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9篇)

时间:2023-08-26 17:59:03关键词:袁隆平,简介,事迹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1篇(全文485字)

“袁隆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过联合国“科学奖”哩!不过今天我要说的则是我家这个“袁隆平”。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了,身体特别硬朗。退休前,他是县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听妈妈说,外公是华中农学院的高材生。不过,说起来是个名牌大学生,但实际就是个庄稼汉!因为外公每天早出晚归,骑一辆破自行车,整天都和泥巴、庄稼打交道。为了试验新品种,他常常从早到晚地泡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记录种苗的生长时间和收获率。即使戴上大草帽,皮肤也被晒得黝黑,活像个非洲人。

终于退休了,外公总该享享清福了吧,但他还不肯闲下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已经退休十几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早稻来。他说,这种早稻的耐旱本领特别大,如果试验成功,能很好地对付庄稼缺水这个大问题。为了试验,一大把年纪的外公,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试验地;为了保证早稻的健康成长,他自己动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虫,比照顾我还要细心;为了得到巴西早稻详细的生长资料,他没有哪一天不去观察、记录,常常忘了回家吃饭。家里人常笑他,说他的干劲比年轻时还大!

年轻时的外公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我无法见证,但是现在的外公,尽管没有袁隆平那么大的名气,但在我心中,和袁隆平一样了不起!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9篇)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2篇(全文499字)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3篇(全文733字)

国士无双、一生尽瘁,袁隆平院士以一粒“种子”,种下了全中国的粮食梦。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与袁隆平院士的艰苦努力密不可分。

如果问大家1935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大家会想起什么呢?是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还是希特勒开始扩张势力,二战的导火索已经埋下?这些都是1935年的真实历史,不过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中国人来说,饥饿和死亡,才是他们每天的“家长里短”。这一年的黄河、长江先后泛灾,计有灾民约2059万人,赤地千里,流民无数,两河退水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当时中国医疗水平完全束手无策的大规模瘟疫,全中国一片哀鸿遍野。1935年,五岁的袁隆平随母亲辗转路过汉江流域,汉口那些和他年龄相仿却嗷嗷待哺,又一无所获的小乞丐令他终身难忘。19岁的袁隆平毕业了,他毅然决定就读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

袁隆平四年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打开地图也得找十几分钟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从重庆坐船到武汉,从武汉再坐火车到长沙,再坐一天只有两班的小汽车翻越一座大山,在车上睡一晚才能到安江。在三尺讲台上,袁隆平一站就是十九载。而袁隆平从来没有忘记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于填饱肚子的渴望,他日日夜夜和新中国的农民们呆在一起,他知道,粮食就是“黄金”,他立下大志:“用毕生让中国人远离饥饿!”他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全中国人的骄傲,是他让中国人从此摆脱了饥饿,是他让我们中国有了粮食战略储备,有了不需要在粮食上被其他国家压制的底气。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一个“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做到稻穗下乘凉。他用毕生去完成自己的梦,我们也应该用珍惜每一粒粮食去怀念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我们相信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9篇)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4篇(全文863字)

您曾说,您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您穷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您让世界数十亿人民摆脱了饥饿。

这是您离世的那天,我在海边偶然间拍到的一张照片。一株嫩绿色的芽儿,正从沙砾中萌发。凑近一瞧,那绿油油的叶子上,还零星地挂着几颗沙砾,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地发着金光。一阵海风吹过,这株芽儿便开始舞动着、摇曳着、舒展着。

您看到了吗?这株嫩绿色的芽儿,充满了生机,孕育着希望。您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您可知,这是谁洒下的种子?也许,这颗种子曾随着风的律动,从您的稻田里散落到了这里,扎根在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您瞧,那粗壮有力的根茎,钻开了沙砾,冲破了束缚,奋力地向上生长着。

您看到了吗?不远处,一家人正沉浸在这惬意的时光里。初夏的傍晚,阳光褪去了那份炙热,大人们并肩坐着,一边聆听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一边眺望着远方的天际。您瞧,孩子们将沙子和着海水,堆成了城堡的形状,玩累了,就钻进父母的怀里打起了盹……我想,假如您也能看到这幅场景,您一定会感到欣慰吧!您热爱这片热土,更热爱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您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您曾说,您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您不图名,湖南省农科院院长的职位曾被您以“耽误研究”为由给婉拒了;您不图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奖金被您全部捐了出来。您图的只是“想要人民不再挨饿罢了”。是的,您更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

您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在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前,您穿着深色的西装,您说:“到北京去领奖,是非常庄重的一个事情,所以我要穿上正装,扎上领带。”周围的人问:“您觉得自己帅不帅?”您点了点头,又立马“害羞”地否认:“现在不能讲帅了。”您的一席话,逗得身边的人哈哈大笑。您曾给妻子写情书:“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是的,您更是一个浪漫体贴的人。

