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3影评第1篇(全文480字)
如果给前两部《钢铁侠》的剧本定义在一百分的标准,《钢铁侠3》剧本的逻辑性、故事性、复杂性、可信性、人物塑造、情节紧张度都只能在四十分。
故事先是倒叙,从1999年末钢铁侠“斯塔克”和女友见面讲起。这一段完全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观众还没有弄明白,这段就忽然结束了。后来才知道,这段故事里曾用半分钟带过了“一个平庸的路人被爽约”的故事,而这个路人就是后来最大的反派曼达林。一次“爽约”竟然刺激他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比《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被主教感动,引发向善来得快多了。
然后故事一下子跳到现在,讲钢铁侠荒。唐地在媒体面前公布自己和女友的住址,结果被反派用飞机轰炸。当然最后他还是拯救了所有人。和《钢铁侠2》不同,斯塔克这次没有面临女人、反派、政府、血液毒症的重重危机,也没有在自大、迷失、重整旗鼓的性格中挣扎。当年他是一个孤胆英雄,有他的独立人格,父亲和朋友的影响与援手,也使人心生温暖。如今他除了无厘头地向敌人汇报了自己的住址,就是钢铁盔甲的不听使唤。
“斯塔克”几乎只剩了一个钢铁侠的影子,他像那些易碎的钢铁盔甲的碎片,散了一地无法收拾。这部片子,既没有让人激动起来的、扣人心弦的层层铺垫,最后高潮,也没有前两部那种偶尔宁静的、温暖的场景。钢铁侠变成了《水浒传》里的李逵,一切但凭意气和粗心。
钢铁侠3影评第2篇(全文1847字)
《钢铁侠3》作为一个鲜明的例证,反映了如今娱乐大片是如何彻底消费“911”及其余波的。
就在我看《钢铁侠3》前,一位公关人员恳求我们这些几百位提前观影的记者、影评人,千万不要向别人透露关于该片的任何重要情节。影片结束,我走向出口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依旧在耳边回想。我心想,我能泄露什么情节,以至于破坏观众的观影乐趣啊?说到底,原创性并不是《钢铁侠 3》这类电影的卖点。除了增加了3D效果,且装备、配件、反派人物以及被炸飞的东西略有不同之外,这部续集与前两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托尼 史塔克,也就是钢铁侠,也就是小罗伯特 唐尼,再一次披上他的超级英雄外衣,与小辣椒(由格温妮丝 帕特洛饰演)调情。一些东西被炸飞了,然后更多的东西被炸飞,这就是现在档期内上映大片的特点:混乱滋生,然后被一帮家伙清理干净。
钢铁侠 3》与同类型影片唯一显著的不同在于,它的上映时间就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发生的几周后。这是一个不幸的巧合,本不值得被提及,但《钢铁侠 3》作为一个鲜明的例证,反映了如今娱乐大片是如何彻底消费“9 11”及其余波的。《钢铁侠 3》的主创--包括导演肖恩 布莱克和同他一起写剧本的德鲁 皮尔斯--肯定预料不到,自己精心创造的娱乐作品会“巧遇”波士顿爆炸袭击。然而,电影里的爆炸,连同它的情节元素,
当然,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些,尤其是影院里的孩子。《钢铁侠 3》本就是一部逃避现实的娱乐作品,但布莱克导演和他的同事们,希望利用“9 11”事件所引发的强烈反应制造噱头,同时,又避免触及复杂的议题,尤其是那些可能会让观众不感兴趣的政治争论。结果就是,“9 11”,连同阿富汗、伊拉克、恐怖主义、反恐战争等元素,都成为一部电影工具箱里的一个设备--虽依附政治,却很空洞。
钢铁侠 3》把这个设备利用到了极致。影片里,本 金斯利饰演的漫画经典反派人物“满大人”,穿着打扮却像极了奥萨马 本 拉登,此外,电视直播的处刑、中东的取景、美国士兵、人体炸弹,这些都很令人熟悉,只不过都发生在漫威虚构的世界里。
《钢铁侠3》的故事发生在《复仇者联盟》里的纽约大战之后,电影开始时,史塔克的画外音说道:“我们创造了自己的恶魔。”之后,便是一连串特效和几张新面孔,包括瑞贝卡 霍尔饰演的基因学家玛雅 汉森,和盖 皮尔斯饰演的阿德里奇 基里安--一个领导神秘组织的富人。
影片里的爆炸场面不少,喧闹,却不及皮尔斯、本 金斯利这两位演员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后者,奉献了如今在小罗伯特 唐尼身上已经看不到的精湛演技。《钢铁侠》将小罗伯特 唐尼变成了超级巨星,但这个角色却渐渐吞噬了他。他不再--也可能是没人让他再钻研充满挑战和艰辛的真正表演了。
