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论文(8篇)

时间:2023-08-27 02:29:10关键词: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1篇(全文1855字)

前言:

在当下,西方的经济学教学已经逐渐的成为我国经济专业学科的基本教学课程以及关键课程。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学逐渐的被政府各部分所关注,并被高等院校中经济学科的教育者们多重视,设置为基本的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其自身的特征以及性质问题,导致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对其认识产生的一定误区以及问题,以下将对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以及以及认识上展现出的误区

首先,马克思思想的经济学地位将被西方的经济学所取代[1]。现阶段,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经济,在高校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探究中,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逐渐加深,导致一些教育者对此产生一定的误区,并认为西方的经济学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属于纯粹的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将会取代马克思思想的经济,变成我国的经济学主流。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被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所取代。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高校中教学的模式也被不断的创新。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其控制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的多元性,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多媒体技术虽然拥有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但是却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体现在西方的经济学课堂上。该学科的教育不但拥有较为抽象的知识,也存在数学相关的推理,单凭多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使同学们真正的了解。

最后,将经济学进行数学化的处理[2]。西经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对其进行分析的形式不但包含量性的,也包含定性的。定量的分析是利用数学得到完成的,然而还需要对西方的经济学相关的思想以及成果进行发掘。数学作为使用的工具,可以对研究的工作起到正确的辅助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起到错误的辅助作用,导致错误的加深。因此,理论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其表达的形式无关,而和其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对西方的经济学的教学进行改革的相关思路

(一)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融合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西方的经济学知识构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框架,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相应的添加有关的图形或者资料,使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得到有效的增强。但是,同时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局限以及缺点有何深刻的认识[3]。例如,当老师对数学相关公式进行推导的时候,应用多媒体就难以进行呈现,则必须应用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形式进行一步一步的推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融合。例如,老师也可以将教学的资料在校园的网络中进行共享,为同学们提供资料获取的平台。与此同时,当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是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

西方的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因此,应用理论与抽象理论使其得到存在的基本。所以,在西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其理论进行深刻的理解以及分析,还要同学们能够根据国内以及国外的经济特点,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但就我国现阶段西经的教育中,依然存在两级分化的状况,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一味灌输,就是注重难懂的数学知识的推导。因此,就会导致同学们对西经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可能会望而却步。想要使其得到避免,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尽可能的应用与生活实际相贴合的案例,使同学们感受到西方经济学的亲切感。

(三)创新性教学与结构性教学的相互融合

在高校的教育中,西方的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并且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同学们只有对该知识的理论构架有所掌握,才能够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对经济的分析中。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任然处在相对较少的情况中,导致同学们对该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只能算是浅显的阶段。由此可见,此种教育的模式致使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使同学们对本学习课的创造性以及自主性受到强烈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根据该学科的特征以及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让同学们可以充分的了解该学科的知识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使同学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增强,转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考核方式,将强复合型的考评模式。

结论: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革新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摸索以及创新的长期的过程。在这种革新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够使西經这门学科的教学重量得到提升,完全取决于学校和社会之间共同的协作,同时也取决于教育者以及同学们的探究与沟通。最终,使同学们可以对问题进行更好的思考以及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晓乐。教育新常态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黑板经济学”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0):171-172+179.

[2]邹淼。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初探——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9):152-154.

[3]王红伟。《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兼谈国外教学经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2):205-207.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8篇)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2篇(全文1899字)

一、制约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因素

要筹划建设西方经济学的络共享平台,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资金需求量增大,学校要健全和解决的问题很多,短期内无暇顾及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人员进行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相应的网络硬件设备采购和软件程序的开发设计,这些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就只能是无水之源。

