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7 10:29:09关键词:新时代,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全文(909字)

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专门论述,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五千多年华夏历史波澜壮阔,五千多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新时期基层干部,我们要准确把握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敬畏之心”树立正确“文化观”,赓续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无论是从唐诗宋词到现代散文诗歌,还是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到当代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灵魂与未来。我们要自觉用__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文化观,时刻保持敬畏心,尊重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学习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成果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锲而不舍地去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信仰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城乡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向着民族复兴梦想阔步前行。

以“尊崇之心”激活文化“源动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带领人民群众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和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创新,让中华文化在各个时期展现独特魅力,绽放时代光彩。我们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地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摸清当地的文化资源“家底”,落实好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让现代与过去相融、守正与创新统一、传承与发展并进,以新的实践促进新的理论创造,加强可视化、形象化、多维化的前沿性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让文旅融合的落地生根推动文旅事业发展枝繁叶茂。

以“传承之心”讲出地方“好故事”,汲取传统文化执政智慧。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而生,一步一印都非同寻常、一点一滴都弥足珍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潜藏着深厚的为政之道,我们要学会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中,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怀、读懂海纳百川的胸襟、领略大江东去的气概,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解决问题,用文化中蕴含的明德引领风尚,肩负起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的时代使命,努力成为传承伟大精神的“传播者”,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全文(961字)

5月16日,在前往陕西途中,考察了运城博物馆,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求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__以来,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锚固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文化自信,坚守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汲取中华文化的奋进力量,践行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以“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的站位格局,坚守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文明发展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守中国道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通过正确的方向引领和目标导向站高谋远、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汲取中华文化的奋进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员干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之力,扎实历练各项基本功,不断提升政治、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顶得上去,成为想做事、会做事、能做事的党员干部,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担当,践行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涵养为民初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觉悟,勇担当、真作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切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汇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奋进新征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党员干部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全文(1008字)

近日,为《复兴文库》作序言,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新的时代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理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握好文化建设“守”和“变”的关系,通过萃取精华、扬弃继承、守正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洪流中,不断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所谓“守”,守正是要义。一方面,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正确导向,清醒地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引领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既要坚持举旗铸魂,把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条件,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繁荣发展价值引导力强、文化凝聚力强、精神推动力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要扎紧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时代使命,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正气,培育主流文化观,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所谓“变”,创新是动力。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不能简单复古、盲目排外,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萃取精华,革故鼎新,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表达形式,将其充分“变现”为符合时代需要和人民需求的新文化。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时代当局、国际全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拓展、完善,赋予其文化创意与新的生长点,同时要借网络之势,将中国优秀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多元结合,丰富表达形式,拓展传播空间,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无论“守”或“变”,都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倚5000年文明的深厚积淀,我们有着充足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强大动力、丰富滋养,激励着中华儿女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推动着“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不断前行。如今,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去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底气地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和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创新,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大放光彩。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全文(1028字)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值第28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带头读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本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研读传统文化之“书”,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根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蕴育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代表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的“家国情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岳飞的精忠报国思想,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大义等等。党的__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传统文化这本厚重的“万卷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家国天下、拼搏奋斗的精神不断传承弘扬,厚植文化根脉。在新征程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挑战、艰难困苦,都要以这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激励自己奋勇前行、无所畏惧、攻坚克难,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精读革命文化之“书”,为坚定文化自信筑基信念信仰。红色革命文化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故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认真精读红色革命文化这本厚恩的“教科书”。依托这本“教科书”讲好红色故事,坚持不懈抓革命传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依托这本“教科书”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人民江山”基石;依托这本“教科书”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凝聚新力量,焕发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品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书”,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定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先进文化紧跟时代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因其“贴近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而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党员干部要认真品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本厚实的“特色书”,要以善行义举、志愿服务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艺节目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精神指引和道德浸润的作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石,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同时要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路径和做法,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切实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文化自信涵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品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城镇内涵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全文(1052字)

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新征程促进非遗保护事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再添举措、再明方向。认真领会指示精神,不妨以“非遗”为切入口,从数字的视角,一览中国文化自信。

“43”,中国文化根基有底蕴。“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到位居中国文人所必需素质修养之首的古琴艺术;从中国剪纸到中国针灸;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根基底蕴无比深厚,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越来越多项目的入选,世界魁首的位次,让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我们当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信仰者,高扬文化自信之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挖源头活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1514”,中国文化进步有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类深层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文化力量。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纵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57项代表性项目赫然在列,较之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43项,还有1514个项目有“申遗”空间,进步空间无限。如何让“中国的”变成“世所共知”的,是当代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担当好“发展先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落地有产业支撑;要担当好“财政管家”,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让每一分国家非遗保护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要担当好“入门师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校园,也培养“一批粉丝”成为非遗传承的强大“后备军”。

