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毕业论文第1篇(全文1514字)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有效途径
1、为学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个性和共性之间的问题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接的,如:“XX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XX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接文种。如:“XX市人民政府关于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接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市人民政府”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置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XXX关于年度先进个人、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关于召开XX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置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
大一的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因此,要重点掌握理解基础写作知识,设置是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文种的训练。大二、大三的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因此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结合其他专业知识,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知识的应用和互补。而大四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单位急需实操性文书,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更好的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另外,在家庭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写作实践,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推广到整个班级,从而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汉语言毕业论文第2篇(全文1596字)
一、当前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思想方面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代中职学校学生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国家发展及社会建设主要动力源泉,因此中职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但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的充斥,对于中职生群体来说,他们更加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并进一步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扭曲,如中职生炫富、斗殴等社会热点问题时有发生,这使得中职教育管理方面不断受到人们的一些质疑,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中职生群体的看法。
2、中职生出现大量的人格缺失现象
就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中职生群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格缺失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生未来步入社会的发展。而就中职生人格缺失问题来说,主要表现在怯懦、悲观、孤僻、抑郁、自卑等方面。中职生人格缺失问题的出现,在很大原因上是一些家庭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因为这一群体他们缺乏一些及时的沟通交流,他们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长期积累最终引起他们出现一些人格缺失问题。人格缺失对于中职生学习及未来步入社会均有着极为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人际关系无法正常维系,心理承受能力差,并且没有一些兴趣爱好等,更有甚至,严重的心理缺失会导致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产生轻生、暴力等行为,导致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3、很多中职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或理想
对于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并且对于他们这一年龄来说,他们应该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抱负,有着清晰的理想和目标,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不断充实自身。但是对当前的中职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中职生在谈到自己的理想及目标时,一些中职生在理想及目标确定上较短,更有一些甚至根本抱着一种无所事事、消遣及打发时间的态度,并且中职生群体中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终导致中职生一直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中职生活。
二、基于汉语言文学的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中职生这一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础,而提高对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以尽可能的使中职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但让中职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为中职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解决中职生心理存在一些问题是当前中职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师资队伍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其对教学质量作用大,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来说,其主要是对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语法等,这些内容相对枯燥,很多学生对其兴趣不足,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必须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视,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足够课时;其次中职学校应该积极为优秀教师留校提供必备条件;最后中职学校应该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并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及学者进行相关教育普及。
(2)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而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由于汉语言文学涉及范围很广,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性的进行筛选。首先在教学内容优化过程中应该体显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选择必须要选择一些比较积极、经典的内容。
(3)加强教学实践。面对当前中职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问题,在实际解决过程中,必须要积极进行一些教学实践,加强沟通,加强一些实践活动组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成就感,最终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我国中职生数量不断增加,中职生人文素质问题堪忧,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培养中职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教育应该首先做到的。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职学校教育中重要课程,其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语言知识,而且在学生价值观念树立等方面意义重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必须要积极重视汉语言文学作用,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加优秀的知识人才。
汉语言毕业论文第3篇(全文1644字)
1、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
时代在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汉语言文学有更好的帮助,老师需要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自己为主导,而且真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前那种老师就是权威的教学思想应该摒弃。
2.2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制定教学目标或者是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刻板的理论讲解,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散乱,没有逻辑。这样散乱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目标,对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具有负面影响。想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老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解决大问题,就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复杂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老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及时调整重新评价教学目标,直到最终培养出具有汉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仅考虑课程要求,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材施教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对跟不上老师教学脚步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为他们制定更加简单详细的教学目标。
2.3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汉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老师的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师教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汉语言文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都蕴含一个历史典故,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多向同学讲述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讲解其中典故、诗词的由来。在讲解文章的时候多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采用影视资料、网络课件、图片配音等方式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参与度。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在网络上查阅课堂上要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先自己大致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老师加以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3、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受到了很大重视,因为汉语言文学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当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2]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3]周文伟。新历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8)。
汉语言毕业论文第4篇(全文1779字)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网络既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积极作用,也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现就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加以阐述。首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越发丰富,使更多的人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阅读,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人群。对于那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许多感兴趣的外国读者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的资金,也可以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品读。同时,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读者在潜心阅读后产生美的体验,塑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进行传承,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其次,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消极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空间,它所呈现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很多读者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虽然更加便捷了,但实际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读者也会大大降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带来纸质书籍呈现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读者本意是在网络上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点开互联网之后各种新奇百怪的小说、游戏就会勾走他们的“灵魂”,转而去阅读那些作品,轻轻松松就受到干扰。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都比较浮躁,很少能平心静气地品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思想都比较独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有可能对我国悠久而卓越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的认识,不利于他们去阅读、感悟,不利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二、如何实现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机融合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渐“失宠”,人们逐渐热衷于音像类、有声类的阅读产品,这就使得那些视频资源受到更多的青睐。如何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视频作品成为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通过网络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转化,在有声环境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阅读效果也自然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不妨调动和组织相关的社团举办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说书评比活动,进行现场全程录像,再将那些评比出来的最佳说书视频资料剪辑制作后传到相关网站,组织和发动学生观看,会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学校和社团的发动,踊跃报名的学生为更好地表现,也会对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解读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读和体悟,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样才能在说书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体验,更能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上传的说书视频才会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观看。使学生产生对说书的兴趣,同时也产生观看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的兴趣,使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多地阅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获得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蕴。除了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文字向视频的转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堂舞台化来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若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呈现,其将表现出较多的缺点,例如篇幅长、内容乏味等,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1]如果我们进行从枯燥文字向舞台化的转化,就可以将枯燥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活灵活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吸引和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阅读印象。例如,有的教师就鼓励学生将《雷雨》进行话剧演绎,不同的学生演绎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台体验中体验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文化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对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辅助完成文学名著的改编,各种灯光,音乐,背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2]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定位,给不同角色的学生细品作品的时间,让他们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写作意图,要表达的思想,只有细细品读、感悟,才能演绎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其他学生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结束语总之,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受到不小的冲击,只有巧妙利用网络,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承,才能提高每位学生的阅读效果,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期:36.
