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10篇)

时间:2023-08-05 14:29:03关键词:毕业,论文答辩,陈述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1篇(全文213字)

毕业论文题目: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英语词汇教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将该理论运用在具体教学中为英语教学引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角。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的贸易业务与国际有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联系。为了使国内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能了解更多、更准确的国际经济与市场动态, 从而在国际交易中能应付自如, 外贸英语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翻译界专业人士和外贸业务人员的关注,其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

展开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10篇)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2篇(全文404字)

简述毕业答辩陈述词模板

一般约 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注意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3篇(全文674字)

谎言,通常是很不好的,扯谎,更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为了自己的虚荣心,编出很多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想得到某种东西,通过谎言去获取;在做了错事之后,用谎言来掩饰。这些,自己最终都会付出代价,自食其果。

以前,很讨厌撒谎,但后来发现,完全不说谎,很难做到。

其实有一种谎言是善意的,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

在善意的谎言里,有着鼓励。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例子:明明是方方面面做得不好的学生,爸爸妈妈却好像视而不见,总是认为他在某些方面很优秀,鼓励他不断进步,结果甚至超过了以前比自己成绩好很多的学霸。善意的谎言,激励孩子超越自己,改变了他们的未来。在老师的“预言”下,原本懒惰的学生们变得刻苦勤奋,懂事好学,后来成为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优秀的人才。多年以后,孩子们将把这份谎言礼物铭记于心。

在善意的谎言里,有着安慰。医院里身患绝症的病人,在家人的隐瞒下,在医生的安慰下,超过了医生预期的生命,甚至奇迹般的痊愈了!

在善意的谎言里,有着奉献。今天刚看到一则新闻,无锡一退休老人隐姓埋名捐款二十七年。这位叫张纪清的可敬老人,多年来以“炎黄”、“黄炎民”的名义,向养老院、小学、地震灾区累计捐款数万元,前天是因为在邮储银行营业大厅汇出善款后突发脑梗送进医院才被发现。他淡泊名利,不求回报,一直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默默奉献社会,这种谎言是多么崇高啊!

善意的谎言,是我们信念的动力。它让我们心里燃起希望之火,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爱和感动!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最新善意的谎言辩论会反方资料

2.善意的谎言和讲诚信辩论赛反方辩词

3.关于善意的谎言辩论会反方资料

4.善意的谎言辩论会反方辩论词大全

5.关于善意的谎言辩论会反方观点

6.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会总结

7.善意的谎言辩论会事例

8.善意的谎言辩论会正方发言稿

9.善意的谎言辩论会反方的资料

10.诚信与善意的谎言之辩论赛正方观点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4篇(全文993字)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XX大学的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石油销售分公司HSE管理体系优化问题研究》。

首先,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从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提纲罗列,初稿审核到最后的反复修改以及最终定稿,她为我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

其次,我对这次答辩小组的全体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答辩表示关注,在此,我诚心地希望我的老师们能够幸福安康!

选题背景:

首先向老师陈述的是这篇文章的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的石油企业对于开发和应用 HSE 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学者和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然而,总体来看,由于 HSE 管理体系是石油企业生产经营、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成果,石油企业也主要偏重于其开发和应用,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应用和操作层面,对 HSE 管理体系具体应用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工作目前并不充分。同时,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石油企业整体的实施应用等宏观角度分析,具体针对石油企业成品油销售环节的非常少,结合某一案例的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对 HSE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选取中国石油公司销售分公司为具体研究案例,从石油企业业务层面的 HSE 管理体系的应用与执行层面出发,深入探讨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一些改善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优化中石油销售分公司的 HSE 管理体系。

论文框架:

接着向老师简要的介绍一下我的论文,本文主要在总结、梳理 HSE 管理体系发展历程、主要特征、构成要素、基本原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销售分公司为例,结合该企业HSE 管理体系的应用现状,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领导要素、组织要素和操作要素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从管理理念方面、执行力方面、技术手段方面剖析其原因,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和建议。

不足的地方:

由于本人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不足,以及文字表达所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方法上存在偏颇以及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在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以专业的眼光对我的论文进行批判,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为我许多更多的宝贵、具有启发性的建议,让我的论文得到完善与提高。

趁此机会,我衷心的祝福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谢谢两位老师。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10篇)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5篇(全文1445字)

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xxx,来自xxxx,我所研究的方向口语交际教学,论文题目为《xxxx 》。

第一、为什么选这样一个论题来进行研究?

