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6篇)

时间:2023-08-11 03:29:05关键词: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第1篇(全文2321字)

1 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哲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科学。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并建立全员参与的一种管理方法,其是为了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利益为目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最先提出时,其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其是将各部门研制、维持和提高质量的各项活动整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作为基础,其作为一种管理途径,以让顾客满意及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目的。

通俗一点来讲,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组织全体员工及有关部门参与,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生产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满意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其不仅与各工序具有直接的关系,还与各个部门的人员息息相关,所以要想确保质量,则需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实现。

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2.1 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在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效的确保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对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给予充分的重视。

通过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可以确保产品质量,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能够及时确保进行供货,提供周到的服务,以便于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2.2 全过程控制。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市场调查、开发设计、生产、采购、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及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2.3 全员性。在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单位内的全体人员都在参加进来,而且还要对产品质量担负起重要的责任。

2.4 把用户需要放在第一位。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树立全面为用户服务及对用户负责的思想,这不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还是其根本性原则,特别是在生产现场,需要严把质量关,避免将不合格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3 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全面质量管理作为控制产品质量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涉及庞大数量的套件,而且还要经过上百道工序,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所以说产品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又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其在对产品质量进行提高和改进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吸收各种科技成果,将其在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对产品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同时还要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动态的质量信息,合理对生产系统进行调,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全面质量管理还要求与产品质量水平相适应的技术基础工作。它包括标准、计量、检验、设计图纸、工艺规范的正确、先进,包括与产品水平相协调的设备管理、生产环境、工程能力等。现代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最后,全面质量管理最讲实事求是。它要求所有的数据、图表、曲线真实可靠,反映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反馈工序过程的真实状态。

4 以人为本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4.1 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与质量方针。在企业内部形成“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氛围,使质量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有效引导、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质量行为,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促使产品生产工程中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有效地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赢得顾客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企业要把顾客至上作为一种经营理念,作为企业的责任融入企业的质量方针中。

4.2 有效的质量激励措施和贯穿始终的质量教育培训。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从根源处控制质量。培训是提高质量管理最为有效可靠的方法,通过各种培训能使员工的工作能力迅速提高,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工作效率及质量管理的效果都会有所提高。激励措施是提高质量管理成效的关键,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有效的质量激励措施,充分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

5 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5.1 认真贯彻落实 IS09000 系列标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需要以质量为中心,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体系,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 ISO9000 系列标准,使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保障。在管理活动中通过对诸多结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 IS09000 系列标准,使其在企业生产作业中能够有充分的依据,并以 ISO9000 系列标准作为目标标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损失。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管理好企业并确保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则需要实施 IS09000 标准及认证,对企业质量体系进行规范,为企业质量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5.2 建立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的全部观念意识和管理运作方式的表现。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员工的。素质培养,并把这项工作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上,树立质量企业生命的观念。企业需要建立符合实际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质量观念。

5.3 开展形式多样的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民主管理工作中来。由于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可以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技术质量和管理方面的有用人才,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利用先进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问题,以便于更好的推动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更重视对顾客质量要求的识别,强调真正的经济效益,确保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对人、机器和信息的协调活动进行指导,以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成果作为出发点,全面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解决,确保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当前我国企业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其生存和发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质量管理论文(6篇)

质量管理论文第2篇(全文2432字)

引言:

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推动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体系的建立,强化管理创新意识,在观念、制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与创新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当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行了三十余年,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此条件下,我国电力企业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也与以往的经济模式不同,电力企业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新的风险,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迎接挑战。根据调查,在我国,广义的技术进程在经济增长里占全部贡献的40%,技术创新就站到全部贡献的30%而管理创新站到了近70%左右。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电力企业管理的意义,电力企业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企业内部的改革。而且电力企业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同时电力企业在也要选择合适电力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电力企业质量管理与创新发展应坚持的理念

2.1以人为本的理念

电力企业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及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同时电力企业在创新和改革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民主精神,改革的措施要体现民主精神,要始终坚持群群众路线,要与员工积极交流,虚心听取广大员工的建议,聚集广大员工的智慧,从而使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2.2坚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要做好电力企业管理与创新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相结合。电力企业管理的理念及管理方法必须要可行、合理、科学,并且要与企业为文化核心价值观相符合。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要注重建设企业文化,要积极探索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连接点,同时也要找到管理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同之处,加快发展企业文化发展的步伐,不断为电力企业管理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2.3坚持与市场接轨

