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7篇)

时间:2023-08-28 13:29:04关键词:论战,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第1篇(全文405字)

一、基础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属的意思是类似。C属的意思是主管。D属的意思是嘱咐。

4、D5、A

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

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

(三)1、语言议论2、A

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官吏和贵族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7篇)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第2篇(全文484字)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B.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D.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怎么)战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阅读答案: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D:“虽”应为“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第3篇(全文548字)

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o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a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

(2)用人不尽其所欲(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11、(1)倒下(1分)

(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7篇)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第4篇(全文620字)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2)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4)果腹而去: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9.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2分)

20.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3分)

21.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2分)

参考答案:

17、(1)击鼓(2)第二次(3)像这样(4)离开

18、(1)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蜘蛛乘蛇不防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

19、辙乱旗靡以首俯地

20、示例一: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21、弱者如果能抓住时机。也可以战胜强者。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第5篇(全文739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

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D(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

16、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7篇)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第6篇(全文760字)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1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6、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8、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5.(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6.(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同“屈”,理屈

(2)①B②B

17.(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18.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第7篇(全文1453字)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间()弗()徧()

帛()孚()辙()轼()

竭()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立有间

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