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优秀(8篇)

时间:2023-08-27 06:29:06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优秀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1篇(全文1035字)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层面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多个方面综合入手,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强调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应的专业内涵及管理机制建设。只改革课程,不改革教师,不改革管理,课程改革不能成功。改革是进步,不改革则职业教育缺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但改革的步子不能太大或太小,稳中求成效才是根本。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涉及老师和学生,也涉及改革中的情境状态及相关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某些课程改革项目或许有所成效,或许会成为某种“需求合理性”,得到领导的认可,为决策者所接受。但是否为社会所接受或师生所接受,依然值得探讨和长期观察。例如为了取得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好成绩,职业学校普遍组织部分学生技能集训,有些学校技能集训的学生占据学校大量实习设备资源,导致其他学生实习不能正常进行,直接导致课程改革不能正常实施。所以由于学校内部独特的组织结构形式、习惯性工作流程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等的存在,直接导致课程改革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被重新设计和包装。

从宏观的制度层面上,国家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支持各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层面上看,学生在职业课程改革中既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成功的课程改革无疑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空间,失败的课程改革则可能让他们对专业更为迷惘,但他们只有顺应学校的课程改革,不能选择,也无法左右课程的方式方法。职业学校在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改革学校内部的机制建设,以配合课程改革的环境需求。当课程变革的设想进入学校之后,会遭遇到学校之既有组织架构、工作任务、内部关系、活动规则、评判标准等构成的学校组织的核心事项的“过滤”或“整合”,也就是重新设计包装,课程变革的某些设想会被舍弃或曲解,也自然而然地增添其他元素。在整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层面才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改革创新的态度,及个人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成败。教师的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质量,学校应关注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的提升及课程改革平台的创建,教师们则应关注教学的细节之处,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宏观到微观,系统到个别的全面改革。“教师”也并非个体,教研组的成功实施有助于课程改革质量的提升。

二、结语

课堂层面则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关键。教师将进行理想化的课堂设计情境,又会在实施面临新的困惑,实现新的选择。这个时候,即使是先前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较为完整的对变革的“理解”,也有可能因为流动而多变的现实因素发生解体。例如当原先设想的学生兴趣大增,面临学生不愿意学习时怎么办?原有设想的教学效果显著面临教学效率依旧低下时怎么办?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8篇)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2篇(全文1692字)

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1.1我国社会现有实际人才结构与学历水平得到均衡发展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在总体上还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擅长科研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教育的效益,既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2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都极为审慎,都需要经过充分大量科学论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进行。为了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结构体系应该多样化,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但多样化并不排斥规范化,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历、文凭、证书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给出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约束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形成与发展。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中高职的衔接松散,职业教育脱离了与企业行业的有效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是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企业行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企业是创造效益作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想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目标存在着差距,不能再统一层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业参与的热情就降低了。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暠,长此以往对校企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经费支持缺乏力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国家注重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经费力度支持,经费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很多职业院校不能及时的建设学生需要的实训基地,没有经费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没有经费让学生更多的到企业实践,达不到“双师型暠素质教师数量。同时生均拨款也不能按时到位,实训仪器设备,包括基础建设经费都比较紧张,这些经费的开支资金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目前依然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而企业、个人投资、民间组织的投入都比较少。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发达,一是由于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当地政府重视,两种因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本身没有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加之有关职能部门也不够重视,因此职业教育也就较为落后,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3.1建立四方有效合作机制

建立依靠政府调控、行业正确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大力配合的四方有效合作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给予帮助,例如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基准,扶持特色专业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监督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6]。政府在这里的发挥的行政权力一定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

3.2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实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长期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的对话机制。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去企业实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保证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引厂进校,引校进厂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产学结合。

3.3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对于新增加的资金投入,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的比例,同时扩大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企业的投资,多吸纳一些民间的资本,保证职业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3篇(全文1712字)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是国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这本身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容易遭受质疑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存在地位比较脆弱的教育。质疑声音尽管多种多样,但其实他们有一条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众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省份常听到的声音是:我们也没办法,学生不愿上职校!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去覆盖,而是要意识到其在某种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会分配方式及其它相关制度下,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是合理的。