坚持与市场接轨是做好电力企业管理与创新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电力企业未来在制定改革计划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电力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具体需求,解放思想,要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大科技投入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要建设健康的企业的形象,用优质的服务来进一步开拓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依托现有资源,逐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强化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由传统的管理形态转而进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新阶段。但从实际情况而言,电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在统计技术方面,需要落实以下统计方法:第一,基于对质量功能以及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实现对顾客用电需求的科学转换,以低价、优质的电能产品更好地服务顾客,并形成规范的服务体制;第二,狠抓落实统计过程的控制与诊断工作,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并且为产品的可靠性提供安全保障,从本质上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第三,应用维修性对故障的排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不断地提高故障抢修能力,使得电能产品能更加有效的、稳定的投入运行之中,减低因故障造成的电网和客户损失;第四,加强与国际对标的标准数量和比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步入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之中。

四、市场是电力企业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现实背景下,市场无疑是电力企业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在笔者看来,电力企业需要树立三个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落实好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依托市场更好地发展。

4.1电力企业需要树立的三个观念

首先,电力企业需要树立“质量是管理的生命力”观念。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狠抓落实质量管理是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生命线;其次,树立“顾客是上帝”的观念。市场的竞争就是顾客的满意度,获得了更多顾客的满意就获得了更好的社会认同度。再次,树立“全员竞争效益”观念。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即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求,更是强化质量管理的必然举措。强化企业质量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建立,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

4.2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企经济效益的增长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所以,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更好地获取经济效益,就需要有效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获取经济效益;第二,正确处理“质量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改革创新是电力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但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现实所需。所以,改革创新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节。改革是动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托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强化。总之,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强化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电力企业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依托各方工作的狠抓落实,切实这么四点:一是转变质量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二是以人为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三是依托现有资源,逐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四是客户满意度是电力企业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推动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创新。

4.3创新电力经营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在创新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市场营销模式,要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在管理中的成本和投入。从整体出发,建立一套全面地、完善的管理保证体系,并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减少企业不必要的开支和费用。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要充分挖掘员工的优秀才能,发挥人才优势,使人才管理成为企业的管理特色。企业只有将人才管理作为管理基础,才能有效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开展全体员工都参与的成本管理,使员工树立增产节约意识,增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市场的潜力,从而促进电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结束语:

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电力企业在质量管理上为了更好地发展,改革变得非常的重要。因此电力企业不仅要加强企业管理,而且要注重电力企业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电力企业管理新方法,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提升核心竞争力,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质量管理的创新,其突破口在于转变质量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使我国电力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质量管理论文第3篇(全文2488字)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药物配制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完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流程,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总结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经验,对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证药物配制质量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加强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减少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结果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流程更加完善,药物配置人员的责任心以及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遏制。结论加强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配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质量管理;用药安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指在符合国际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经过职业药师审核的处方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药剂师或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静脉药物配置的机构[1]。PIVAS将静脉药物配置工作从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中分离出来,使护理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并且使之前开放式、半开放式的静脉配药方式过渡到了在全封闭式、万级洁净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药物配制的方式。这种药物配制方式既可以减少配置过程中的药物污染,同时还可以减少化疗药物对医护人员的损害,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设置PIVAS来专门进行静脉药物的配置[2]。但是要想绝对保证患者的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医院还需要对PIVAS药物配置质量进行严格管理控制。本研究通过对本院PIVAS药物配制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对药物配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看法,现报道如下:

1人员组成

要想保证PIVAS药物配制的安全性,必须要保证工作团队成员的专业性。本院PIVAS工作团队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药剂师与护理人员组成,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的制定以及药品配置、质量监督、发放等工作均由团队内部成员完成。如此不但可以保证药物配制过程的专业性,同时还可以减轻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使临床护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面。

2质量管理

2.1加强环境质量管理

药物配制过程中环境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药物配制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对PIVAS的环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药物配制过程中应严格区分控制区、缓冲区与洁净区,并严格按照环境消毒、清洁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为了确保环境质量,应定期更换清洗过滤网,每月进行空气质量培养并送检。