人们说,您从泥土中来,终到白云中去。于是,我仰起头,凝望着被夕阳染红的天空。此时,一缕阳光从云缝中钻了出来,暖洋洋地洒在沙滩上。夏日傍晚的阳光,温暖得能让人睡去。您说,您梦里的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也许此刻,您正在梦乡里酣睡。

您听到了吗?千万人的送行队伍中,人们一遍又一遍呼唤着您的名字。袁爷爷,一路走好!愿您禾下乘凉,梦里稻香满园……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5篇(全文951字)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交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交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交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全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全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9篇)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6篇(全文1005字)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与科学成就写满祖国大地。年轻干部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做新时代拓荒农。

心怀信念,种下梦想的“种子”。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农业报国誓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接下来袁老袁一生践行自己的誓言,用一甲子去寻找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百姓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的“种子”。回望袁老一生,誓言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当前,面对疫情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要胸怀报国热情,种下中国梦的“种子”,坚持红心向党,朝着党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心有希冀,不畏艰辛,不再迷惘。用实际行动传递信心与信仰,凝聚奋进的力量,共做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奔跑者、追梦人。

脚踏实地,耕耘希望的“田野”。“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老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为追寻合适的温度与阳光,袁老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从云南到广东,再到海南,重复着一场又一场试验,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当头,甚至是刚刚做完眼疾手术,袁老依旧坚持每天都去试验田里看一圈。时代需要担当,时代呼唤实干,年轻干部不能空怀满腔热血、停留在空谈与喊口号上,要保持初生牛犊不畏虎、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毅勇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沉下心来实干苦干,干出一番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事业,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要立足本职岗位,高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圆满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平凡中书写“不平凡”。

志存高远,追寻丰盛的“收成”。袁老始终以理想主义的精神努力“向前看”,他放弃了本可安享晚年的岁月静好,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一次又一次攀登科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干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甚至在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他一心想着奉献,一心扑在事业上,他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年轻干部永远学习的时代先锋、时代榜样,年轻干部要有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决心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躲闪,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进取之心,不存自满之心,勇敢面对自身短板与不足,从学习中汲取营养,提升能力;保持专注与自律,集中精力专注于目标,保持专注、专心与专一,追求卓越,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以实事实绩与老百姓同舟同济,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旗的英勇先锋。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7篇(全文1083字)

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想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想实现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人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人拥有了理想和抱负,才会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才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驰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教科文科学奖,11月2日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少年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农艺师。从农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育种研究。

然而,使袁隆平铁下心来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却是1960-1962年中国连续3年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无数的农民被活活饿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多打粮,摆脱饥饿!

确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选择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门派之下,但是经过实验和思考后,他觉得他们的理论太空洞、太教条。于是,在一位老前辈的启发下,他开始对孟德尔的杂交优势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袁隆平下定决心,“改变方向,搞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达到水稻杂交优势的目的。他认真地翻阅前人实验的各种记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种特殊水稻品种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种。

在目标确定后,袁隆平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独自在田野里寻了半个月;为了寻找远缘品种,他与助手远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浇水、观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时只能获得几颗种子。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尝试了多个栽培稻品种的杂交实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1966-1976年期间,他虽然没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编制的厄运却他无法摆脱的。一次,他从家里返回学校,发现实验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他丝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强了他把实验搞好的愿望。

为了育种,中只在家中过了3个春节;然而最遗憾的是,父亲死前也没能和他见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农业研究机构和同志们的协助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终于研究成功!这一品种在短短的几年内,为国家增产粮食2120亿斤。它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技术转让给美国,比当地的良种增产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国相继引进实验,增产都在20%以上。袁隆平成为人类绿色革命的使者。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济世的朴素的思想,在这种朴素的思想支撑下,才有了他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籼型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为我国、为世界增产粮食的美好愿望。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9篇)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8篇(全文1124字)

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平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袁隆平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平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然而就在这次送别之后,京娘在战乱中死去了。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了路。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一直把他引出了险境。传说这是京娘死后为报答赵匡胤相送之恩,化为萤火虫,在他有难时,特地赶来相救。”

袁隆平静静地听着,他被这个故事感动了。知恩图报的萤火虫原来是美丽善良的京娘的化身!善良、懂事的二毛听了这则传说以后,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爱的萤火虫了。

袁母就是这样,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适时地给予教育。袁隆平印象最深的一则故事是母亲讲的一则哲理故事:

一天,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围栏里唧唧喳喳地叫着,馋涎欲滴,便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在围栏一角它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进不去。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可是,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却出不去那个小洞了。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袁母讲这则故事时,袁隆平还小,不理解母亲的用意。长大成人以后,经历了一些功名利禄的引诱后,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聪慧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他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母亲讲过的这个故事,年幼的袁隆平一直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母亲从小给他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也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发展。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第9篇(全文1841字)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游泳夺冠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

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