二、构建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必要性

民办高校现有网站主要是针对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缺乏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21世纪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将先进的网络技术理念与现实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推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同行教师相互借鉴。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方法与经验,因为种种原因该老师离开现在的教学岗位而没有将其宝贵的教学资料保留下来,很是令人感到遗憾。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将前辈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的保留下来,避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支持西方经济学新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该平台能够提供给教师强大的在线备课环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教学探讨与交流,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讨论与设计,拓展教师教学思路。第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讲授经济学的原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实际经济生活的经验不足,造成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与技术难于接受,通过合适的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经济学的知识,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第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在线资源与人机交互系统的支持,使学生得到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上合班课的大课堂,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同学的情况,该平台可以在课后弥补对于课堂上没有照顾到的群体,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个体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探索

西方经济学教学平台资源主要由文本、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七种媒体类型组成,资源划分纵向以课程、章、节、知识点为主线组织;横向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师生互动、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经济学阅读推荐的资源为主线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支持资源的查找、链接、更新、上传、下载,另一方面支持教师在线管理功能,学生在线学习及动态资源调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分为基础部分和扩展部分。

1、基础软件部分

基础软件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共五个子模型。分述如下:教学视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形势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资源。视频类素材使用四种存储格式: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在PC平台上要使用AVI格式,Apple系列使用QuickTime格式,单独欣赏较大视频素材用MPEG格式,在网上实时传输供实时教学使用的视频类素材使用流式媒体格式。视频数据以Sql数据库存储视频文件属性和路径。在数据库之外独立设置视频服务器,存放视频文件,提供视频流媒体服务。教学课件库包括教材、习题点评、讲座、学习专题分析、网络课程等,主要以Word文件、幻灯片、网页、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一般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使用。电子讲义以数据库形式存放经济学教学使用需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教学用表格、教辅材料、经济学家信息等;每一个教学讲义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参考的教学资源。讲义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案例库和试题库用以存储教学案例、实验案例和应用案例的资源;教学过程测评需要的资源,包括试题、试卷、试题答案等。

2、扩展软件部分

扩展软件包括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和在线学习系统。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对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回答,对于典型问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审核、发布和共享该问题。在线学习系统提供全部共享的学习资源的访问入口点,学习者通过安全登录后,可以访问自己定制或者系统共享提供的学习内容,为各二级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提供各种经济学课外资源,如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经济学前沿的文章和链接网址;经济学阅读推荐部分经济学经典电子书籍和阅读链接网址,教研论文等。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源将按照所学不同专业进行分类发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智能推荐学习资料、学习伙伴、学习社区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与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不是抛弃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是把网络教学方法和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作用。通过这个平台使得专兼职教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在时间和空间范围扩展学生学习西方经济课程的延展性,以促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整体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有效优化。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3篇(全文2290字)

一、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

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

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引发进一步的消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三、和谐理念下的西方经济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8篇)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4篇(全文2492字)

摘要: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概况,包括宏观经济学部分和微观经济学部分。以往对西方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主要还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高等院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路,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教学指导;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懂、专业词语晦涩深奥,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对其缺乏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对现阶段西方经济学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

1、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西方经济学课堂授课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还是占据主导地位,课堂讲授还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并不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理论知识的枯燥、难懂,师生互动的缺乏,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热情也不高,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1.1、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

现阶段的教学还是采取较传统的方法———课堂讲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利用书本中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习和独立地思考,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复杂难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无法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1.2、学生重视程度十分有限

学生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下,往往倾向于只在乎最终的考试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或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今后工作有直接作用的实践性课程上,如“会计学”“金融学”“市场经济学”“物流管理学”等其他学科,而忽视了西方经济学等这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1.3、教学内容多,课时量少

本学院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一共54学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系统又庞杂,在这54学时内课堂能够讲授的内容变得十分有限,使教师不得不放弃对一些重点知识内容的延展性的分析与讲解,突出了学时不足的缺点。