2.2加强人员质量管理

虽说PIVAS工作团队均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药剂师与护理人员组成,但是人员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为了保证药物配制质量,必须要对人员的选拔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团队候选人在上岗之前,会对这些候选人进行严格系统的培训,包括工作制度、流程、各项操作要求等。培训过后会对这些人员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评比,择优上岗。而团队内部工作人员也会定期进行如职业道德、工作规范、新的工作要求等相关培训,使团队工作人员对待药物配制工作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责任心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2.3加强物品质量管理

本科选拔相应的人员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对药品、器械、耗材等的有效期以及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防对患者使用质量不合格的药品、耗材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3工作流程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PIVAS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工作流程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保证静脉药物的配置质量。在对工作流程的管理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严格把关:

3.1与提交医嘱的科室进行沟通,保证医嘱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医嘱的合理性,审方要认真负责,发现可疑或不合理医嘱时,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确定无误后出库打印标签,临床药师会定期提取临床科医嘱记录,并对其药物配伍的合理性、用法用量、使用途径等进行专业分析,同时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临床科室医嘱中存在的问题,双方通过沟通达成一致,从而保证药物配制工作安全有序进行[3]。

3.2严格审核医嘱,防止差错事件的发生

PIVAS虽然是药物配制部门,但是对于临床科室的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4]。当PIVAS工作人员接收医嘱并准备进行药物配置之前,一定要对医嘱进行严格审核,包括科室、患者姓名、医嘱内容等,以防止因医嘱错误、患者姓名错误而出现用错药的情况。

3.3调剂核对配制实行责任制,谁经手谁负责

在药剂调制完成后,将药剂按照病区、批次进行严格分类,同时排药、核对人员均签字,从而责任到人,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

3.4严格输液调配流程,保证成品及时准确发放

护士在操作台上配制药品前要仔细核对,切勿盲目、机械性地加药,发现有疑问或不合理医嘱,及时与药师联系,确认无误后方可加入。输液成品送出仓外有药师再次核对,电脑扫描后放入相应科室的送药框中。所有经手人员进行签字后将输液成品送至各临床科室并由收货人签收登记。

4质量改进

以上只是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药物配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控制成品药物质量的几点做法,在日常药物调配工作中还会随时发现问题,对于那些新出现的问题,只有在科室内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不断地改进,才能不断提高PIVAS的药物配制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5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医院在相关软硬件的配置上也增加了更大的投入,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的设置正是医院完善工作流程、提高患者就医安全性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理念的重要体现[5,6]。PIVAS使得以前由护理人员按照医嘱在开放、半开放的环境下进行静脉药物配制的工作方式变成了由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药剂师在全封闭式、万倍洁净的工作环境下进行药物配制,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不仅使护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也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与专业性,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从而减少了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使得医患关系得到缓和[7,8]。自设置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以来,本院的静脉用药差错事件未再发生,由此可见,在医院内部设置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赵小玉,刘桂秀。静脉药物配制环节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6,31(08):74-75.

[2]任莉。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人员配制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07):10-11.

[3]聂亚敏,高群英,钟明艳。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制新生儿静脉营养液流程探讨[J].今日药学,2015,25(12):860-862.

[4]邱焕玲,李国红,刘爱清,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3):3112-3114.

[5]龚燕波,方崇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品质管理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02):232-237.

[6]杨军军,曹耀萍。风险管理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0):895-897.

[7]陈丽娜,陈丽莉。护士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认知情况调查[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21(12):102-104.

[8]胡其峰。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提升医院合理用药的探索[J].北方药学,2013,12(01):90.

