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3篇)

时间:2023-08-15 15:59:03关键词: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第1篇(全文678字)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论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后感(3篇)

实践论读后感第2篇(全文716字)

近期,大队正在开展“荐书、读书”活动,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一文,使我深受启发。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其次,从实践论中,可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两者不可分割。如果理论离开了实践,那理论的正确性便无法知道。当然实践也不能没有了理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理论的支持,没有了理论的实践,只会浪费人力物力。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理论只是人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通过学习,使我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作为一名新党员、一名飞行员,工作中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我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无论是何时都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要以实际行动去获得对外界的认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确保做好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保证飞行安全。

实践论读后感(3篇)

实践论读后感第3篇(全文1683字)

寒假中,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有感触。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论的,都是针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现状和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问题,把革命引向成功。1937年7月,毛泽东写的《实践论》也一样,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方法上的问题而写的指导性论著,目的在于帮助干部战士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提高干部战士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马克思以前,中国没有实践一说。要么就钻进故纸堆里找“祖制”,凡事“先王遗照”,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么就“眼见为实”,不接受任何理论指导。这或许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其实,中国人的智慧里并不是没有辩证的哲学,只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挡住了中国的视野,然后大家都在“中央帝国”自我陶醉中不断沉沦。但新文化运动的春风,涤荡岁月新征程,让未来共和国的希望在“衰亡帝国”的乱局中得以催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登陆到了这块沧桑之地。应该感谢那些把马列主义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们,没有他们,也许青年毛泽东,就不能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打开救国理想的大门。

但同时,那么先行者们,也有些人抱着马克思理论的教条不放,不加甄别是否符合国情地、盲目地照搬照抄,使中国革命遭到了很大的挫败。也有些人“始乱终弃”,不能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背叛了革命。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他们曾经的努力,毛泽东就不找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个多么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而在于他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运用中国实际的人。最能够以浅显的语言教会他的同志们,怎么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他的这种行动是基于一种责任,或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即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不能再任人宰割!但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单靠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办到的,必须要千千万万的人为这一目标共同努力,所以,很多的时候,毛泽东很愿意做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在《实践论》里,毛泽东指出,人类在任何阶段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基于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会生产活动的认识,然后才可能是对社会生产活动相关的其他领域的认识,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不能算是绝对正确的。

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儿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唯心论者判断事物是想当然的,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但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靠不住,这便是重复历史上的“经验论”错误。”

毛泽东还说,认识的过程,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并深入。在《实践论》最后,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明灯,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将成为这种思想的受惠者。

岁月无垠,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经沧桑而砥砺奋进新进程,再次证明了毛泽东《实践论》是经得住时间,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违背了毛泽东的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都将遭到不用程度的损害。中国革命在不断的挫折下走向成功,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证明毛泽东《实践论》是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但是,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背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就难逃厄运。战争年代,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和平年代,就会迟滞我们的进步,也会导致一些不堪回首的个人悲剧。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着,时刻保卫着,时刻战斗着,唯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才能步履铿锵、勇踏岁月新征程!

实践论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