2、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添加教师课堂授课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1、用简单易懂的、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多数时间会觉得术语多,词义生僻,晦涩难懂,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当老师进行到下一个知识点时,学生还未理解上一个知识点,知识的传递与吸收就产生了无法同步的现象。所以采用通俗易懂的、非专业性的、浅显的语言去讲解生僻的术语和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快速地吸收、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克服了理解生僻术语的问题。例如,在对需求中的弹性需求进行讲解时,要着重强调,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是百分比与百分比之比,只要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就能理解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弹性需求的变化,那么理解就变得简单了。又例如,在分析需求与供给时,讲授时可以适当地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直观的想象空间,让例题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在思考之余还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2、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而这其中也包括教育教学领域。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要将多媒体课件视为可有可无的累赘,只当作为完成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可以为其提供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中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提供大量的图表、图片、数据、资料、案例分析等,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实现多媒体真正的辅助课堂教学的灵动力。

2.3、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引入思考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前者更注重事实,教师在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到并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所学到的某些知识点、某些重要的知识层面在实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上,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的案例出现在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或专着中,其中一些经典的案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如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一些晦涩难懂的原理通过分析解释,变得简单明了,浅显易懂。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在课堂讲授时不仅要靠书本上的案例分析,还应把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引用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经济现象及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学习西方经济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学习其理论知识,还应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微观、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并活学活用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能对社会上的一些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更容易理解,减少学生厌学的心理。

2.4、培养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这是学好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一点,哪怕教师的语言再通俗,多媒体教学质量多么好,案例分析多么生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那么一切努力都不会有良好的回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某种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兴趣又是因为人在有某种需求时产生的,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渴求知识的一种力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讨厌学习变成喜欢学习是每个教师应首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始很重要,起一个良好的开头,让学生开始就被吸引住,然后再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讲述,多运用一些简单的话语来解释晦涩的术语,缩短对非重点理论模型的讲授时间,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在讲授书本内容的同时,多结合身边的案例分析,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生主动、自愿地去学习西方经济学。

3、结论

社会不断地在发展和进步,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教师来讲,在课堂上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实践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培养学习学习的兴趣,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要对新教学方式做到充分利用,例如,网络、多媒体等,要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动脑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永。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8).

[2]刘旺霞,谭运进,范晓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基于二本类院校的问卷调研[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5):103—107.

[3]纪红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J].新西部旬刊。2014(8):127—128.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5篇(全文2689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其中,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发展较早,理论研究较为成熟,有许多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也同样适合于我国和谐理念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但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也不能全然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应该在结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实情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因此,本文在和谐理念的背景下,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与消费定义,并进一步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体系框架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启发人们一定的启示与思考。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如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加重与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构建和谐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需要确立正确的经济指导理论。而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需要结合我国发展的国情,对西方经济学有系统、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

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

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引发进一步的消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三、和谐理念下的西方经济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8篇)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6篇(全文2903字)

一、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几次革命

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在这部巨著中,斯密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二次革命是边际主义革命,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革命,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

在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将无法发挥作用,必须由政府来干预经济。

事实上,凯恩斯反对“无为而治”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引导。货币学派的诞生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货币不稳定造成的。

货币是支撑就业和物价稳定的主要因素,货币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五次革命是斯拉法革命,代表人物斯拉法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批判。第六次革命是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诞生的理性预期革命,他们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纪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理性预期,对于任何政策,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他们都会选择相应的对策来规避对自我的不利,这会导致政策的无效。因此,理性预期学派(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提倡由市场自身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

就一般来讲,如果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就将其划分为同一个流派。上述几次大的思想革命大致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二、主张国家干预的各流派

(一)凯恩斯的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凯恩斯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至关重要。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机制无法调节这种失调。方法上,凯恩斯克服传统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政策上,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

(二)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派)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阿瑟。奥肯等人。主要特征是,在宏观方面接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采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综合派实际上就是对其他学派观点的综合。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的完整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核心思想是: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可以避免经济萧条而促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经济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微观理论就可以重新适用,并把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维持下去。

IS—LM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扩展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阐释,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和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结合。该模型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在一起,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二分法的缺陷,用模型的方法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采取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考察的是经济的短期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无法分析长期问题。哈罗德—多马模型直接继承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传统,重视总需求因素的分析。而索洛—斯旺模型则强调劳动、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等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是用市场调节机制来补充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新古典综合学派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的思想,即政府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度的调节。