质量管理论文(6篇)

质量管理论文第4篇(全文2544字)

摘要: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点探讨国内供应商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质量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更大压力和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强大已经不能再以其自身的优秀来衡量。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过多年的转制和改革的过程中,供应商的管理已犹如水桶效应,构成了企业供应链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甚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本文将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点探讨国内供应商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战略合作互利双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快速增加,使得企业必须面对一个无法预测且瞬息万变的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从毛坯生产、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具有企业自己承担的组织机构,已经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供应链的管理视同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着力培养和开发供应商。一种由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的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双方彼此结成利益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共同强大。

1.2稳定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及通过对供应商的技术沟通和协作,才能使其供货质量满足要求并保持长期稳定。实施供应商管理,不仅是提高产品整体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更能够促进供应商整体技术和质量保证能力的提高。尤其在新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选择技术实力雄厚的供应商介入,共同研究设计所采用的新材料,新产品,并共同参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控制,那么还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产品,大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3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大多企业采购完全依据产品订单进行,因此生产进度主要根据交货期采用倒推式排产法确定,严重压缩了采购周期,给及时准确地保证供应增加了难度。如果在日常工作中能与主要供应商及时沟通信息,能够实现信息对称,那么供应商就能够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紧急程度,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缩短响应时间,为企业缓解供应紧张局势,为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供应商选择

在供应商管理的的诸多环节中,供应商选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粗放型的供应商管理大多有三条原则:一看供应商能不能生产企业需要的产品;二看供应商是否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是比较产品价格。而且一般来讲,价格更多的会成为是否能成为合格供方的决定性因素。鉴于在供应商选择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和弊端,供应商的选择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a.具备国家法律规及行业要求的相应资质、信誉高、资金实力雄厚;b.具有持续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及履约能力;c.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可靠,能够满足顾客要求;d.产品性价比合理;e.能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按照以上原则初步选择供应商后,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交货期、过程保证手段等甚至包括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进行调查,就其是否可能成为公司的供应商做出基本评价。

3、进货产品的质量控制

对供方产品实施进货检验共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产品在供应商生产现场进行检验。主要是对制造过程的人员、装备、材料、工艺方法,现场环境以及检验手段等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供应商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加以控制。此种方式的检验主要适合于下列情况:a.因影响产品质量的特性不能进行分解检查的;b.进货检验不具备检验手段的;c.对最终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产品;d.唯一供方且保证手段不强的;第二种方式是在供方提供的产品进入公司后,对产品实施检验。该种方式是进货检验的最常用也最普遍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检验方式,都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供应商的保证能力而定,既要考虑检验的便捷性又要考虑检验的经济性,更要考虑对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4、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的供方,只能说明供应商有能力制造出满足要求的产品,但是,质量控制过程是波动的,一旦质量保证能力下降,就应当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调整。对合格供应商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编制采购规范。编制采购规范,对产品的质量特性及影响质量的关键过程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包括进货检验、生产过程的控制、检验装置的配置,不合格的控制,文件与记录的管理,样品的试制以及外包管理等。将产品的技术要求与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通用要求,以便指导供应商更有效地理解组织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4.2重要供应商管理。针对供应商数量较多的情况,应针对供应商的类别不同实施分级管理,以抓住主要供应商,提高管理效率。不论供应商能力的大小,不管采购产品的重要与否都采用同一模式的管理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既浪费了管理成本又不能发挥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有可能出现“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结果。通常的做法是按照采购产品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采购柔性满足生产需求来说至关重要。

4.3供应商业绩评价。为对关键供应商进行及时准确绩效评价并提升重要供应商的管理水平,以形成企业的战略供应商,企业应对关键重要产品的供应商实施年度绩效考核。企业每年组织对供方进行业绩评价。评价内容至少包括:年度供货的合格率=检验合格批数/进货总批数;交货准时率=准时交货批数/交货总批数;售后服务质量,供货的价格等情况。最终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继续采购或保持合格供方资格。

5、供应商的激励与考核

对供应商的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对供应商的激励与考核是非常重要的。

5.1激励上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

5.1.1优先付款权。每月付款时,A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50%,B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30%,C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20%。A级供应商每两个月有一次绝对优先付款权;B级供应商每三个月有一次绝对优先付款权;C级供应商不享受绝对优先付款权。

5.1.2采购份额优先权。各级供应商具有同等的竞标机会,但在同质同价的情况下,A、B、C各级供应商具有依次的优先中标权。

5.1.3技术支持。公司对A级供应商实施技术扶持,协助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培训。从中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5.1.4优秀供应商评选。每年组织一次优秀供应商评选活动,从A级供应商中选出数家供应商,作为本年度优秀供应商,享有本年度独家供应权。每年召开一次供方经贸洽谈会,对优秀供应商给予表彰,颁发证书,签订本年度独家供应协议。