“+∞”,中国文化发展有潜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凝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局限于“非遗供给”,也来自中华多元优秀文化。回首过去十年,难以计数的优秀文化崛起。《国家宝藏》使得文物“活”了起来,《典籍里的中国》让古典籍不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高岭之花,《唐宫夜宴》《水月洛神》《只此青绿》等系列文化IP成功“出圈”……许许多多传统文化找到了穿越千年的当代表达。“博物馆热”“古籍热”“非遗热”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迈出铿锵步伐,发展潜力无限。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当更加充分发扬守正创新精神,把巨大潜力转换为发展动力,做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宣讲员”,推动中华文化“民族范儿”“国际范儿”兼具,从“国潮”走向“世界潮”。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全文(1228字)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中,强调了要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定文化自信,不但回答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也给出了“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底蕴,深挖精神财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举旗帜,坚持文化认同,凝心聚力,厚植念兹在兹的文化情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五十六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古有《诗经》《楚辞》记录着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民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认同让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历久弥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持文化认同,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没有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如今,在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当不断加强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尊重包容少数民族文化,厚植念兹在兹的文化情怀,各民族携手并肩,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守初心,坚持文化探源,追根溯源,坚守培根铸魂的文化底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多次深入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也掀起了“考古热”。随着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传统文物不断“破土而出”,“中国”之称从何而来,“何以中国”的时代问题如何答好也愈发清晰。文化兴则国运兴,我们要不断加强考古工作,强化历史史料的研究,并持续研发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严谨求实,艰苦奋斗。从文物溯源到文物发掘,再到文物保护,再到文物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物溯源工作链。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推动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文化探源,保证文化底蕴的酝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守培根铸魂的文化底蕴。

展形象,坚持文化互鉴,守正创新,笃行交流发扬的文化态度。“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期待精彩的讲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广大党员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坚定的自信,提供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入学习了解他国文化的习俗,探寻他国文化的“奥妙之处”。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看法,将其与国家价值观相结合,在了解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互鉴,正如“流浪地球”在全球的热播,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与认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更铸就坚定的文化自信,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信仰者,以文为鉴、察往知来,以信仰之力排除千难万险,乘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让我们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用心答好“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谱写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全文(1238字)

近日,6集电视纪录片《热血河山》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它深度聚焦100年来发生在辽沈大地,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集中呈现了辽宁六地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刻诠释了辽宁的百年红色传承。作为一名辽宁儿女,当努力投身到时代发展的历史洪流中,赓续红色血脉、续写红色史诗,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让红色江山后继有人,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事业进步的“源头活水”。

守护红色根脉,播撒红色信念续写史诗。党的__以来,先后三次深入辽宁考察调研,对辽沈儿女给予了谆谆嘱托、殷殷期望。在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红色历史进程中,辽宁儿女热血豪迈、勇敢担当,“辽宁篇章”精彩璀璨、可歌可泣。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激情澎湃、到建设时期的埋头苦干、改革开放时期的摸索探寻,直至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期的力争上游……这位共和国“长子”也曾历经崎岖坎坷、遭遇急流险滩。但在党的领导下,辽宁儿女以共克时艰的决心毅力,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拨云驱雾,迎来了曙光。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红色根脉不是无土之根,它深深扎根于共产党人的信念之中,守护红色根脉是新时期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党员干部要续写先辈谱写的红色史诗,在红色精神引领下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守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锤炼百折不挠的革命品格,让红色文化再次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和色彩。

践行红色精神,引领红色潮流再立新功。纪录片里既有对历史往事的回顾,也有对罗阳、郭明义爱心团队等新时代典型人物或群体的展现,它生动重现了无数先烈以青春、以热血、以生命守护祖国大好山河,成就今日岁月静好的历史真实。新时代的辽宁儿女,得八方惠风,享四海春光,要把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根植于心,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从全局角度深刻领悟辽宁振兴的历史意义,接续奋斗、再立新功。要把握历史主动,尽快转变角色、进入状态,用新思想指导实践,新理念打破束缚,新思维开辟战场,做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工作中注重积累经验,勇于承担责任,不断践行先辈的遗志,始终牢记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不断砥砺初心使命,践行担当作为,以披荆斩棘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魄力鼓足干劲儿、聚力而为,以实际行动做好可担民族复兴重任的“英雄后人”。