导演布莱克曾凭借《轰天炮》、《终极尖兵》等一系列混合暴力与搞笑、嘲讽的动作片打响了编剧名声。他此前执导的唯一一部电影,是2005年的《小贼、美女与妙探》,由刚戒了毒的小罗伯特 唐尼主演。在《钢铁侠 3》里出演史塔克保镖的乔恩?费儒,是前两部《钢铁侠》电影的导演,因为其他项目临时交出了第三部的导筒。
鉴于像《钢铁侠 3》这样有强大商业诉求的大片,很难辨别布莱克究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什么特点。他的个人痕迹主要还体现在影片里的一些插科打诨,也许还有那个热闹的复古片尾。
我不禁想到近日史蒂文 索德伯格在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发表的“最后的演讲”(他已宣布正式息影),讲述了他眼中电影产业可悲的现状。索德伯格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一直在独立小片和像《十一罗汉》这样的商业大片之间摇摆,他也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钢铁侠 3》。
他想知道为什么一家电影公司愿意花那么多钱来制作这样一部系列电影:“这个星球上有谁不知道《钢铁侠 3》会在周五上映吗?”他还质疑为什么电影公司如此依赖大片。在索德伯格看来,电影公司高层对于将中小规模电影挤出主流电影市场负有一定责任,但“观众去电影院的目的”自“9 11”事件以来也发生了变化。索德伯格认为,美国依旧处在某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恢复,因此观众更渴望看到那些逃避主义的娱乐作品。”电影公司从很早起就开始制作逃避主义的娱乐大片,其中不乏佳作。但对像索德伯格这样对现状警惕且沮丧的导演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大电影公司将过多的资源投入生产娱乐大片,并把它们作为支撑产业度过萧条时期的顶梁柱。
这样的结果导致电影人拍摄中等规模的影片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大公司不愿为这类影片投钱。相对娱乐大片的受众,这类影片的观众重思想、轻动作,重叙事、轻场面。近十年里,好莱坞依旧有优秀的商业大片,其中就包括《黑暗骑士》系列、《哈利 波特》系列中的几部。两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将“9 11”和现实世界中的某些议题植入了幻想领域。
与此相反,《钢铁侠 3》引用“9 11”,却逃避它的实质,用眨眼和微笑来对待它。它不是第一部这么干的电影,但鉴于它的大规模上映距离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如此之近,使它成为近日最能反映好莱坞大片与现实世界多么脱节的力证。
并不是说《钢铁侠 3》这样的大片不能触及敏感议题,而是说,如果它们要对得起观众的时间和金钱、对得起那些帮助美国观众度过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的优秀大片传统,它至少应该直面话题,而非逃避。
钢铁侠3影评第3篇(全文1904字)
就在我看《钢铁侠3》前,一位公关人员恳求我们这些几百位提前观影的记者、影评人,千万不要向别人透露关于该片的任何重要情节。影片结束,我走向出口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依旧在耳边回想。我心想,我能泄露什么情节,以至于破坏观众的观影乐趣啊?说到底,原创性并不是《钢铁侠 3》这类电影的卖点。除了增加了3D效果,且装备、配件、反派人物以及被炸飞的东西略有不同之外,这部续集与前两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托尼 史塔克,也就是钢铁侠,也就是小罗伯特 唐尼,再一次披上他的超级英雄外衣,与小辣椒(由格温妮丝 帕特洛饰演)调情。一些东西被炸飞了,然后更多的东西被炸飞,这就是现在档期内上映大片的特点:混乱滋生,然后被一帮家伙清理干净。
钢铁侠 3》与同类型影片唯一显著的不同在于,它的上映时间就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发生的几周后。这是一个不幸的巧合,本不值得被提及,但《钢铁侠 3》作为一个鲜明的例证,反映了如今娱乐大片是如何彻底消费“9 11”及其余波的。
《钢铁侠 3》的主创--包括导演肖恩 布莱克和同他一起写剧本的德鲁 皮尔斯--肯定预料不到,自己精心创造的娱乐作品会“巧遇”波士顿爆炸袭击。然而,电影里的爆炸,连同它的情节元素,比如恐怖分子的人体炸弹、本国的恐怖主义、美国士兵、临时的爆炸设备,很难不让人与马拉松爆炸产生联想。当洛杉矶的地标性建筑在银幕上被炸飞时,我所能想到的只是,它看上去居然那么干净,既没有鲜血,也没有残肢断臂。