首先,多年的教学让我深深地为我们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到忧虑,许多来自农村的孩子,虽然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们往往更擅长案头作业,而面对需要口头表述的时候,却往往辞不达意,说者惶惶不安,听着不知所云;而相反,一些来自家境良好的城市里的孩子,却常常出言不逊,不懂得与人相处交际的基本常识。以上两种情况,都严重的影响了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为校园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的许多负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必然会延伸到社会、延伸到个体的终身发展。

其次,高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段,学生将由此走入两个入口:高等教育和社会就业,无论是哪个入口,都将不太会再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口语表达训练,特别是升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且,高中生的特殊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特征都处于成型的关键期,适时的引导将极大地有益于个体心理素质良好完善。

再次,新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口语交际教学的美好蓝图也颇令人心神向往,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寥寥的五千来字的篇幅,对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涉及十余次之多,同时对口语教学的理念诠释,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口语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在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具体实施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领域还处于一个冷冷清清的局面。与许多的改革一样,目前依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剥离的。状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无所依从,是这种剥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虽然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但大多数的理论研究仅仅着眼与技术操作层面,只是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没有深层挖掘口语交际教学与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联系,同时,很少有探讨口语交际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成果,许多老师虽然很愿意在此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但终因操作的难度和大环境的约束而望洋兴叹,知难而退。

因而,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研究,为口语交际教学课程的改革的做一次破冰之行。

第二、论文框架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把握的研究定位于整体的规划,我认为口语教学的问题不是在于某一点的查漏补缺,而是整体的空白状况的改观,并且对整体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我在对现实教学状况和现有的教学教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对口语交际教学认识和规划,我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具有依赖于言语教学又独立于语言之外的特点,它是一个基于语言、生理、心理之上的学科,成功的高中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分析高中生的特征、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基础之上,制订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它必须拥有独立的时间表,独立的互动场景和独立的师生互动媒介物,同时,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支撑教学的进行。

在我的研究中,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对完整的一套三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案,从个体生理、心理到社会适应性呈梯度进展,并且每个年级的都有课案举例,以便于操作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提出了几种口语交际教学能力评价的几种方案,在各自得信度和效度上进行论证,以期为成熟的测试方法的出台提供依据性的思想。

第三、 研究的几点说明

在为期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涉猎的领域广泛,并且走访了各个不同层面的高中段学校,在自然的情景之下采集样本,研制和发放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把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

当然,由于水平的欠缺,我的研究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或漏洞,恳切的希望教授、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在此,我要感谢的是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给与我支持的所有的人,特别是我的导师李海林教授,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想我的研究一定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也感谢在座的各位评委,希望得到你们更多的指导。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6篇(全文1586字)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是09级文艺学研究生,我叫,我的论文题目是《新时期乡村影视的文化透视》,本篇论文是在向宝云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答辩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

之所以选择乡村影视作为毕业论文课题方向,是因为新时期是中国乡村影视的蓬勃发展期,特别是XX年《刘老根》的播出,激起了人们对乡村影视剧久违的热情,它那真实、诙谐、贴近生活的主旨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以13.9%的高收视率,创该年度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电视剧的收视率之最。随后一系列的乡村电视剧隆重推出,带动了东北农村电视剧的兴盛。本文的创新之处,利用九十年代乡村影视剧播出情况,对收视率进行了调查,热播中体现了乡村影视剧内在的文化含蕴和审美特征。在热播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陨落和概念化倾向的回潮,不难看出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和对日新月异的农村的漠视。在消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近年来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注重娱乐化的表达,有城市化、边缘化、工业化的倾向。乡村影视剧的审美文化形态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告别了崇高和悲剧,戏谑和恶搞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XX年6月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任务,本人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还有网上各种数据,在向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初稿、反复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年4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5个部分,将近5万字。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范围及思路。

第二部分是对新时期农村影视创作概况的分析,赋予了农村题材影视的定义,同时也指出了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的危机所在,而解决的出路在于思想内容上关注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表现新气象、新面貌、新作为。

第三部分是对新时期乡村电影流变的分析。纵观新时期以来20多年的乡村电影,就其自身创作和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来看,是经历了一个始则兴盛、其间沉寂、而后又声音渐起的一种状态。

第四部分是对新时期乡村电视剧兴盛的分析。80年代是乡村电视剧的起步阶段,90年代后逐渐兴盛,特别是新世纪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本文统计了90年代后农村电视剧的播出情况,对收视率进行了调查,并对热播现象进行了探究。

第五部分是对新时期乡村影视的文化含蕴和审美特征的分析。新时期乡村影视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唯美化的造型风格和散文式的情节结构,而乡村影视呈现出城市化、娱乐化趋向,这是消费文化对乡村影视的冲击和影响所致。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疏才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地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这部分主要论述……

第二部分是……毕业论文论文答辩陈述词模板毕业论文论文答辩陈述词模板。这部分分析……

第三部分是……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7篇(全文1803字)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我来自外语系xxxx级(2)班,我叫杨函祥,我的论文题目是《李阳疯狂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本篇论文是在凌红波讲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事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

爱好英语的人都知道,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奋斗,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传奇。十多年来,他凭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在全国各地近百所高校进行疯狂讲学,掀起一股股疯狂英语的学习热潮,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激情推向了最高潮。通过自己对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的确发觉有许多有助于英语学习的优点值得借鉴,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实际考察,我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基于这一情况,进行分析,我大胆地推崇李阳疯狂英语的优势,有效地进行中学英语教学辅助,并以此列提纲,进行展开。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 xxx年下旬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最主要是来自于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教材。在凌红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调研,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x年3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结合了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这一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推崇李阳英语,把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和优势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贵州偏远山区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及优势。其中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班灵活,注重课堂互动;