(三)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等。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有三个:凯恩斯的《通论》、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斯拉法的理论。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胀的矛盾。

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收入分配的失调。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是收入分配政策,主要的政策主张包括:

①税制改革,例如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实行遗产税和赠与税消除私人财产的集中;通过税收方式将所得到的财产用于改善低收入贫困阶层的状况。

②政府利用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国家通过预算给低收入家庭一定的补贴,减小贫富差距。

③制定适宜的财政政策,减少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

④实行出口管制政策,发展出口,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⑤利用政府预算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股票,把部分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私人转移到国家,从而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四)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面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的严重滞胀的局面,80年代出现了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即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他们继承了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但是以独特的研究方法来阐释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格雷戈里。曼丘和拉里。萨默斯,约瑟夫。斯蒂格里茨,马克。格特勒以及本。伯南克等人。

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对原有理论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其进行了批判和发展。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劳动市场上存在着过剩的劳动供给,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

②经济政策在大多数年份中都是有用的。新凯恩斯主义在分析中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并引入了理性预期假设。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是非市场出清,即发生供给或需求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地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在重新达到市场出清之前,整个市场就处在非出清的非均衡状态。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价格和就业政策。在价格政策中根据交错调整价格论提出的建议是:减少经济中的交错调整价格,制定适宜的政策,诱导厂商同步调整价格。根据菜单成本论,提出为稳定社会经济和增加福利,国家应推行有弹性的价格政策用以纠正市场失灵,稳定总产量。价格政策的缺点在于,这种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价格有粘性,市场不能出清势必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新凯恩斯主义的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根据局外人在劳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一情况提出政策建议,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该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这一政策比较合理,但实施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三、结论

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之间是对立并存的关系,后者的理论都是总结与批判前者的理论,在前者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目前经济形势的新情况而发展的。西方经济学各流派总体来说都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一旦某一流派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出现的问题时,新的流派就会应运而生,但总的来说,新的流派仍然是借鉴了原有学派的假设或者是理论基础。我国自引入西方经济学以来,对政策的制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在借鉴西方经济学说史时一定要做到批判继承,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7篇(全文3048字)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一是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这类教学模式首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然后再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社会收入分配、大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也可以采取《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办法。《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是对实际经济环境的一种模拟,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来做出不同的经济抉择。比如通过市场均衡价格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相关经济理论,这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进行《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学生增强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其团队合作能力、口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二是注重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沟通抽象的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生活热点,广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案例讲解中融入有关经济理论。比如“公交车让座”问题近来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热点,教师可以从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角度去分析。年轻人是纳税人,他购买了车票,理应有座位;老年人免费乘车,如果将座位给老年人,似乎有悖于效率原则。但是长远来看,老年人为社会做了一辈子贡献,如果不让座给他,似乎也不公平。二是所选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比如讲商品效用时,可以讲大学生看电影的效用来的快,时间短暂;而努力学习的效用来得晚,时间长久。将机会成本时,可以给大学生算一下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提高其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8篇)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第8篇(全文3371字)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按当下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于看重的是理论的灌输和模型的推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缘故,西经的内容涵盖知识面广泛,包括的知识重点相当的多,原理比较抽象难懂,以上原因必将加大教学难度。授课老师在讲解理论时,在冗杂的知识点中很难做到每个都能用经济学的角度给予深度讲解,而且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本身存在缺陷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思路。其次是大量西经中的数学知识构成了当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困扰,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些学生大多数学方面的底子薄,这些因素必将制约着学生偏向于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最后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国内的西经教材没有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量身定做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国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是教材与学科能配套的却相差甚远。目前,国内院校的西经主流教材还是高鸿业主编的(微观部分及宏观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版本。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这些教材都是贯彻的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过于偏重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前沿介绍甚少,更是没有将中国的当前经济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案例出现。另外,结合大多数国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本科学校的西经课堂依然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奋力地讲课,满黑板的大篇幅的图表、公式、模型推理过程,殊不知学生能理解的少之又少,教学质量低下。这种“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学习意识,最终学生还是不能掌握理论并运用到实践的技能。