谁会愿意主动选择一种面向环境辛苦、收入较低、生涯发展空间有限且受到社会歧视的教育?但是这种选择完全理性吗?当然不是。即使对学生本人来说这也是不够理性的,因为如果他们都上了普通高中,将有大量学生会发现他们无法在课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学习,也无法在这条路径上升到高一级学校。如果进入不了高一级学校,他们将没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业,且由于缺少职业学校在就业中的推介作用,他们花费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获得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国家来说问题就更大了,因为我们将直接丧失一个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给渠道。前面说民众的这种教育选择有其合理性,是因为它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但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一味地顺应民众的意愿,把所有中学变为普通高中,带来的各种问题将更加严重。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经历过了。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在同一个起点上。普通高中即使国家不主动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人们也会争先恐后地选择它,对重点高中来说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保障其地位,那么它的存在就会受到极大挑战,即使国家努力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也将无济于事。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已处勉强维持的边缘。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政策制订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特殊性,并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比如制订并执行合理的普职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中高职贯通甚至是中本贯通项目,使中职学生在升学上能体现出其优势。其次就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必须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否则这种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学生进入这种职业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质量去吸引他们,他们最终也会选择离开,中职学校学生的辍学率与其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令人堪忧的。评价职校的教育质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实训设备,实施了何等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看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多少是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么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可以看看教师,有多少职校教师是真正爱他们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学组织,学校的课堂教学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什么强度?可以看看班级的规模,学生到底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如果从这些方面去观察我们的教育质量,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教育投入没有太多关联度,与办学的实际条件也没有太多关联,关键是我们要有改进的决心与愿景。

一些省市正在实施中本贯通教育,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越了中高职贯通。目前这一项目受到了各方欢迎。首先学生家长喜欢,因为进入了这个班级,就意味着学生将有相当大的机会直接进入本科;其次职校积极性很高,这是无疑的,因为它大大改善了职校的招生状况;再次本科院校也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招收中职生便可以享受应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中本贯通班的生源质量甚至要好于他们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然而如果中职学校就此认为他们的办学问题得到解决了,那就完全错了。如果中职学校不借此机会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很快将出现各方均不满意的格局。首先家长会发现职校的学习过于松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科院校将发现,来自职校的学生由于后期没有经过有相当强度的学习,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发生后,中本贯通就不再会有吸引力,而中职学校将发现自己已处于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夹缝中无法动弹。因此,不论国家政策如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终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质量去证明!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8篇)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4篇(全文2017字)

随着现代美容医学的兴起,在美容领域中,与普通生活美容中化学合成化妆品副作用及“治标不治本”的弊端,现代西医美容整形的局限性和后遗症等相比,中医药美容行业凭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源于自然、亦食亦药的中草药,安全有效的针灸推拿,越来越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爱美者的认可和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美容职业教育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随着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美容行业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办学单位多缺乏资质,其学习形式以业余、短期培训为主,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讲授生活美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极少涉及专业的中医药美容知识。正是因为中国美容行业“短平快”的教育培训方式,使得中国美容职业教育的起点很低,从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拥有职业高中、大中专(本科)学历文凭系统学习的高级专业人员还比较缺少,造成大众对中医药美容的职业认可度不高,美容师一直处于低端职业的状态。形成了与中医药美容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相对立的教育缺失现象。这都需要我们对美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思考。

(一)美容行业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傅带学徒的行规已不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主要是由老师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能够达到学习实践操作经验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传承范围过窄,接受师承的人员有限,只有纵向的技术传授,缺乏横向的技术拓展,难以适应中医药美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徒弟能力水准的提高。再者,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缺乏理论基础,对行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只造就了一批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新的技工而已。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世界观等综合知识的积累,少数的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利于美容业健康发展的事故。

(二)部分中医药美容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之间做到兼备。由于采取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尽量压缩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以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半成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医药基本理论、微生物学、美容咨询技巧、美容心理学、美容营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授课明显不足,教学质量差。同时,师资配置薄弱,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授课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些教育的缺失无法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从业者。

(三)许多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限制

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部分人在刚从事美容师工作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合格的操作技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行了。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就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现在社会分工的趋于细化,从美容行业中不断衍生出如美容督导、形象顾问、心理美疗师、美容营养师等分支职业,对整个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跨越。因此美容师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来充实自己。

二、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适应发展,改变教育模式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形成学历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并重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应该由初期师带徒模式向职业教育的方式发展。首先通过学历培养,为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依靠岗位培训,让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累积重要的工作经验;最后保持继续教育,不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要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美容人才。