2、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短句到长句,由句子到篇章,朗读速度由慢到快,同时训练方式也叫为独特;

3、各种场合讲话善于借助身体语言,使语言与动作相结合,更形象化;

4、训练句型非正规性(Damn it! Watch your month)、幽默性、中成英表、鼓励性(No pain, no gain)等。而优势则包含六个方面:

1、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

2、大声拼,在拼中学会记忆;

3、大声唱,在唱中找到乐趣;

4、大声说,在说中找到自信;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指注重对学生学习激情的激发,而把学习英语与人生奋斗相联系起来。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英语没有什么了不起!攻克英语,小菜一碟!”“打击我吧!迫害我吧!主我成为真正的人!”等;

6、教材更符合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多取自欧美国家的实际生活的情景,而且口语强调地道,实用(如:Is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吗? Give me a favor!帮我一把吧!)。

第三部分介绍了贵州地区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差的原因。总共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有利于外语教学的社会大环境;

2、教育体制的弊端;

3、现代化教学设备不齐全;

4、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5、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教学传统观念的干扰;

6、地方方言的干扰等。也正是以上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贵州落后山区中学英语教学成效较低。

第四部分,也就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讲了李阳疯狂英语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共八个方面。

1、教师示范作用,课堂推广疯狂口语训练教学。这一小点主要讲了“一口气训练法”(指尽量在一口气内读完尽量多的段落,在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原来需要换三、四口气才能读完的短文,可以一口气读完)和“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

2、组建疯狂英语角或疯狂英语俱乐部,营造语言氛围;

3、中学英语口语结合疯狂英语神奇的句子中心论。即以句子结构为中心,将口语变成说句子(如:What’s your favorite…?)这一句型,后面可以变接(food, pastime, holiday)等,由一个句型演变成十几个甚至上百个句子,也就是所谓的:“以一顶十,以一顶百的核裂变超级句型”;

4、开展多种疯狂式英语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5、帮助学生树立疯狂的情感意识。情感是指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心情、态度等方面;

6、多媒体辅助,输入疯狂信息资料;

7、在疯狂口语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巧妙地借助身体语言;

8、用疯狂英语手势法和五大发音秘诀,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手势法:指用不同的手势扮演不同的发音部位,尽情地跟随手势,张嘴进行模仿、练习,直到真正做到位;五大发音秘诀即为:长元音和双元音饱满、短元音急促有力、干净利落、连音和省略、咬舌音、绕口令训练等,真正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结合实际,说明了推崇李阳疯狂的必要性!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大家。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10篇)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8篇(全文1815字)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我来自外语系xxxx级(2)班,我叫杨函祥,我的论文题目是《李阳疯狂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本篇论文是在凌红波讲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事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

爱好英语的人都知道,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奋斗,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传奇。十多年来,他凭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在全国各地近百所高校进行疯狂讲学,掀起一股股疯狂英语的学习热潮,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激情推向了最高潮。通过自己对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的确发觉有许多有助于英语学习的优点值得借鉴,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实际考察,我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基于这一情况,进行分析,我大胆地推崇李阳疯狂英语的优势,有效地进行中学英语教学辅助,并以此列提纲,进行展开。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 xxx年下旬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最主要是来自于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教材。在凌红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调研,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x年3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约9000字: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结合了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 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这一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推崇李阳英语,把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和优势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贵州偏远山区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及优势。其中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班灵活,注重课堂互动;

2、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短句到长句,由句子到篇章,朗读速度由慢到快,同时训练方式也叫为独特;

3、各种场合讲话善于借助身体语言,使语言与动作相结合,更形象化;

4、训练句型非正规性(Damn it! Watch your month)、幽默性、中成英表、鼓励性(No pain, no gain)等。

而优势则包含六个方面:

1、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

2、大声拼,在拼中学会记忆;

3、大声唱,在唱中找到乐趣;

4、大声说,在说中找到自信;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指注重对学生学习激情的激发,而把学习英语与人生奋斗相联系起来。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英语没有什么了不起!攻克英语,小菜一碟!”“打击我吧!迫害我吧!主我成为真正的人!”等;6、教材更符合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多取自欧美国家的实际生活的情景,而且口语强调地道,实用(如:Is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吗? Give me a favor!帮我一把吧!)。

第三部分介绍了贵州地区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差的原因。总共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缺乏有利于外语教学的社会大环境;2、教育体制的弊端;3、现代化教学设备不齐全;4、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5、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教学传统观念的干扰;6、地方方言的干扰等。也正是以上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贵州落后山区中学英语教学成效较低。

