此之高的水温,这个事实该作如何解释呢?一些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各抒己见,争此论十分激烈。其中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
④太阳辐射说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大阳辐射能量多,致使湖水温度升高。而湖面水由于冬季,结冰盐度增高,因而密度大,即使夏季水温升高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维持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面水下沉,从而使底层水的温度变高。反对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词虽长,但天气终日阴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仍很弱,况且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留在地面上的辐射能是很少的,这就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再说,暖水下沉,通过水的热传递,应该是整个水体温度一起升高,而不可能仅仅是底层水温增高。
⑤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默尔本火山和目前仍在喷发的埃里伯斯活火山。这表明,这一地域的岩浆活动剧烈,受到地热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这种解释比较直观,显然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反对者同样找到证据说,在赖特谷地区,迄今尚未发现地热活动,这就否定了这一观点。
⑥在范迭湖以西约1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湖叫汤潘池。汤潘池水深只有30厘米,池面为圆形,直径百米至数百米。池水盐度很高,把它泼在地上,眨眼之间,便在地面形成薄薄的盐层。人们观察过,在零下数十度,池水也不会结冰。甚至在-57℃的气温下,仍不会结冰,被人们称为“不冻之湖”。为什么池水不结冰呢?除了它的盐度极高之外,会不会也有前面提到的太阳辐射或地热活动的原因呢?科学家们难以得出定论。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寒冷的“不冻之湖”与水温较高的范达湖是造成这个地区无降雪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它不能说明下面所说的一个现象。
⑦在这个干谷地区,科学寒们在离“不冻之湖”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永冻之湖”。此湖叫皮达湖,位于维多利亚谷地。人们对此湖钻探调查表明,整个皮达湖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冰块,只有在夏季,冰川融水从湖岸流入湖底,且水量很少。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永冻之湖”上也从不降雪,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无雪地区与温水湖和不冻湖无关,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⑧在南极大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雪地区呢?人们期待科学家通过努力,能解开这一自然界的奥秘。
1.简要概括范达湖、汤潘池和皮达湖的主要特征。(5分)
2.太阳辐射说、地热活动说与它们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各是什么?
3.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
4.下列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范达湖地处南极赖特谷,湖水温度与温带大洋海水温度几乎差不多。
B.范达湖和汤潘池湖水盐度均极高,这是造成两湖湖水不结冰的重要原因。
C.汤潘池在-57℃的气温下仍不结冰,这可能与太阳辐射或地热热活动有关。
D.皮达湖位于维多利亚谷地,无论春夏秋冬,整个湖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冰块。
5.从科学家们关于南极无雪地区的争论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5分)
江南无雪阅读答案第3篇(全文1432字)
江南阅读题及答案
江南阿坤
①从北方落下最后一片雪花后,在坚冰迸裂时发出的第一声脆响中,江南早春的气息,开始从瓜洲渡起程。然后,绿意就在古梅的斜枝上微颤着,在迎春花的枝条上含苞着。待到湿湿的、微微的南风吹过,那些蜷缩着、沉睡着的绿色生命,就从褐色的泥土中苏醒过来,那些被风雪凋零过的树木,走出了寒冷的边境之后,便展开了万千绿旗,在风中飘摇。就这样,江南被三月风的纤纤素手,轻轻抚过之后,绿就蓬蓬勃勃地疯长起来,蔓延开来,铺展开来,以至把整个江南染得碧绿碧绿。
②江南人最知道“随风潜入夜”和“润物细无声”的含意,因为绿风是迈着轻轻的脚步走进江南的,春风在点染江南的时候,是悄然默声的。适才还感觉冬天的影子就在身边,几阵春风一吹,绿意就弥散开来了。江南韵味,就在那些街头墙角、小桥河边、山溪流泉、阡陌池塘、小巷庭院……无声无息地坦露着、蔓生着、蓬勃着。与怡静的绿江南相伴相随,是在阳光明媚的时空里,充满着曼妙的翅膀,燕的翅膀、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蜻蜓的翅膀、鸽子的翅膀……所有的翅膀,在绿肥红瘦中,尽情地飞翔着舞蹈着吟唱着,将绿意浓浓的江南,点缀得酣畅淋漓鲜嫩欲滴俏声娇语。
③在春风绿意的江南,会使人想起“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的清秀美姿,会让人产生一种“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闲适雅致。要是这时和着春天的脉搏,走出去感受一番天赋的绿,去领略一幅幅绿江南的画景,那是一件多么快哉悠哉的事呀!当我走近绍兴,看乌篷船木橹在静碧的河面上划出一朵朵笑靥。走在姑苏幽长的小巷里,听那一声声吴侬软语的评弹从粉墙中传来。在春风春雨中,走进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去听竖箫横笛的浅唱低吟。登上钱塘江畔夕照下的六和塔,远闻灵隐寺悠悠的钟声。或者去“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子湖,沿着杨柳依依的苏堤泛舟。或者去无锡的鼋头渚,听太湖涛声依旧……置身在绿江南的每一幅画中,最差的心情也会舒展开来,感觉有如春水漫过心灵的湖泊,碧波荡漾。
④面对江南,思念结成了茧,在我的心目中,绿江南是栖息在狮子林“暗香疏影楼”屋檐上的一只紫燕,是留园水榭旁雨点撞击池沼溅出的一朵水花,是暮霭沉沉笼罩的`沧浪亭在夜色中悬挂的一轮皎月,是穿过拙政园漏窗里传出来的江南丝竹,是寒山寺外的枫桥边永远泊着的一条聆听夜半钟声的客船。绿江南啊绿江南,你让多少文人墨客:放眼江南河山,醉了春风词笔!