(二)迎合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高等技能美容人才。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应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高级美容师的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还应在不同层次适当增设化妆品学,美容护肤,美容化妆,美容医院经营管理,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等相关课程。即以中医教育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促进中医美容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

要加强与一些本身就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大企业紧密联合,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订单式培养,顶岗培训等形式为企业量身打造实际所需的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校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就业平台,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带动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训市场。

(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各美容机构要通过与中医药院校共同开展创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活动,增强广大中医药美容工作者的学习紧迫感。把学习变成生活习惯、工作状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用促学,促进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营造中医药美容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结语

行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中医药美容行业的激烈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医药美容职业培训机构出现,高学历、高素质的从业人才会越来越抢手。因此,我们要努力以整体提高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水平来推动中医药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让从业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5篇(全文2243字)

一、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1.政府部门重视职业教育管理

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政治策略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强制性,对职业教育并没有做出完整的管理机制,因此政府和职业院校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偏差。现今,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调节手段,原本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起新的政府和职业教育院校的关系迫在眉睫。政府应该重视职业院校的管理,建立起新型的管理理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向自主方向发展,强调职业院校的绩效评估,建立起新型的管理机制,政府应该正确看待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关系,做出新的角色定位。

2.地方政府加大区域内职业教育管理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策略的执行机关,因此地方政府对区域内职业教育院校的引导和管理十分重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角色的发挥,将职业教育放到地方政治管理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注意职业院校的管理机制建设的引导。地方政府应该统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职业教育管理的建设工作,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团体进行资格审查和有效监管,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相应的招生权利等等,保证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体制合格。

3.完善政府统筹,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

要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的作用不容小视,政府应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院校都处在一个同样平等的环境中。现今社会中,职业教育院校有一个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关系,现今社会的各种机制,都明显偏向于公办院校,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推进职业教育向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而且目前民办院校的办学资格和各种教学设施都明显优于公办院校,所以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对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各种法律制度的健全,公民的各种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之后,教育界也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管理理念的风潮。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却忽略了被管理者的意识,将人看做被管理的工具和任务,这就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做到照顾个人的情绪和需要,并且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教师方面,应该对教师提供相应的而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方面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照顾,做好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

2.建立品牌意识

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品牌意识成为职业教育竞争力提高的表现。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没有特色的专业,所有设置都是盲目跟随市场需要,导致专业设置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职业教育的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因此,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必须建立起品牌意识,将专业做小做精,专注于某一个或者两个特色专业,防止出现专业上的平庸化,要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保证管理机制能够运用到实处,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对这种特色专业进行相应的宣传,达到建力品牌意识的目的。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还应该建设起专业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保证对学校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树立起完善的品牌形象。

3.注重各项教学内容的融合

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应该做到对校内的各项学校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要重视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的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并且办学理念的设置上,应该与管理制度相适应,不能出现管理制度和办学理念相冲突的情况。好的管理制度应该适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品牌形象还应该能够对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优化,学校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内部的管理层,对学校的情况有着明确的了解,改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管理机制和其他教学内容的结合。

三、构建配套管理机制

1.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进行教师的选择和培训。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首先,应该有专业的技能,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另外还应该有一定的素质,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职业教育学校还应该向社会招聘一批名师和专家,帮助校内教师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打造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供条件,并且按照及时所教授的专业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教师必须时常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尽量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教师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再加上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完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定,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评定,更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的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帮助教师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缺陷,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差距,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评价机制管理,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更好的评价管理,让学校在用一种有序的氛围下进行更好的发展。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善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得到完善,才能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职业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推动非职业教育更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另外,我们应该明确,目前市场紧缺的就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因此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8篇)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6篇(全文3149字)

一、以校企协同作为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到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当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通过资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时,这种协同效应被称为协同教育。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这种产学协同模式进行了研究,Etzkowita认为加强政府、高校和产业之间的多重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绩效的关键。陈忆、何郁冰基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产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我国酒店职业教育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一直被认为是使酒店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最好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缺陷。如“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功利性比较突出,并且存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单一性与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矛盾,甚至会因为合作结果与学生期望相差太多而产生反面效果等。“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则存在着学习和职业行动往往相脱离、岗位实习管理难度大等弊端。随着传统校企合作的弊端不断显现以及各行业对工作者创新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学者们开始探讨更加合理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的概念开始被引入研究的范畴。所谓校企协同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资源、信息的互相联系和作用,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不同于单一主体的校企合作,它是一个包括校企、校际、政府等多元主体合作、融合程度更高、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校企合作关系。