第四部分,也就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讲了李阳疯狂英语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共八个方面。1、教师示范作用,课堂推广疯狂口语训练教学。这一小点主要讲了“一口气训练法”(指尽量在一口气内读完尽量多的段落,在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原来需要换三、四口气才能读完的短文,可以一口气读完)和“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2、组建疯狂英语角或疯狂英语俱乐部,营造语言氛围;3、中学英语口语结合疯狂英语神奇的句子中心论。即以句子结构为中心,将口语变成说句子(如:What’s your favorite…?)这一句型,后面可以变接(food, pastime, holiday)等,由一个句型演变成十几个甚至上百个句子,也就是所谓的:“以一顶十,以一顶百的核裂变超级句型”;4、开展多种疯狂式英语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5、帮助学生树立疯狂的情感意识。情感是指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心情、态度等方面;6、多媒体辅助,输入疯狂信息资料;7、在疯狂口语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巧妙地借助身体语言;8、用疯狂英语手势法和五大发音秘诀,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手势法:指用不同的手势扮演不同的发音部位,尽情地跟随手势,张嘴进行模仿、练习,直到真正做到位;五大发音秘诀即为:长元音和双元音饱满、短元音急促有力、干净利落、连音和省略、咬舌音、绕口令训练等,真正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结合实际,说明了推崇李阳疯狂的必要性!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大家。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9篇(全文4145字)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xx,我的论文题目是《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取向》。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是在杨老师和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此对杨老师和周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现在我就论文选题的原因、研究意义、主要内容、研究背景、方法与结论等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论文选题的原因:

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论题是在两种动力下提出的。一种是理论的思考,另一种是现实的呼吁。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确立科学理性权威的同时,同样需要高扬人文关怀的旗帜,需要人文精神的普照。于是我就想到从价值论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之所以选此课题研究,主要原因如下:

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的“孤离”需要人文关怀。这是我选此论题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传统的制度和体制、社会权威和规范系统、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道德、理想信仰等精神文化价值系统被打破,新的系统尚在建设之中。这必然导致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呈现一种进退失据、以及社会规范的紊乱与异化,乃至“潜规则”的横行无忌与显规则的疲软无力。这种规范的缺失,造成人们内心的危机感,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人们生存的疏离主要表现为四重疏离化状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至人与自我之间,都已经出现了无可置疑的疏离感。

人们四重疏离化的状态急切呼吁人文关怀的普照。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思想,有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内容,有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彻底克服由于理论和现实的因素造成的对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维度的遮蔽现象,为当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向。

现实意义: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在历经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必然会触动人们原有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在这种社会变革面前,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疑虑和困惑,这样的社会更需要真正能够贴近实际生活的人文关怀,而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就能够发挥出其潜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

当今社会,伴随着物欲的急剧膨胀,人们的精神随之日益匮乏;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的真谛却日渐丧失;人们外在的生活日益丰富,而内在的生活却严重的日益虚无。人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空虚、焦虑、冷漠、孤独和无家可依可归的状态中。

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人们内心的躁动、紧张和潜在的风险感、冷漠感,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精神的超越性,那么人失去了其精神的维度,何其为人?尤其是在当下急功近利和物质崇拜风尚的影响下,关照人的精神欲求和价值指向是一项极为迫要的工作。

马克思哲学沉思人类的命运,思考现实的个人的价值,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建立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马克思哲学是“我”一个精神家园的价值支点。

作为千年思想家之首的卡尔·马克思,他担负着人类尤其是无产阶级的苦难,在这一使命下,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心智,激发了苦难人们的斗志,给一个民族一种理念,一种信仰支撑。

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在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张力中始终保持着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注,对人的自由尊严的解蔽,对人的价值、人的精神的追求,在现代性的境遇中,人文关怀问题已经远远超出理论的层面,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思想对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弱势群体和当代人精神困境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包括引论和5章内容:

第1章引论:以当下人们为什么需要人文关怀为发问点,在批判学术界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阐明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诸类问题。

第2章:探究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之源,辨析“人文”、“人文关怀”、“人本主义”等相关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异,厘定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范畴之真义。洞悉人文关怀在不同语境中的真切内涵,凸显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精神旨趣,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是建立在西方人文精神基础之上的,而超越了狭隘的西方视角,从全人类的角度,从事自己的哲学思考。

第3章:这是本文重点篇章。

本章重点阐释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理论底座;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境况,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关照的对象;人文关怀实现的途径:马克思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宗教、政治、哲学等彻底的批判及“异化”理论批判;三大经典社会形态理论与人的自我实现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实现的现实路径;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归宿。

第4章:基于第3章对马克思人文关怀价值内涵的解读,本章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在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张力中始终保持着对人自由尊严的解蔽,对人现实生存的关切,对人的精神,人的价值的理想追求,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永恒旨归。

第5章:阐释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当代意义。通过前4章深入研究挖掘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涵,能够为当代中国人指引道路。

人文关怀在中国转型期的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生活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提升的理论资源,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价值导向和意义支撑。