[2]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语文建设。2013年08月:15.
汉语言毕业论文第5篇(全文1801字)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注重应试教育的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不再适用。本文针对教育领域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1、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
时代在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汉语言文学有更好的帮助,老师需要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自己为主导,而且真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前那种老师就是权威的教学思想应该摒弃。
2.2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制定教学目标或者是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刻板的理论讲解,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散乱,没有逻辑。这样散乱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目标,对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具有负面影响。想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老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解决大问题,就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复杂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老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及时调整重新评价教学目标,直到最终培养出具有汉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仅考虑课程要求,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材施教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对跟不上老师教学脚步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为他们制定更加简单详细的教学目标。
2.3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汉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老师的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师教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汉语言文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都蕴含一个历史典故,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多向同学讲述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讲解其中典故、诗词的由来。在讲解文章的时候多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采用影视资料、网络课件、图片配音等方式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参与度。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在网络上查阅课堂上要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先自己大致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老师加以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3、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受到了很大重视,因为汉语言文学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当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2]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3]周文伟。新历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8)。
汉语言毕业论文第6篇(全文1835字)
一、现代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人们对应用型科学越来越重视,大力鼓励和倡导应用型科学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重理轻文”的理念被许多人崇尚,在教学中重视数理化的教育,而对于文科类的教学却一直不太重视。这种对汉语言文学的轻视态度,不仅使得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采用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才情,造成了这一学科教学的失败。
2、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塾、书院到现在的高校,教学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教育如若不能随着经济文化和现代的行事方式而适当变革,那么它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就现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与中学乃至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无实质性差别,基本上都是对文章的阅读、背诵,对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背诵这类的强制性知识灌输。这种强调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才情能力培养,而且教学目标设定的滞后,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太多益处。所以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是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任务。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不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依然显得单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时,采取传统的、如同以往教书先生般的单一讲授和背诵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注重课堂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在人才培养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才情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学生才情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二、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及才情培养的建议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品德的培养,关乎祖国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倾斜和重视。以政策和规范的形式将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比如,可以提高各个教学阶段中汉语言文学在整体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以提高学生才情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各大高校进行教学创新,对有助于学生才情发展的教学创新予以奖励和推广,并在各类考试中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其次,在资金上,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予以支持。相关部门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构建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媒介。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调研和发展,开拓出符合当前主流意识的汉语言文学之路。
2、更新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文化经济发展的节奏,亟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各类文章和古文学的背诵以及“模式化”的赏析,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是亟须改变的。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以提高学生才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丰富汉语言文学应用这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语言文化、文学内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文学素养和以后应对就业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要想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就要做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首先,应当积极促进信息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体现在对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上,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形象、引人入胜。同时,还应强化对学生的办公自动化、企业信息自动化的教学和训练,有助于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保证课堂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比如在对某些古代文学进行学习时,可以采用意境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辅以琴棋书画等富有汉语言古韵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才情。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公众和教育者的重视、教学目标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都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其发展的重视,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加以应对,使得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得到落实。
汉语言毕业论文第7篇(全文1919字)
浅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
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
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
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
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
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
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
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
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