⑤行走在绿江南,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牵引着,隽永得抹也抹不去。我真想与大自然一起编织这片绿色,让古朴的江南舒展绿色的诗意、让充盈生命力的青春,浪漫江南的境界。
15.文章以“绿江南”为题,读文章后,你认为“绿江南”的“绿”字用得好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②段开头引用杜甫的诗句写春雨的特点,用意何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③段中的划线句用了较多笔墨描写在江南各著名景点的活动,与文章着意表达的江南之绿有什么密切联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结尾写“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牵引着,隽永得抹也抹不去”,纵观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15.绿字既体现静态描写的春色,突出春天色彩之美;又体现动态描写,突出江南的青春与活力,富有生命力;寄托作者对江南的特殊的情感。(从动词和形容词的角度分析可以)(3分)
16.借春雨润物,细而无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寂然无声,突出江南春绿是在人们不经意间随着春风悄然而至。同时也为文章增添诗意,引发读者的美好联想。(3分)
17.从听觉,视觉描写江南春,写出人们的活动正是在江南绿色的环境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情画意般的闲情雅致,消解了心灵的不快和羁绊,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4分)
18.暗喻(比喻),排比,抒写了作者漫游在这些景点时所感受到的绿江南所给予的感染,气韵饱满流畅,富有节奏,突出陶醉与思念之情的强烈。(3分)
19.江南秀雅的独特风韵充满了诗意,青春,浪漫,让作者对古朴江南充满了喜爱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对生命的的热爱之意。(3分)
江南无雪阅读答案第4篇(全文1616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⑴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⑵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⑶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继续文本探究和研读
1、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较难)
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正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返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2、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3、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关键语句的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五、对比阅读
江南无雪阅读答案第5篇(全文1630字)
王本道
①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那用于刺杀的锐利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地呢?我曾一度处于大惑不解之中。
②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③江南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交幻无穷;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传说。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依软语,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其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④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的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文武兼备的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侠骨柔情,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⑤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它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当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⑥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柔之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是美人的风韵像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这种说法是过于偏重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不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
1.第④段的空格里诗人的名字:__________、。(4分)
2.作者把苏州评弹比喻为,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6分)
3.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4分)
4.水性江南,其水性包括哪些特性?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6分)
参考答案:
1.陆游,辛弃疾(毎空2分,共4分)
2.曲水清流,(1分)与水性江南的题旨相吻合,(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苏州评弹优美儒雅、婉转沉静、清澈纯净、韵味悠长的特点(4分)。
3.在内容上有统领全文、表明主旨的作用(或:它概括地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大惑不解问题,是全文的关键句),表明水的特性对人性、人的精神的影响。(2分)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江南水的特性过渡到写水的特性对人的影响,写江南人的人性美、精神美。(2分)
4.柔弱秀美,坚韧顽强,秀慧智巧(每点2分,共6分)
江南无雪阅读答案第6篇(全文2069字)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六、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向前
2、仓皇东出东:向东
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三、古今异义
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江南无雪阅读答案第7篇(全文4585字)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伶官传序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一、导入了解基本知识1.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序也作“叙”或称“引”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有助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古代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2.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晚年又号,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著作有《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二学习新课,朗读课文,读准音:1.给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李存勖()其矢()皆自于人欤()伶官()盛以锦囊().....誓天断发()抑本其成败之迹()四应()遗恨也()....智勇多困于所溺()泣下沾襟()有的放矢()仇雠()已灭....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一二段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第三、四段注释: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检测自学环节的“理、原、赐、恨、乃、负、抑、本、迹、系”9个实词的含义。理:原:赐:恨:乃:负:抑:本:迹:系
积累掌握“人事、所以、从事、贼、意气、及其、组”等词的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
及其衰也(古义:及,等到;其,它;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组)
系粱父子以组(古,绳索,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
6、文言句式(A)判断句①梁,吾仇也。(“也”表叛断)②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B)被动句①为天下笑。(介词“为”表被动)②而智勇多困于溺。(介词“于”表被动)(C)省略句
①(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省略主语和宾语)②(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指先王)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和宾语)(D)倒装句
①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锦囊盛”)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所溺困”)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7、翻译全文,重点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ú,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五、检测环节
1、熟读文本,合作互译全文。
2、背诵文章1、2段。
3、新课程作业。
宜春中学语文学科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2编写:朱宇学生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3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一、合作探究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明确:,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忧劳兴国”
4、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5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6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少牢(shǎo)
仇雠(chóu)
伶官(línɡ)B.俳优(pái)
欤(yú)
契丹(qì)C.盛以锦囊(shânɡ)
溺(nì)
汾州(fãn)D.度曲(dù)
沾襟(jīn)
李存勖(xū)解析:A项“少”应读“shào”;C项“盛”应读“chãnɡ”;D项“勖”应读“x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解析:D。A项,“从事”,古义为一般官员,今义为做某项工作;B项,“人事”,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为人事工作;C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D项,“凯旋”,古今义都是胜利归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解析:B。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代庄宗。B项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期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六国与秦皆诸侯解析:B项“与”是动词,意为“给”;A、C、D三项“与”均为介词,意为“和”。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函梁君臣之首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解析:A项是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B、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6、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分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D.未及见(于)贼而士卒离散
解析:D项无省略介词。
7、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智勇多困于所溺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出处所,不表被动。8.下列各句的诵读,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抑本/其成败/之迹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解析:C项应为:抑/本其成败/之迹。
阅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完成10~12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
B.我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0、下列句子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燕王,吾所立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9、解析:A项“函”名词作动词;B项“兄”与例句“夜”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兴”是使动用法;D项“困”无活用现象。答案:B
10、解析:D。A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11解析:B项两个反问句,第一句否定“得失难易”之说。答案:B10.默写第三段:对改得分: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