第6章:结语:强调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取向这一主题内涵,总结论文研究中存在的欠缺。

四、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问题”的探询伊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发表。由于立场、视角、出发点的差异,东西方各有相当一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或者是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尽管论说方式、思维路径、批判理论各异,这些研究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这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科学化的思维方式,既不符合马克思哲学之真义,更不符合马克思的价值旨趣。

(1) 国外研究动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有三次重要的思想转折,并以此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科学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为代表人物。

第二阶段:人学发展的最高层以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表征。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全面拓开以《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为思想泉源。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研究从对人的关怀渐进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革命前景的关注上来,尤其是与发展了的人学理论的自觉结合是一大显征。这一转变不仅是研究视域的横向转换,更颠覆了传统研究方式的困囿,从而在研究方式和研究视域的双重意蕴上跨越至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新视界。

(2) 国内研究动态:

中国哲学界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标志了“人道主义”探索在中国的正式发端。王若水、张奎良、周扬、汝信、朱光潜、曹天予等人,都赞同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

学界对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下面几个维度入手:

第一,把人文关怀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内在的理论维度去显认。俞吾金在《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里明确指认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也由此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从实践观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这一问题的提出始于本世纪初。黄克剑在他的论文《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中明认,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内具丰富意蕴,实践范畴内蕴着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徐长福的《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实践观首先应是一种价值本体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归根到底应该把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和全面发展也即是把实践作为人的价值上的阿基米德点。贺来在《论实践观点的人文精神》一文中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创生性的特点。

以上的研究可以说都是把实践与人的联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别从不同视角揭示了马克思实践观与人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点都触及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内涵。不过,上述的任何一种解读都无法回避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哲学内蕴的人文关怀问题,而这一核心问题正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意蕴的根本所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初,围绕“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这一主题,俞吾金和杨学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杨学功的《也谈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讨论了实践的观点与人文关怀维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人:只有作为结果才能成为前提。

由于实践论的哲学视界的确立,人文关怀的维度在马克思哲学中得到合理而现实的内在肯定性确认。”后来,徐长福、陆剑杰也加入到这场激烈的讨论之中。这场讨论虽然是起源于“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问题,但最后讨论的焦点和落脚点却回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问题上来。这场讨论说明了对于马克思实践的理解,的确是理解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关键。

第三,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等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李万鹏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取向》论述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向度。

第四,对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富。概括言之,人文关怀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哲学讨论的热门话题。尽管人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种种不同理解,然而,人们正在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维度。同时在探讨中也发现一个缺憾,这种探讨还没有拓展深入到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价值内涵的逻辑架构上而仅仅中止于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被遮蔽实践观的辨析。

笔者的思路正是源自于这样的追问:既然“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那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宗旨是什么?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维度的逻辑架构又是什么?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是怎样蕴涵着人文关怀思想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在当下人们的生活境遇中是如何体现的?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焦点是人。这个“人”不是指传统哲学中的“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人”;哲学所关注的方式是对现实的批判,而不是“形而上的沉思”。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是基于“现实的个人”之上的现实关怀和设定“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的终极关怀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解放无产阶级,最终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真正指向。

五、研究方法与结论:

本人怀着对人类深刻的眷注和深深的人文关怀的情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原理为主要理论方法,同时结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和文献学方法等。围绕“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取向”这一主题进行拓展论述。

本文对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研究,尚属初步和探索性的研究,距离付诸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对其他思想家人文关怀观点的分析会着墨较少,从而会影响对比视域下思想特色的突显。笔者以后将着力于马克思哲学人文思想的分析比较,着力探索何以能与现实相契合。今后,本人将继续关注社会转型期人文关怀发展中的问题,为促进我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尽一份力!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第10篇(全文6572字)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非常感谢诸位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的答辩会,特别感谢答辩委员会主席吉林大学的王家福教授,感谢答辩委员会成员老师吉林大学的张广翔教授、东北师大的梁茂信教授、董小川教授、李晔教授,还有我的指导教师于群教授。今天是周日,感谢各位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组织这次答辩,同时也再次感谢在座的同学们,对占用大家宝贵的周末休息时间我感到深深的歉意。

论文综述:

下面我将对我的学位论文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我的论文题目是《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篇论文的写作进行介绍:首先是选题的过程及选题内容的确定;其次是论文的基本构思、框架、主要观点和本选题的意义;再次是论文使用资料方面的情况;最后谈谈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首先,选题的过程及选题内容的确定。从我接触我现在的学位论文选题的相关材料到最终确定选题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划限,我将我的选题过程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我入学之初到6月我完成开题报告。实事求是地说,我的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着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又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我想先谈一点有关我个人的学术背景。我是19考入东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师从于群教授开始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的。而此前的本科阶段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学习的专业一直都是英语语言文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我所从事的工作也一直都是与英语语言的教学有关。现在仍是如此,我是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的一名教师。毋庸讳言,我在历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很粗浅的。仅凭着对史学的浓厚兴趣、考博前在历史系旁听过一、两年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学历,和主要是由于入学考试英语成绩名列前茅就获得入学资格的幸运——我深知这些都远远不能帮助我完成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于是,入学之初,我就向于老师请教,请他给我布置选题,当时,于老师给了我FRUS(《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中1964-1968年中国卷的电子版,并从这卷的347个文件中挑出了20个有关中国“文革”的文件让我重点阅读。同时,于老师也指示我可以从我父母那里了解一些有关“文革”的情况,阅读一些有关“文革”的中文书籍。但,当时做这些工作还只是想就美国对“文革”的认识、分析乃至对华政策写一篇小论文。顺便说一句,在这一阶段(即入学的头两年)我实际上完成了这篇小论文的初稿,但由于那时我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严谨的史学的逻辑思维上来,在写作方法上也全然是个外行,所以这篇初稿一直处于修改状态,当时并未投出发表。事实上,入学的头两年里我曾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有过些考虑,于老师也就我从事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我做过一些设计,这期间于老师曾建议我利用20的《纽约时报》作为第一手资料分析美国的对华认识,崔丕老师曾建议我做美国对古巴的政策(这一选题后来我师姐王伟做了。),于老师还曾建议我做美国对英国的政策(这个选题已经毕业的张颖师妹做了。),这些选题或由于资料或由于我个人兴趣的原因对我而言都无果而终。年春,我在梁茂信老师的大力推荐和支持下申请到去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一个月的独立研究的机会。有了这次宝贵的收集资料的机会,我和于老师商量决定把我一直在做的小论文做大,即把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选题。2019年6月,做开题报告时我把论文的题目定为“美国人的文革观和文革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966-1972)”。当时,开题报告做完,在座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是,美国人的文革观和文革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实际上是两个题目。我觉得老师们说得很在理,但在这两个各有倾向和偏重的选题的取舍上我始终拿不定主意。2019年6月到2019年春是我选题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应该说这一年里我一直在前面提到的两个选题的取舍问题上徘徊,收集、阅读和整理的资料也是两者兼顾。19年初于老师去美国做高访,回来后又帮我带了一批在国内难以查到资料,并最终帮助我做了决定,论文主要做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2019年春到2019年春是我论文选题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严格讲,此时我的选题大方向已经定下了,就是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我尝试把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做一个系统的考察。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按照中国人的算法是从1966到1976,即所说的“十年浩劫”,美国对“文革”十年的中国的研究从涉及的领域上讲,可以说是系统且全面。关于这一点,从美国已经出版的几本有关文献目录中也可窥其一斑。我尝试把从1965年“文革”爆发前,美国人的对中国会出现某种重大的变化的预测到“文革”结束将近30年后,此间近40年的时间里美国人对“文革”时期中国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评说做一梳理乃至分析、评价。最终我发现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至少对我而言不是两、三年的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因为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始终还有每周8到12学时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本身的知识、能力已经有限,时间又比较有限且零散。2019年春季,也就是去年的春季,我攻读博士学位已有五年之久,我曾心急如焚,也曾拼全力争取参加去年的答辩,可终于还是力不从心,论文的初稿仍是一盘散沙。其实,几年来,我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不少的资料,看了不少,也译了不少。可庞杂的资料组成文章似乎彼此间总缺少合理的逻辑。之后,我差不多用了半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重新思索我的论文该怎样写才能叙述清楚、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去年秋、冬的那一学期,我服从单位领导的安排,讲授两门对我来说全新的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备课又一次占去了我大部分的时间,零零散散的时间里我对已经阅读过的论文资料进行了又一次的整理。2019年的下半年至202019年初是我论文写作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里我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对于美国对中国“文革”研究这个选题,我已无法在现阶段做得像最初设想的那么系统、全面,我只能是尽力而为,把能交待的问题尽量按照合理的逻辑交待清楚。在时间划线上也是如此,做不完美国人对“文革”2019年的研究,能做3年的就做3年的。于是,这篇论文产生后的题目最终确定为“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当然,我对题目时间的标注并非随意,通过这一标注我期望反映论文内容的两个方面,一则,是美国对“文革”的头3年的研究,事实上,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1966到1969,历经3年,对这一点我们虽不赞同,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这至少反映了西方学者看待“文革”的一种观点;另外,1966-1969也可视为十年“文革”的第一阶段。二则,通过时间标注我想大体反映的是论文中所论及的主要是1966-1969年间,美国对中国“文革”的早期研究。但在这一点上,我在文中的论述所及并不绝对,因为,有些问题上,比如对“文革”起源的研究上,我也采用了一些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甚至是21世纪以来的有代表性的美国人的研究资料进行评述。以上是我对我的论文的选题写作过程的一个描述,同时也是对我这6年学习生活的一个总结,我想借此向教导过我的老师们有个交待,也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从我的经验教训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借鉴。至此,我想再次感谢我的导师于群教授,在这6年里,于老师对我悉心指导,教我如何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并亲自帮我收集了很多难得的资料,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于老师也付出了相当多的劳动。对于老师所做的这一切,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其次,(接下来我谈谈)论文的基本构思、框架、主要观点和本选题的意义。把“文革”作为一个政治事件,研究美国人是如何研究这一发生在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我遵循每个事件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基本逻辑,根据所收集的材料试图对美国人在“文革”初期,对“文革”起源如何进行研究,对“文革”进程中的主要事件、人物怎样观察、评估,在“文革”尚未结束之时对“文革”的后果、影响做了何种预测乃至所有这些认识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进行叙述和一定的分析。在这一基本构思的指导下,我的论文总共分五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

