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3篇)

时间:2023-08-04 18:29:08关键词:第一书记,扶贫,故事

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第1篇全文(932字)

【驻村书记这样“驻”】

“陈书记,出大事了,你赶紧过来看一下,这辣椒苗死了一小半了!”刚准备休憩一会的陈贵仲赶紧往组里奔去,这是才发展起来没多久的一个脱贫致富榜样,如今更是成为了村里面得辣椒种植大户,带动了45户贫困户解决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如果他的辣椒出了问题,那这45户贫困户将可能全部返贫,这种事他是坚决不允许发生的,在去的同时他就已经联系上了市农委的专家了,希望还能亡羊补牢。

当他驱车来到田间时,看见村民忧心如焚的样子,他也很难受,可他知道自己的经验不足以解决这次的问题,在稳定了村民的情绪后他带着样本就连夜去往市农委,他要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把问题找出来,把损失降到最低。

一路上,陈贵仲都在回顾自己这这一年多以来的工作,从2018年的3月份市委宣传部派遣他来到贵州省正安县芙蓉江镇龙泉村驻村任第一书记,带着为民谋福祉的目标他住进了芙蓉江镇龙泉村,来之前他了解过龙泉村的大体情况,认为不容乐观,龙泉村的地理优势并不明显,抬头见涯,低头是涧,高低差达到1100米,没有合适的产业作为支撑将很难走出贫困的境地。为了帮助龙泉村更有底气的脱贫,他开展了大量工作,开展党小组会24次,支部委员会13次,党员大会6次,上党课6次,发展党员3名,积极分子4名;组织支部全体人员到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播州区考察学习1次;召开群众会45次,入户走访群众347户;协调新建了文化广场2个;争取正安县发改局300万元鹅全产业落户到龙泉村;协助村支两委硬化公路4.8公里,连户路14.7公里,房屋改造105间,发展白茶205苗,高粱382苗,辣椒264苗;创办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1所;对接市文联开展文艺汇演1次;对接“众健翔百家爱心屋”公益组织捐赠图书600余册,物资慰问91户,还得到了县级授予的“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思绪回转之间,他已经来到了目的地。经过研究后专家告诉陈贵仲:“这是一种病,相当于人的癌症,还是晚期,不过这种病可以预防,还好你们及时发现,现在还可以补救,立即喷上药进行治疗和预防是没问题的,以防万一我也马上跟你去一趟吧”,听到这话,他十分感激的同时,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了,随后协同专家一起回去为村民们解决了问题。

“陈书记是好人啊,真真切切为我们着想,我们也不会辜负陈书记的一片心意的,一定会带领更多的乡邻脱贫致富的,我先向你保证”,村里的辣椒大户王世凯拍着胸脯说道,陈贵仲也表示很感动,村民们如今能够发自内心的去为整个村子着想,为村子的建设去努力,说明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他相信龙泉村将在党和政府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早日致富实现同步小康。

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3篇)

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第2篇全文(968字)

【驻村第一书记的“山城”情怀】

郑少君,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副研究员,保卫处副处长。省派第一批、第二批驻村蹲点干部,驻市级扶贫村永春县坑仔口镇洋头村。现为省派第五批驻村任职干部,驻省级扶贫村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兼任省派第五批泉州驻村工作队永春组组长、永春县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副书记。2015年7月21日,他第一次踏进乡村工作,至今已是第三轮驻村扶贫了。

向往“诗和远方”,主动投身山城永春

2015年,郑少君主动报名,来到泉州市建档立卡扶贫开发村永春县坑仔口镇洋头村驻村蹲点。在驻村过程中,他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摆脱贫困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动扶贫村事业开发,促进扶贫村生产生活新发展。他在支部党员大会上承诺了两件事,一个是村集体增收,一个是通村公路的拓宽重铺。因为党员的承诺以及村民的挽留,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多驻村一年,于2016年11月参加省派第二批驻村蹲点,任洋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他的努力下,洋头村总长6.18公里、宽6.5米的通村公路已竣工通车;村集体年收入由2015年的4800元增加到2017年的近10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已全部脱贫。2017年7月,洋头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永春县文明村”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与使命,坚守驻村扶贫之路

洋头村驻村蹲点结束后,郑少君在县驻村临时党委会上说,假如有机会还将选择驻村扶贫;恰省委组织部选派第五批驻村任职干部,他再次主动申请转任,到省级扶贫村东美村重启新的扶贫征程。此时,他的小女儿刚出生不久。

东美村的扶贫攻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郑少君将促进村财增收和巩固贫困户脱贫成效防止返贫作为驻村工作的两大重点。东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8人,主要致贫原因是疾病、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目前均已脱贫。他就把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贫困户脱贫动态跟踪,继续从资金、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关注与帮扶,防止贫困户返贫。为谋求省级扶贫村村财增收,他协助第五批省派泉州驻村工作队,带领永春组的10个省级扶贫村抱团引进爱尔眼科医院入驻承租桃源天骄商住楼物业,租期20年,平均收益率达9.3%。其中东美村投入180万元,购置物业287平米,年均增收村财可达15万元。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对永春组该项目给予专项补助200万。东美村在夯实精准扶贫、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基础上,被确定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和县级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郑少君立即制订了《东美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9-2021)》,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期待着--东美村的华丽转身!