二、博弈视角下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基础及现实困境

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合作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酒店方和学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两者都是理性的经济实体,即二者都会将“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在校企协同的过程中,双方都存在投资惰性,希望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模型假设:第一,对于学校而言,S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S2为低投入策略;对于酒店方而言,H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H2为低投入策略。第二,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低投入策略时,双方分别得到基本收益Rh和Rs。其中,Rh主要是指酒店从学校获得的实习生,Rs主要是指学校可以将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并获得较高的就业率。第三,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高投入时,双方均需要支付一定的合作成本。酒店所付出的成本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履约成本。如酒店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二是风险成本,即酒店必须承担的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产生偏差的风险。学校方支付的成本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为产教融合配备相应的师资、实训场所等组织成本,二是因人才培养质量低于预期而产生的风险成本。目前酒店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一所学校对应一家酒店或某酒店集团的几家酒店。而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合作方式的结果不如人意。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中,酒店与学校双方投入了很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是最终学生的留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很难达预期。如洲际酒店集团与某学院合作的首届“洲际英才班”28名毕业生中,实习期满最终留在酒店行业(包括境外实习)的学生只有68%,而留在洲际酒店集团的只有36%。这样的留用率还未达到洲际酒店集团对“洲际英才学院”的考核目标。

三、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要满足校企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降低校企投入,提高双方的合作收益。因此,笔者认为,酒店职业教育应充分实现学校和酒店资源的有效整合,应建立一个从横向和纵向相结合、主体多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协同体系。

1.纵向合作链: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从酒店人才数量和技能要求分布状态来看,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基本呈现金字塔形状。即酒店基层的工作人员需求量最大,要求也最低,只需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和服务技能。而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但素质要求很高,要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因此,针对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酒店职业教育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作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部署。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中职、高职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内的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如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等方式打通职业教育的通道,并明晰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2.横向合作链:校企协同体。传统的融合程度较高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以订单班的形式存在,一般由某个酒店或酒店集团牵头,主动寻求院校展开合作。由于酒店对于教育的信息不完全,以及急功近利的目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合作效果并不佳。因此,在校企协同的视角下,应由院校联盟牵头,联合酒店开展合作。同时,为了降低酒店的投入成本,院校联盟应选择多家酒店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即采用“泛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由院校联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酒店的优势,合理整合各酒店的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协同体。这样的教育协同体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同时因酒店均想从中获得优秀的人才储备,必然在酒店之间产生竞争,从而提高合作效率。而且相对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多家酒店作为实习和就业选择对象降低了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

3.跨境合作:与境外院校、酒店的合作。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校企协同体在加强境内的院校与酒店紧密合作的同时,应将视野拓展到境外,联合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酒店集团,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强大的保障。这种境外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境外具备优秀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校企协同体系下的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职业和学历教育;酒店集团也可以开拓境外的同集团酒店,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四、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途径

1.制订阶梯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校企协同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教育阶段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学历成长与职业成长过程相融合。这些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形成梯级的递进关系,并且不同阶段之间应具备良好的衔接关系。具体而言,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其教学应围绕基本服务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展开,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基层督导人员,教学围绕基层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展开;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中层管理人员,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见表2)。各阶段的课程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同时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应作合理安排。如在中职阶段应加强技能实训,安排短时间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高职阶段应增加酒店实习,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前期基层岗位实习的基础之上,本科阶段的实习内容应以管理岗位实习为主。

2.采用“泛订单化”人才培养方式。合作之初,由院校联盟与酒店签订协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合作过程中,首先,以精英化培养定位为依据,吸引生源,严格选拔标准;其次,由各家酒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提供酒店的培训课程资源,参与院校的课程开发,并安排员工参与授课;再次,由酒店提供实习岗位,在学生自主选择和酒店严格考核的基础之上达成实习意向,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校和酒店双导师,力求达到实习应实现的目标;最后,由各家酒店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选拔优秀学员作为酒店集团的储备力量。总之,校企协同体系应以培养酒店精英力量为目标,将在校学习作为酒店集团管理培训生培养的初始阶段。