引言中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美国的中国“文革”研究作了综述性的介绍。通过研究我发现,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是各种复杂观点的综合体,包括美国政府、思想库以及大学里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引言里我还对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作了说明和解释。

第二部分也就是论文的第一章中我对美国如何分析“文革”起源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美国的负责中国事务的官员对“文革”起源的解释主要有三个层面:权力斗争;意识形态清洗;政策之争。美国官员认为,这三个层面交互作用综合了“文革”的三个特征或性质,也成为“文革”之所以爆发的缘起。有关美国学术界的解释,我总结了6种学说,分别是:1、中共内部威胁说;2、中共外部威胁说;3、毛泽东的继承人之争说;4、“王朝末日”说;5、毛泽东的个人因素说;6、社会主义发展之必然说。通过研究我发现,美国学者的这些学说并非孤立地存在,在解释“文革”时,美国学者往往会追溯“文革”前十年的历史,试图找出“文革”爆发的深层原因,而无论哪种解释在强调某一方面的原因的同时,也一般并不否认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中,我对“文革”初期,美国所观察到的有关中国局势发展的主要事件和问题如何进行评估做了论述。这包括美国对红卫兵运动的评析,有关红卫兵运动发生的两种解释是:自上而下的毛泽东发起的群众运动;自下而上自发的群众运动;对“文革”中主要派别的分析,美国官员认为,中共领导人主要分为:“毛派”、“反毛派”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温和派”;对“文革”发展趋势的评估,美国人认为,军队在“文革”的混乱中起着稳定局势的作用。

第四部分即第三章中,我主要评析了美国官员关于“文革”结局的种种预测,指出他们判断中的错误。美国官员曾经预测了“文革”的三种结局,但无一言中。在此章中,我还在回顾“文革”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上,论述了“文革”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再思考。

第五部分是结论,结论这部分我大约写了有12019多字,应该说是篇幅比较长。在这部分,一方面,我通过我这几年来对美国人如何研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谈了些分析和看法,另一方面,对前面的章节也算做了一个总结。我总结了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的10个特征。第一,中国自身的发展唤起并一直吸引美国对中国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研究的热切关注。第二,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下,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使研究本身具有国际性特征。第三,美国国内环境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上的反映体现在爆发于大洋彼岸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与美国现实的联想。第四,中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使美国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狭隘性。第五,信息、情报、资料来源等方面的特征:美国此时已经拥有相当完整的中国研究情报体系,对中国的认识和政策制定是基于比较丰富的资料收集和比较严谨的资料整理。第六,早期的“文革”研究更多是表象的研究,视角单一,程度上既不广泛也不深入。第七,“文革”起源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研究的重点、难点。综合起来,各种研究的共性是追溯“文革”前的历史,最远追溯至“文革”爆发前十年的历史。第八,注重个案研究。早期的美国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就很注意从个别人物和区域的发展情况来探究“文化大革命”所暴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第九,有关“文革”的评价最初是“贬”多“褒”少。随着事态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中国的说法和研究的影响,“贬”几乎完全取代“褒”。 第十,美国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悖论:众多研究者投入研究,却终难得出真实的历史结论,使“文革学”成为美国学者拿不到“学位”的热门学科。