5.2对合格供应商的合作业绩实行考核机制。

5.2.1年内在质量、价格和交货期方面出现三次违约行为,取消一切优惠政策和待遇,降低合格等级。

5.2.2当年度评审时被评定为不合格供应商以及连续三批交付均不合格,且供应商不采取纠正措施时应取消供货资格。

作者:戈文君 单位: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物资部

质量管理论文第5篇(全文2578字)

摘要:随着财产保险行业规模的扩大,加强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也是重中之重,促进财产保险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保险业务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财产保险的经营活动中,例如理赔业务、防灾业务、承保业务等各项环节中的管理。本文就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展开探讨,首先阐述了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

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加强业务质量管理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财产保险业务主要包括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财产损失保险等以利用和财产的各种保险,一般为财产损失保险。因此财产保险公司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具有偿付能力,为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企业发展的稳定性,需要对业务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充分发挥保险职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经济效益提高。

一、财产保险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产保险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承保类业务,第二类是理赔类业务。承保类业务的主要流程为核保、承保决策、保险单证、复核签章及收取保费等方面。而理赔类业务的主要流程为报案、查勘定损、签收审核及索赔单证、理算复核、审批和赔付等方面。而财产保险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承保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保险单证管理问题。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单证是一种有效的凭证。财产保险中的相关部门对于有价凭证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办事处还存在自己印制保险单证的现象,对保险单证的领取及返回单证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于作废的保险单证缺乏完善的处理。其次,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单证作为有效凭证,可以根据保险单号对保险业务进行查询,从而找到保险公司的承保科室。但在保险单证的管理中,保险单证的单号并不统一,对于当地承保和异地出险的货运险项目,被保险人难以根据保险单号找到相关承保科室,延迟了保险人的提货时间,给保险工作带来不便,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1.2保险费率不合理。承保类业务中保险费率的收取是按照大数法则的原理,依据市场保险风险概率进行科学的计算而选定。随着财产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财产保险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为了争取业务,采取降低保险费用的方法,严重损害了其他同行业公司的经济效益,给企业自身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财产保险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

1.3保险标的不明确。保险标的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所有标的没有分项、保险标的概念模糊、保险财产的地质不明确。保险标的不明确在保险理算中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将所有标的没有分项书写,不利于核算某一项标的的保额和市值,不利于判断保险是否足额,与被保险人之间容易产生分歧和争议,增加了保险理算的时间。

2.理赔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理赔机构的机制存在弊端。理赔机构中部分工作人员和检验人员身兼多职,对财产保险中的管理,理赔及展业多种职业负责,不利于理赔业务的专项研究,理赔业务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时间,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开展理赔业务。部分保险公司的检验部门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力,难以支付理赔费用,对于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的申请上缺乏自主权和有效性。

2.2重复保险。理赔业务的开展,需要检验部门对于被保险人的各项投保情况进行了解,并按照相关顺序对限额责任负责,通过比例分摊赔偿的方式赔付,防止赔款的多付。但在投保过程中,投保人与数个保险人订立了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责任,同一保险期限的保险合同。例如,某化工厂发生火灾,经检验和理算等多方调查发现,被保险人在人保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均投保,属于重复保险,因此双方按照保额的比例进行分摊赔偿,减少赔款。

2.3骗赔,骗保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财产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人们的保险意识也随之提高。部分人钻保险法律法规的漏洞,想凭借保险业务进行索赔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冒名顶替或在事故发生后进行投保的方式进行骗赔,骗保,给财产保险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有效措施

1.树立以财产保险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保险业务质量管理。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初具规模,保险业务的质量管理是公司发展中重要的问题。提高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质量管理首先需要让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不同环节进行协调,各个部门与环节之间进行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在业务质量管理中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和管理措施,通过体制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参考依据,提高业务服务质量,改善传统业务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综合提高保险业务质量管理。

2.建立健全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制度,使财产保险业务中展业、防灾、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条款费率和保险费率,对险种的开发、签发单证、保管、流转、评估风险、建立放在档案、查勘理赔业务,定损及审批等各项流程实现规范化,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制度,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理念,对于经营效益好,业务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并将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制度深入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在每一个管理环节中抓质量,出效益。