(二)考核方式单一、激励管理缺失

据研究显示,考查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成效时,学生的成绩是用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的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平时成绩一般由作业和出勤两个方面所组成,占期末总评的20%~30%;期末成绩占总评的70%~80%,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不重视上课秩序以及上课质量,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书或课堂笔记,学生在追求的只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这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应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效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财经类院校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院校不仅具备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广泛的行业背景。同时,财经类院校的教育资源使用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益趋势,在校学生人数及其培养的优秀经济管理人员总量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类教育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与财经类高职院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等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职业性;与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中的财经系科相比,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还是在学校的综合实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很难得到凸显。因此,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财经类院校应该在整个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做到准确定位,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经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表现为层级多样化,这便要求高等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做到合理确立层次,扎实提高培养质量,从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教育体系。综上所述,财经类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将综合性重点大学的精英教育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大众化职业技能教育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人才教育应该坚持以培养宽厚品质为基础,通过交叉复合培养,增强迁移和转换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发展后劲和潜质,从而培养出理论功底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财经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不同的教育要求,结合实际,开设“重点各异”的《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通过教学大纲,界定不同专业教育内容的不同基本点和侧重点。例如,专科层次的应主要选择主流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而本科层次则可以在这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适度的增加难度较大的前沿理论,同时增加不同经济流派理论的介绍。其次,合理化教学内容,将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课时量等与其实际情况想结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转变原本“一本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传授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和开拓学习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需求和供给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内容,而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则应侧重于学习不对称信息理论与对策论等内容。

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直觉和思维能力。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而初级教材比较缺乏,因而,当前的任务主要应该是加大力量编著能够很好反映有关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学材料。另外,在编制各类初级教材的同时,应对各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修完初级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而为了使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一个较好的感官能力以及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则只需要学习经济学的初级课程。教学方法上,完备已有的实际案例教学、激发式教学和商讨式教学,开拓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形成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库及设计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鼓励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开发并使用网络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分组的个性化教学,组织老师在线答疑,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来交流。探索双语教学,从英文原意出发精确理解经济学专业术语,用于我国的经济实际并指导实践。转变教学手段及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场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固化的授课模式。引用某些学者的观点将经济学的教学分成“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数学语言),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缔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家的思维。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将现实的例子和晦涩的理论能够有效结合,达到了经济学语言的现实切换,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形象、直观的例子。其次再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变思维,把经济学中的抽象经济变量用生动的图形和函数表达式体现出来,从而学生的经济学建模思路就水到渠成了。

(三)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普遍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评估方法过于单调,难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尤其是平时发言、讨论、实践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体现。应建立适当的考评方法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将学生在平时发言、讨论、实践中的表现计为考评因素,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来进行自由教学和学术研讨。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期末考核时,最重要的考试形式就是笔试,为了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应建立题量大、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标准化题型,要合理确定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考核方式。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期末的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往往造成学生酿成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后果,教学效果不能从卷面体现出来。而且,闭卷考试的弊端就是答案唯一,学生往往会拘泥于标准答案,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点来答题。换句话说,考试的结果却本末倒置,变成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基于以上的现状,任课教师应当在试卷的设计上要侧重一下利用创新思想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试卷更要突出对学生多方能力的测试重点。所以要想达到以上理想的目标,教师在讲授经济学时要注重学生对课下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尽其所能的发挥做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偏重于对学生的平日学习成果检测,比如说,对学生课后作业加以批注,再反馈给学生。同时制定出与阶段性教学任务考核相配套的教学成果检验机制。例如,为了达到应用经济学理论工具实践化的目的,令学生把课堂所学转换成论文案例分析的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从而形成了考察形式多样化;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目的,给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这样学生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很大程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