有关本选题的意义:我个人认为,这篇学位论文的选题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史学界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机构和学者比较有限,或者,这么说比较确切,就是国内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比较有限。我通过我的两篇资格论文的发表了解到,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有关“文革”的出版物要经过一定的审查才有可能获准铅印。但我们也都知道这并非是由于对这段当代中国史上这么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研究并不重要,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中国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的一个可能迄今为止仍是唯一的一个博士生导师金春明教授在他和席宣合著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就曾反复强调,“永远不能忘记文化大革命”——这是从那场大灾难走过来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的确,“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沉重的一页,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历史上沉重的一页,但我们不能因其沉重就任其尘封而不去翻动它。所以,我认为,我的这篇学位论文给中国的“文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通过美国的中国“文革”研究,或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发,发现一些我们自己在研究中忽视的或尚未涉足的问题。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中美两国国情的差异,两国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差异乃至很多研究方法上、使用资料方面的差异,不难看出,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和中国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的体现上有很多我们自己研究的借鉴之处。再者,通过研究美国人如何研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美国对中国认识的文化因素。这些认识的正确与偏颇直接、间接地会影响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决策,至少有些因素曾经影响过同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对此我们有必要做一历史的考察与分析。总之,正如我在论文结尾处所讲的,本文作为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评析美国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成果,希望能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抛砖引玉,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更多的学者做更深入更广阔更进一步的探索。我想我的这块“砖”的长处在于其立意的“新”与攻克了写作的“难”。说这篇论文的立意“新”,是因为国内的相关成果只有屈指可数的五、六部,其中大多只是在谈其它问题时对美国的“文革”研究的某个侧面或角度有所提及。徐友渔的“西方学者对中国文革的研究”是在我的这篇论文之前唯一的一篇介绍以美国学者为主西方学者对中国“文革”的研究的综述性文章,文章的长度不过八、九千字。有关中国学术界对美国的中国“文革”研究概述在我的论文的引言中有更详细的介绍。说道写作“难”,难在资料的庞杂,第一手资料几乎全部是英文的,而且研究的性质决定资料本身理论性很强很深。虽说我是英语专业出身,可面对这么多理论性深刻的文献资料,我经常是大伤脑筋。这里我想说句题外话,这篇论文的选题可以说几乎是公认的“难”了,但我想坦率地说,其实我也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更多的是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使我选中这个题目。现在虽然是做出个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个待会我将谈及。

再次,论文资料来源方面的情况。这篇论文采用资料的形式包括政府档案、文件,学者的著述,具有代表性和有一定影响的期刊、报章,同时搜集利用国内的相关资料以增强背景知识和分辨、分析能力。

第一类是根据美国自由信息法已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国务院、白宫等有关“文革”时期的对华政策文件;国家档案馆,总统图书馆中的相关档案文件;以缩微胶片的形式存放的文献档案和口述史等。有关政府文件还可从《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和ProQuest 公司合作制作的数据库——“解密的数字化美国国家档案”(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简称DNSA)、美国盖尔集团(Gale Group)开发的网络数据库——“解密文件参考系统”(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简称DDRS)以及国家档案馆、国会研究机构、总统图书馆和中央情报局的网站获得。

第二类是美国思想库,比如兰德公司,对中国“文革”所做的研究报告。

第三类是有关“文革”时期的美国对华印象以及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专著。其中包括与“文革”同时期出版的学术专著,以及“文革”后至今的研究成果。

第四类是媒体报道,包括报纸、杂志、学术期刊等“文革”研究资料。

资料的收集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有些资料,甚至可以说大部分资料在国内是很难见得到的。这些资料有些是我在美国期间阅读整理的读书笔记,有些是我在美国查找到复印回来的,也有些是于老师帮助查找复印的,还有些我向美国的学者咨询,请在美国的朋友帮助查找的。国内我主要走访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资料室,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大图书馆等,还有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搜寻、查找资料。有关资料方面的情况,正文之后的参考文献应该是对我的涉猎的比较全面的反应。这里我还想就附录说几句,本文一共有4个附录,附录4是,中国官方评价“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我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前面3个附录算是我这个学外语出身的人发挥一点专业特色,我想还是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就附录3特别说两句,附录3美国“文革”研究的博硕论文目录,这里我列出66个论文题目及其对应的中文译文,这66个论文是我从几百个论文中筛选出来的,并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传媒等几个学科领域做了分类整理,这些论文最早的产生于1968年,最晚的有2019年的。这些论文我虽大多未曾在文中引用,但我想通过对论文题目的分类、整理,并列举出来,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地反映出美国学术界对“文革”时期的中国所做的研究概况。

最后,我谈谈这篇论文的不足之处。首先一个不足之处,也是一个遗憾,就是这篇文章只是对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早期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评述。而在引言中,我介绍过,美国的“文革学”可谓是一个跨学科的独立学科,历经近40年的发展比较成熟、系统,其成熟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对早期研究的评介,我对未能展示美国“文革学”的全貌表示遗憾。再就是,毕竟是2019年“文革”,而我目前能力所及只是美国对“文革”头3年的研究,这不得不承认也是个遗憾。其次,由于我个人未曾亲身经历“文革”,这方面的知识有限,对“文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相对缺乏,所以在理论分析、评价美国对中国“文革”研究上显得力不从心。最后,语言文字上仍还有不够通顺之处。因为使用的原始资料几乎全部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尽管行文中我非常注意不要因为英语的表达习惯而影响到中文表述,多次修改后还是有些地方语句不够通顺,意思表达比较模糊。

还要补充一点有关注释方面的问题,解密文件再次引用时,我在注释中只列出了文件号,前些天我的一个朋友阅读我的论文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她建议我,文件再次引用时最好列出文件的主题,而不用文件号,这样才既规范也方便读者理解。我很赞同这位朋友的意见,以后再修改论文时一定注意这个问题。

我暂时就介绍这么多吧,欢迎各位老师提出您的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