“我心动于山城的美丽和乡亲的淳朴,想继续为乡村摆脱贫困做点有意义的事。”从大学校园到农村脱贫攻坚一线,郑少君埋下头、俯下身,尽心尽力而为,谱写了一曲铿锵有力的脱贫乐章。

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3篇)

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第3篇全文(1538字)

【第一书记的试验】

--辽宁省凤城市四门子镇人民村第一书记于涛的故事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我带着记者来到了在镇政府后不远一处山坡上一篇绿油油的萝卜地,地边竖着一块醒目的牌匾,上面写着“四门子镇第一书记试验田”,这里就是辽宁省凤城市四门子镇人民村驻村书记于涛今年开辟的“第一书记试验田”。与附近已经收割完的干枯玉米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萝卜地里生机盎然,地里绿油油的萝卜在微风里舒展着叶子,像在挥手欢迎客人的到来。

设立试验田初衷,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人民村山多地少,村民们以种植玉米为主,其收益远不及经济作物。村民们在每年春天种下玉米、经过生长初期施肥、除草等基本的工序后,便离开家出外打工;等秋季回来收割玉米后再出外打工。简单的耕作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较低,农民收入少,精壮劳动力外流大。驻村两年来。于涛一直在研究除除了种玉米以外,在有限的土地上怎样让农民有更多的收益,怎样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一方土地,一方物产,反复琢磨之后,于涛研究起丹东的特色农产品,相似的气候和土地,人民村能不能种植出丹东其他乡镇的特色年农产品呢?今年春节一过,于涛就组织村民一起到两个大型特色有机农场参观,研究经济作物,准备引进种植到人民村。可是参观过后回到村里,大家依旧种上玉米后外出打工,原因是--不知道引进新品种是否能成功,还担心即使种植成功,销售也是问题。

今年开春,于涛当起了人民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亲自为村民趟出一条可行的致富路。说干就干!他自掏腰包租地、买种子,一边跑去有成功经验的村镇学习经验,一边在镇政府不远的山坡上他开始播种起希望。4月份在试验田里首先种下了一批俄罗斯品种的土豆儿,5月份又学习和种植下了软枣猕猴桃。土豆收获后又采取第二轮耕作,8月份种下了丹东有名的水果萝卜。

从春到秋,于涛异常的忙碌,村民们看在眼里,也都在研究这驻村书记在试验田里忙个啥,时不时地来打听打听,看看长势,尝尝味道,问问销路。城里来的驻村书记这一年来,成了地地道道的种地能手,从选土豆栽子到破垄、栽苗、上底肥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认真记录、亲自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田里的产品有了很好的收成。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做实事,全身心投入试验田

于涛琢磨,人均两亩地的人民村,地虽然少,但地质土壤非常适合发展软枣产业,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块也能充分利用,于是在萝卜地旁的山坡地上,他又种起了软枣子。驻村工作期限3年,而他做试验种下的软枣树要在他结束工作后才能结果丰产,在部队历练过的于涛说,受党培养这么多年,自己即使看不到果实丰产,也要抱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决心为村民们做实事。

想种好软枣可不容易,村里之前几户村民种植软枣都没有结果实,不掌握好技术怎么能成功,于涛马上开始行动去学技术。他的行动也得到了镇里的大力支持,专门给他批假去学习技术,现在他已经成了人民村软枣种植的技术员。

产供销环节全部打通,开拓销售渠道,解决后顾之忧

通过朋友的介绍,在丹东市最发达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于涛联系上了蔬菜批发商温延利,农民出身的温延利也是凤城人,自己种过地,知道农民耕作的辛苦,当得知于涛想要销售的是扶贫试验田里的农产品时,二话没说就收下了人民村试验田今年所有的土豆和萝卜,零利润帮助于涛销售。

萝卜上市两天后,我和于涛书记一同来到温延利的批发店看看萝卜的销售情况,此时,试验田收获的约15000斤已经销售出三分之二,温延利放下自己收购的其他产地的萝卜,先推销扶贫试验萝卜,帮助于涛书记给村民吃“定心丸”,温延利还抽空给于涛传授受欢迎的水果萝卜等作物的储存经验,鼓励于涛发展规模化种植、品牌式销售。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于涛非常感谢温延利大哥的热心帮助,下一步,于涛书记要把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与农民致富的动力,拧成一股绳,让人民村的村民新聚到一起,分别成立香菇、萝卜、水果等等农民合作社,用自己的试验趟好的致富路,让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第一书记试验田”是第一书记探索当下扶贫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的一个初步尝试,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试出更多的可操作品种,试出更多的致富路子,“第一书记试验田”一定会为农民带去丰收致富的新希望。

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