3.对现有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现有的考核制度采用平行并列指标,导致保险业务人员极力争取保单,完成保费的收入指标,追求保险费用获得的提成,忽视业务质量管理,财产保险公司中虚假现象时有发生。对现有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是将平行并列指标改为梯级排列指标的考核方法,建立第一梯级指标,第二梯级指标和第三梯级指标。其中第一梯级指标指的是利润指标,而第二项梯级指标指的是保险费收入,赔付率及营业费用指标,第三项梯级指标是将赔付率与保险费收入按照险种进行分解,实行单险种的考核制度,对于业务员的考核实行双向考核制度,在对业务员保险费收入的指标基础上考核业务员的保险费收入和赔付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实现财产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财产保险业务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质量管理制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公司的规模效益,使公司内各个部门与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处理,相互促进,相互配合。除此之外,还要对现有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根据梯级排列指标对财产保险公司按照相关级别进行考核,对于业务员实行双向考核,综合提高财产公司的保险业务质量,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文春。浅谈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151-152.

[2]赵桂芹,高奉玉,胡皓南。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杜邦分析方法[J].上海金融,2013,09:33-38+116.

[3]赵明浩。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财产保险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质量效益发展的途径选择[J].中国金融,2010,05:50-51.

[4]周延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财产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J].保险研究,2010,04:3-9.

[5]李春梅。浅析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J].中国外资,2011,17:103.

[6]曾内耀。浅谈财产保险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几个关键过程的控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30-32.

质量管理论文(6篇)

质量管理论文第6篇(全文2825字)

一、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1.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修养,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继续,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实现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主要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数量规模方面与质量效益方面和理论教学相协调。

2.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大众化阶段”,而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统一的重要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和谐,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的高等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针对实践教学的个体管理来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有机结合;②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管理来说,很多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经验时期,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运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变数较大。③针对实践教学的本质来说,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数量增长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近年各大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但是在全新的教学趋势下,实践教学怎样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改革内容和目标,怎样科学展开教学工作等都是实践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的和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

2.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革新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且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很多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模式,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高等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较差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一直较差。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同一标准,虽然这样易于操作,但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更是难以监控质量管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管理队伍,并长期承担着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但是这支重要的队伍目前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业务培训,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待遇不公、不受重视的现象,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5.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多开展教学管理的探索、研究、实践,并不断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更新。由于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仍然按部就班,而在教学管理的申报课题和研究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所以实践教学的专项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高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1.人才设计模式

(1)人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创新和继承相统一,处理好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关系。只有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正确把握。②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是服务地方经济,伴随着地方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主导技术群和岗位群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坚持共性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培养。③要素和系统相统一,处理好部分性和整体性的关系。要设计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着眼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要素。

(2)人才设计的思路。①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实行量体裁衣,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在实际中做好可行性的设计,因此要把高校人才设计的模式转变为具体的质量指标,并把质量指标落实到教学管理中。②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对高校人才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设计,人才设计过程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指在校期间对学生培养的质量管理,其中包括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人才培养阶段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人才培养:①对学生、教师、教学设施的质量管理、质量评价和改进进行重视,其中教学设施要涵盖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硬件等。②重视生源进口、教师进口、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的关卡以及学生的升级留级。生源进口方面,即使高校生源紧张,也不能招入素质极差的学生,否则在损害学校声誉的同时还会增加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加大学校的财务压力;教师进口方面,不仅要对新任教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还要对新开课的老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方面,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特色学科和专业的教材进口严格把关;学生的升级留级方面,绝对不能放任不合格的学生正常毕业,在考核学生时可以以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检查标准。③建立测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套量化指标的建立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工程,是保障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科学的必要要求,而能力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能力素质是指学生必须具备能适应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创新能力、学习拓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

3.人才使用模式

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是人才使用。人才使用是指对毕业生的使用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中进行再设计的过程。目前,人才使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人才使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把不定期走访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毕业生的分配进行统计,以测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计与目标设计是否吻合。

②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以检验学校所教知识与培养的能力是否和工作与社会竞争的要求相适应。

③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毕业生的业务能力、道德素质、工作业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