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酒店职业教育而言,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会为其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是院校联盟的牵线者。在院校之间结成联盟的过程中,政府能够起到牵针引线的作用,尤其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体的院校联盟寻求境外院校合作者可以为校企协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政府是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的政策支持者。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为院校之间的衔接合作提供助推力,如“3+3”中高职衔接、“3+2”高职与本科阶段分段培养模式能够得以实施就是得益于政府灵活的政策。第三,政府对行业的引导改变了酒店人才培养的格局。“国八条”等政策的颁布使我国酒店行业回归到服务业的本位,同时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使员工更能符合新时期的行业需求,并更具竞争力则是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体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结论

作为经济主体,校企合作的学校和酒店双方都必须要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才能在双方博弈过程中达成“纳什均衡”,实现校企双方共赢。主体多元化的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酒店投资的风险,提高了校企双方的收益,能够为我国酒店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7篇(全文3447字)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

(一)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坚持法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政府法律和法规对职业教育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完备和安全。例如,美国通过了《莫雷尔赠地法案》(1862),它第一个承认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军人权利法》(1944),《国防教育法》(1956),《职业教育法》(1963),《技术职业应用教育法》(1990),《科学和高级技术方法》(1992),《由学校到就业法》(1994),《劳动力投资法案》(1998)和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形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得以实施,并走向规则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早在1869年,政府颁布了《强制职业补习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企业培训应结合职业学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职业教育职业》、《促进法手工学徒毕业考试条例》等。这些法律,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每个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来实现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业学校秩序》(1899),《行业教育促进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高学校设置标准》(1961),《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75),《培训学校设置标准》(1976),《就业———发展的机制方法的能力》(1999),“新计划”在第21世纪的教育(20xx)。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本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和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丰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有健康、稳定的师资培训体系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仁川技能大学、法国国立学徒师范学校等;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标准较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应具备的素质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专门化。教师职业教育首先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专业生产实际,具有产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就业条件和职责不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允许持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师资格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至少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从而保证高职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实习或工作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人们通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美国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国家规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必须有学士学位教育,优秀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的1-2年的实践经验,发布一个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培训机构专业前,后继续培训机构,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统称为社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非常积极地参与。企业或行业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预。在环境中的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TAFE”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行业)的技能培训的实践,并通过企业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训结束后,学生可以工作。参加工作、参与面广,成为企业的一大特点。行业参与教育过程,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企业,如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应由行业协会制定毕业生能力要求,公司不仅是制定培训计划,但也提供培训基金;在英国作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机构如教育基金会、所有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大学理事会、总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或提供援助。

(四)办学体制开放、灵活

开放的、灵活的办学体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活的入学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学。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对所有15—70岁的人开放,而且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等效的入学条件。第二,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满足岗前培训、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长度的学时,实行一校多业务,全日制、半日、晚上,为多种教育系统假日等。第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学习风格与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例如在职业学校为纯职业学校系统,主要形式的合作体系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系统。第四,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灵活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成熟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技术员构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达国家的基石,参与全球竞争,为发达国家赢得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以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促进教育教学。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步,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相配套。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加强质量控制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只有相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为了确保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加快专门立法建设,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必要保证,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系统建设。

(二)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少、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缺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新的建设目标,建立新的概念。第一“,双师素质”的目标。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去相关基地进行有效培训,并且支持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自我增值,校企联合建设教师培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改善质量的双重功能。第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引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第三,适度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

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宽的,连锁涉及更多的利益与责任的主题。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互相配合。从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学校、企业,主要是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导致江苏职业教育的“跛脚”。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挖掘和吸收企业联盟协会、社团、协会、银行、基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学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协调和缓冲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利益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受试者在当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可能有助于促进合作。

(四)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

江苏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依托普通高校设立研究院/职业教育,如东南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第二是企业运行的,如南通紫琅学院;第三是独立的职业院校,如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然而,这三种教育模式已在不同程度有向本科的发展趋势。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和第二模式的特征。但是模型更接近于本科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是同等程度的普通高校。中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是第三种模式,但高校升格更名成风,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20xx年升格为泰州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直接否认职业教育本质的大学生,偏离了方向,直接导致了江苏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缺乏活力。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明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定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8篇)

职业教育论文优秀第8篇(全文3448字)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需要。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重点要开展源头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大量的优秀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新常态;工匠精神;职业行为;职业能力