当然,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些,尤其是影院里的孩子。《钢铁侠 3》本就是一部逃避现实的娱乐作品,但布莱克导演和他的同事们,希望利用“9 11”事件所引发的强烈反应制造噱头,同时,又避免触及复杂的议题,尤其是那些可能会让观众不感兴趣的政治争论。结果就是,“9 11”,连同阿富汗、伊拉克、恐怖主义、反恐战争等元素,都成为一部电影工具箱里的一个设备--虽依附政治,却很空洞。
钢铁侠 3》把这个设备利用到了极致。影片里,本 金斯利饰演的漫画经典反派人物“满大人”,穿着打扮却像极了奥萨马 本 拉登,此外,电视直播的处刑、中东的取景、美国士兵、人体炸弹,这些都很令人熟悉,只不过都发生在漫威虚构的世界里。
《钢铁侠3》的故事发生在《复仇者联盟》里的纽约大战之后,电影开始时,史塔克的画外音说道:“我们创造了自己的恶魔。”之后,便是一连串特效和几张新面孔,包括瑞贝卡 霍尔饰演的基因学家玛雅 汉森,和盖 皮尔斯饰演的阿德里奇 基里安--一个领导神秘组织的富人。
影片里的爆炸场面不少,喧闹,却不及皮尔斯、本 金斯利这两位演员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后者,奉献了如今在小罗伯特 唐尼身上已经看不到的精湛演技。《钢铁侠》将小罗伯特 唐尼变成了超级巨星,但这个角色却渐渐吞噬了他。他不再--也可能是没人让他再钻研充满挑战和艰辛的真正表演了。
导演布莱克曾凭借《轰天炮》、《终极尖兵》等一系列混合暴力与搞笑、嘲讽的动作片打响了编剧名声。他此前执导的唯一一部电影,是2005年的《小贼、美女与妙探》,由刚戒了毒的小罗伯特 唐尼主演。在《钢铁侠 3》里出演史塔克保镖的乔恩?费儒,是前两部《钢铁侠》电影的导演,因为其他项目临时交出了第三部的导筒。
鉴于像《钢铁侠 3》这样有强大商业诉求的大片,很难辨别布莱克究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什么特点。他的个人痕迹主要还体现在影片里的一些插科打诨,也许还有那个热闹的复古片尾。
我不禁想到近日史蒂文 索德伯格在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发表的“最后的演讲”(他已宣布正式息影),讲述了他眼中电影产业可悲的现状。索德伯格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一直在独立小片和像《十一罗汉》这样的商业大片之间摇摆,他也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钢铁侠 3》。
他想知道为什么一家电影公司愿意花那么多钱来制作这样一部系列电影:“这个星球上有谁不知道《钢铁侠 3》会在周五上映吗?”他还质疑为什么电影公司如此依赖大片。在索德伯格看来,电影公司高层对于将中小规模电影挤出主流电影市场负有一定责任,但“观众去电影院的目的”自“9 11”事件以来也发生了变化。索德伯格认为,美国依旧处在某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恢复,因此观众更渴望看到那些逃避主义的娱乐作品。”
电影公司从很早起就开始制作逃避主义的娱乐大片,其中不乏佳作。但对像索德伯格这样对现状警惕且沮丧的导演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大电影公司将过多的资源投入生产娱乐大片,并把它们作为支撑产业度过萧条时期的顶梁柱。
这样的结果导致电影人拍摄中等规模的影片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大公司不愿为这类影片投钱。相对娱乐大片的受众,这类影片的观众重思想、轻动作,重叙事、轻场面。近十年里,好莱坞依旧有优秀的商业大片,其中就包括《黑暗骑士》系列、《哈利 波特》系列中的几部。两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将“9 11”和现实世界中的某些议题植入了幻想领域。
与此相反,《钢铁侠 3》引用“9 11”,却逃避它的实质,用眨眼和微笑来对待它。它不是第一部这么干的电影,但鉴于它的大规模上映距离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如此之近,使它成为近日最能反映好莱坞大片与现实世界多么脱节的力证。
并不是说《钢铁侠 3》这样的大片不能触及敏感议题,而是说,如果它们要对得起观众的时间和金钱、对得起那些帮助美国观众度过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的优秀大片传统,它至少应该直面话题,而非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