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
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
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
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
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汉语言毕业论文第8篇(全文3221字)
海西电大汉语言本科专业
毕业论文写作和格式专题辅导(1)
海西电大:马来者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三、论文写作基本要求(重点)
四、选题原则及如何选题(重点)
五、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
六、材料收集原则及方法(难点)
概述
一、什么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电大毕业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
从文体上看,归属于议论文中学术论文种类;从内容上讲,是对某个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学术性探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提出个人的学术见解;从形式上看,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特征,即论点、论据、论证是文章构成的三大要素。
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中的一种,但和学术论文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具有指导性、习作性、和层次性等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下,把握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通过精心选择的材料加以论述,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目的性,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学校方面而言,它是高等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从中可以显现一个学校教育实践的得失和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大计。所以,毕业论文的质量间接地反映出学校综合实力的强弱。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毕业论文写作是对高校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考核。
③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以往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阅,而且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益尝试。
④对远程学员来讲,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大多是在职职工,许多人本身就是某一部门的领导或是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撰写毕业论文,不仅能将一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提出或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而推动与促进我们的工作,而且也为今后的职称晋升、干部选拔等作好储备。
三、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重点)
①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
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②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③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④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语言文字方向、文艺理论方向、文学方向)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1、选题的几项原则
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
①专业性原则。论文选题最好在本专业范围内,这样,毕业论文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②创造性原则:一是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从而挖掘出写作者的潜力,发挥其创造精神;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三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科领域内还未被别人注意的地方,即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成果;或者是在学科交叉领域做出成绩;或者是对旧主题另辟蹊径,选择新角度阐述;或者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从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新的看法。
③科学性原则。首先,选题能够回答和解决生产与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价值;其次,是要充分考虑那些具有学术价值的选题。
④科学性原则:选题能够回答和解决生产与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价值;是要充分考虑那些具有学术价值的选题。
⑤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⑥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汉语言文学专业变通为不少于5000字)
五、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
1、确定选题;
2、开题报告写作:
(1)熟悉作品----阅读文献---搜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2)确定论证视角---提炼中心观点---构架论文提纲;
3、论文写作:论文初稿----论文终稿;
六、材料的搜集与整理(难点)
1、搜集选择材料的原则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选择突出主题的材料;
②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③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④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2、搜集材料的方法
①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查找各类图书、报刊资料等文献;
②通过观察和调查等方式搜集材料;
③要利用各类工具书或向专家请教;
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现在搜集材料最常用的是、(百度搜索)、(雅虎)等。
海西电大汉语言本科专业
毕业论文写作和格式专题辅导(2)
海西电大:马来者
主要内容
一、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重点)
二、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难点)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重点)
四、毕业论文的修改和定稿装订
五、答辩注意事项(重点)
概述
一、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重点)
其基本形式:序论、本论、结论。
①序论
序论也称引言或导言,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应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层次向读者展现研究的背景。提出问题是序论部分的核心任务,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可以作一点历史回顾,如关于这一问题,前人作了哪些研究,研究的程度如何,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同时需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②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应正确处理本论中的要素关系。本论是由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构成的。论点是论文的灵魂,须集中、明确、深刻。论据是论点的根据和理由,论据要真实、典型、新颖。论证就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
其次,要合理安排本论的结构,把论点和所述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最后,为了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论文常常复述和摘引他人著作和文章。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一定要尊重原文,真实、准确,不可断章取义,违背原文意思;要注明出处。
③结论
结论是文章全部内容推出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性的概括、总结,引出基本论点。要首尾贯一,形成一个严谨、完善的逻辑构成。
二、毕业论文的结构提纲(难点)
⑴编写提纲的意义
①有利于作者理清思路;
②有利于作者谋篇布局;
③可以避免写作上出现大的失误;
④有助于文脉贯通。
⑵提纲的主要组成内容
①标题及副标题;
②论文的写作意图,包括选题意义、题材价值、中心思想等;
③内容纲要。这是提纲的主要内容,也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第一部分:论点,论据一、二、三,简要结论;
第二部分:论点,论据一、二、三,简要结论;
第三部分;论点、论据一、二、三,简要结论。
④主要参考资料。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重点)
⑴标题。一般包括正标题、副标题、小标题。
①正标题。即论文题目,是文章总内容的体现,如《论苏轼词》。
②副标题。是对题目加以补充解说,如《冲出精神围城—老舍作品知识分子形象论》。
③小标题。主要用以显示文章层次。有的是用文字将一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概括表示出来,有的直接用数码,标明一、二、三等序号。
⑵摘要。摘要即内容提要,位于标题和前言之间,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撰写有三个特点:短、精、完整。短,即篇幅短小精悍,毕业论文摘要一般300字至500字即可。
⑶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每篇论文选取3至6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的位置,一般位于内容摘要之下,正文之上。作者在内容摘要下边一行空两格,写上本文的关键词。然后空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⑷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作者科研成果的具体反映和表述,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前面的章节已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⑸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注释。注释是对引文中出现的词语、内容或出处的说明和解释。注释在形式上主要有四种:一是夹注,即在引文中,边引边注。二是脚注,即在本页页下作注。三是章、节注,注在一节或是一章之后。四是尾注,即在全文未尾附上注释。在一篇文章中,只能采用一种注释方法。
②参考文献,即参考书目和参阅文献资料等,应注意引用学术价值高的、权威性的文献。
四、毕业论文的修改和定稿装订
装订的顺序如下:
①封面②衬页③目录④内容提要⑤正文⑥参考文献⑦封底
五、答辩注意事项(重点)
1、答辩流程介绍
2、答辩前的准备
3、答辩问题:主辩3个问题(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论题深化)助辩问题。
4、答辩要求:熟悉论文、陈述简洁、回答问题扣主题,凝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