一、经济新常态对劳动者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打造以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体系。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形势需要产品与服务做到模块化和标准化,产品的品质和工艺要有极高的稳定性。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产业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实现产品工艺路径和服务流程的优化、积累与传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技术传承存在断层,这造成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严重制约了产业向工业4.0的升级和工业互联网的打造。而改变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会逐渐被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生产方式所取代[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使得个性化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成为热点,并且必将成为今后主流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这种变化,在制造业中,柔性化生产将成为首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劳动者的工作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要应对多种的有时甚至是复杂的状况。要求劳动者不仅仅要具备合格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具备创新能力来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价值的提升做出贡献;具备快速决策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避免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及时抓住机遇。生产信息快速迭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应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具备自主学习、持续提高的能力,具备在海量知识信息中快速筛选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确保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老化、知识结构不落后。在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在这种形势下,劳动力的流动性将大幅度增强,这意味着劳动者的职业选择自由度在扩大,但同时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由于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岗位不断涌现,人员与岗位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再也难以实现从前的那种一劳永逸的就业。这就要求企业所需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应以职业群为基础,强调员工具备在某一大范围职业中的迁移能力,能够迅速地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也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要求[3]。在新形势下,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要重点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全社会要对工匠群体给予更多的尊重,从人文的角度进行关怀,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企业建立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95年国家设立了中华技能大奖,2011年发布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专题节目,这些均体现了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强烈呼唤。

(一)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根据职业技能、素养、理念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树立“立足设备,侧重技能;立足学历,侧重能力;立足理论,侧重实操”的观念,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4]。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第三,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崇尚技能,使其知晓目前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发展通道,既了解技能型人才的光明前景,又可以寻找到实现理想的起点与路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培育学生清晰、稳定的职业认同,坚定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信念。第四,引导学生崇尚创造,要有意识、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实践环节,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第五,引导学生崇尚恒心和毅力,引导学生摒弃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思想,在工作中坚持“专心、细心、精心、耐心、信心、恒心”,培养“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二)培养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规范

教育学生首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要有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对待工作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保持坚强和忍耐,不怕各种痛苦和挫折。通过行为规范的逐步养成升华为“匠”,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使之成为敬畏职业、技艺精湛、勇于担当,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的工匠。

(三)提升满足工匠精神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技艺超群,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5],提升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及职业发展的能力,以使学生更加适应未来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化制造的趋势。1.培养宽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工业革命,其工作岗位需要掌握自动化、信息技术和机械专业等多学科背景知识,同时要了解如3D打印、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2.培养精湛的技术技能水平。随着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等高新技术的深入运用,企业员工不仅要能够操作智能化设备,还要能够对这些智能制造设备进行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企业员工需要懂得相关技术原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6]。3.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意能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带来了用户参与式创新,制造业技术、产品、工艺和服务的全方位创新,创新体现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生产“智造”的过程中,个性化与定制化生产趋势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要求。艺术化表达、抽象化表达和概念设计的能力也是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4.培养快速学习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不同的高新技术交叉运用,不断产生新的技术,且扁平化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分析专家、工程师和程序员必须在商业模式、生产工艺、机械技术和数据程序中不断转换进行思考”[7],传统教育传授的知识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企业员工应具备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信息,快速学习与自我学习以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职业能力。5.终身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和企业员工的持续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终身学习意识是学习者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企业需要员工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与协作学习意识,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将成为企业所需人力资源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

(四)引入“师徒制”加强同企业合作的深度

高职教育必须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与岗位及职业进行更有效对接的教育目标。可以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引入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高职教育,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但要改变以往企业中“师带徒”过于粗放,缺少标准与考核的管理模式,在选择师傅及对徒弟培训过程中均需要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个性化,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企业、职业、岗位,又可以通过与师傅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8],同时也可以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师资力量,提升企业的职业培训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五)以实践为导向开展企业实习和岗位导入

在企业实习和岗位导入过程中,要选取涵盖从岗所需技能点的实践项目,整个过程包括基础技能训练、典型工艺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对接训练四个阶段。在教学中,要注意职业素养教育与课题训练相结合,融入工量具规范使用、多余物控制等环节,加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保持工艺和流程的稳定,进而获得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必须要做好工艺的积累与技术的传承。传统的技术传承方式存在线路狭窄和理论支持不够等缺陷,高等职业教育要将传统的技术传承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整合,需要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吴雨倩.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杨青海,祁国宁.大批量定制的机遇与挑战[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7(8):18-21.

[3]高红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刘春.“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职教通讯,2016(32):19-20.

[5]孔晓明.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的研究: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6-37.

[6]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工业4.0如何改变企业[EB/OL].(2014-11-17)[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