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第1篇(全文692字)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本文写人叙事是为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劝喻色彩,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联系实际,中心意思可以概括成:这篇文章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5.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6.抨击讳疾忌医。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7.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8.谨慎对待,避免困难。本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则可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第2篇(全文722字)
一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答:“寡人无疾。”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身。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达到。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寻找。
6.桓侯遂死。
遂:于是。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望见
望:远看,这里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文中作进见、谒见,指近看。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四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学生大体能体会“讳疾忌医”的内涵,谈出自己的一点感想即可,不必拘泥。
教学建议
一、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二、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讲点词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宜讲古汉语知识,更不能把文言文阅读课变成古汉语课。
一些专用词语,像“腠理”“针石”之类,学生能对照注释看懂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背、记这类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常用词语应当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含义。
三、教学本文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四、本文练习题编排的顺序,可供安排教学程序时参考。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第3篇(全文1070字)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第4篇(全文1185字)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好应熨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第5篇(全文1249字)
第一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扁鹊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3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课前预习:
扁鹊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扁鹊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扁鹊三、作者简介:
扁鹊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扁鹊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扁鹊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扁鹊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扁鹊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扁鹊五、串译课文。
扁鹊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扁鹊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扁鹊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扁鹊4.教师做小结。
扁鹊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扁鹊(1)同义有别
扁鹊疾:小病病:大病
扁鹊(2)古今异义
扁鹊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扁鹊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扁鹊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扁鹊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扁鹊六、布置作业:
扁鹊A:课后练习二三
扁鹊B:默写本文。
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第二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扁鹊3.练笔。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12。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扁鹊三、学习新课。
扁鹊1.学生朗读课文。
扁鹊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扁鹊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扁鹊归纳:按时间顺序。
扁鹊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扁鹊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扁鹊(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扁鹊讨论并归纳:
扁鹊(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扁鹊(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扁鹊(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扁鹊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扁鹊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扁鹊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扁鹊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扁鹊三、小结
扁鹊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扁鹊四、练笔
扁鹊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扁鹊抽几分班上交流。
扁鹊五、板书
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扁鹊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扁鹊六、作业
扁鹊A类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2.预习《狼》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第6篇(全文1836字)
(2003-05-2415:35:14)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鄚桓腠应悦熨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汤同烫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鄚、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作者是末年国的公子,是时代重要的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第四题:
这道题强调的首先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防止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倾向。
1.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有间:有一会儿工夫。
2.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蔡桓公)。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
3.“您的病(已经)在肌肉里,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应:理睬。
4.(病)在肠胃,火剂的药力能达到。齐:剂。
5.现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问了,是以:因此。
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索:寻找。
(四)答疑
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也可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教师到学生座位上,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倘发现普遍性难点,则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译文如下: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倘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学习进度慢,这篇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如果那样,学生翻译课文的任务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完成。
(五)自测
1.搞一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用一分钟时间,全神贯注地背课文,看谁背得多。一分钟后,全班同学齐背。一般说来,一分钟全班能背到课文的中间部分。
再来背一分钟,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气氛,会有将近半数的同学两分钟内背下全文。(因为已有了前面的朗读、复述、翻译做基础)
2.写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解释“汤熨、针石、火齐、司命、还走”五个词。
3.听写并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代重要的家。
(六)自结
语文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学生或教师补充。找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谈本文阐明了什么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1.课上没译完的同学课后在练习本上译完。
2.课后练习题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巩固背诵。
3.倘上述任务已在课上完成,则可预习《诗词五首》。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第7篇(全文3546字)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字,就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产生了通假字。请大家把刚才的通假字划出来,1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