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赓续血脉。红色文化是党的精神血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华沉淀,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底牌与底气,传承红色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思想引领指导实践。要想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不仅要汇聚起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更要比学赶超抓好思想文化建设。红色文化不只是“过去时”,还是“现在时”,更是“未来时”,每一名辽宁儿女都要义不容辞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主动扛起时代授予的大旗,吹响振兴辽宁发展的“冲锋号”,让红色遗迹“火”起来、红色资源“热”起来、红色故事“讲”起来。要主动迎合时代呼唤、立足本土发展实际,大力发扬__精神、传承好雷锋精神,积极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传播路径,将传承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党领导下的发展、创新、突破注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在火热的争先进位中牢记重托,勇毅前行,为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提供强大的向心力、引领力和推动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实践。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全文(1291字)

7月8日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向国博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在回信中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文物博物馆工作肩负着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广大文博工作者要从“回信”中感悟“在故纸堆里找感动,在田野里书写青春”的情怀,以神圣的历史使命和高度的现实责任,勇做新时代文博事业的“守护者”“实证者”“弘扬者”,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守初心,做保护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实需求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广大文博者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通过遗产普查、保护规划、遗产抢救和建立名录等方式,抢救保护濒危文物,确保我国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

铸匠心,做研究中华文明的“实证者”。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是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职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文博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文物博物馆都要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广大文博工作者要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立决心,做传承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广大文博者要深入发掘和系统阐发文物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使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群众生活当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传统的纸媒、广播和电视信息传播作用的同时,注重适应现代读者和观众欣赏习惯,采用微视频、栏目剧、电子书等形式,建设移动载体和平台,积极创新现代传播体系下的文博工作,讲好文物故事,促进文物资源利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9篇全文(1421字)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着鲜明的文化基因,如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云南石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要求布纹清晰,针脚平顺,图案对称,传承了清正廉洁,勤俭持家,清白为人的撒尼民族文化,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撒尼刺绣中常见的“挑花”技法,不画图、不描样,即使是大幅绣品,变化多端,配色丰富,纹样也自存于绣者心中。在口手相传的过程中,师傅会时常提醒徒弟要沿着布丝的纹理下针,经纬分明,否则绣错了就前功尽弃,为人处事的道理生动的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千百年来传承光大。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切实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命,用“三把钥匙”让非遗文化更好地“破壁出圈”,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用好“保护利用”这把“金钥匙”,让非遗文化展现多彩魅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强调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近年来,无论是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还是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抑或是东北地区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蕴含着廉洁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广受欢迎的文旅消费潮流,成为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文化唯有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才有生命的张力,才能历久而弥新。新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效益,保护不是置于温室中,而是为文化提供一片沃土,保护更重要的是利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起到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更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用好“薪火相传”这把“金钥匙”,让非遗文化唱响传承新声。“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下来”,关键是要培养好传承人,让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生生不息。当前,制约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痛点便在于后继乏人,一旦相关技艺出现了年龄或者技术断层,便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对此,必须多措并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工作,多层次系统性的孕育非遗传承的沃土。立足当下,重要的是持续加强对民间热爱非遗文化的年轻人才的挖掘与吸纳,让传承者热爱的同时也能从中受益,激励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年加入非遗传承队伍。放眼未来,要从中小学生着眼,从未来一代着眼,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多样化、常态化,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加强非遗文化的研究推广,加大对高校非遗各领域相关紧缺专业的政策扶持,为非遗传承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

用好“守正创新”这把“金钥匙”,让非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一颗特殊的“种子”,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播种,让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民族文化生长繁荣,焕发光彩。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盛典展现“中国式浪漫”,用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惊艳世界,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蹴鞠精彩亮相,为各国球迷讲述中国蹴鞠文化故事。“守正”是要守住非遗文化中的精髓,守住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的根,“创新”则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符合当下的生活节奏,融入到生活当中,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进寻常百姓家”。正如撒尼刺绣在传承传统技法、纹样的同时,在用途上也从传统服饰向时尚配饰、家居饰品方向拓展,款式、纹样、配色在弘扬传统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有了市场,就有了生命,有了传承的动力。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在长期、系统的保护中,需要更多的人戮力同心,集思广益,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承中不断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开创新未来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心得体会范文第10篇全文(1620字)

8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党的__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期的风气。十年来,文化工作成就是全方位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__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基层是宣传文化工作的落脚点,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突出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培育文化品牌,激发民众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自信“植根”基层沃土,绽放生机活力。

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凝聚工作“合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领导是发挥地方特色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增强抓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齐抓共管、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心往一处使,同频共振,上下联动全面构筑文化建设新格局,积极组织基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贯彻好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始终不渝面向人民群众,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自觉为人民书写、抒情、抒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文化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出新出彩。

以“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理念,可堪大用、能当大任,增强创新“动力”。“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驱动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基层“接地气”式人才丰富,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形成不断出文化文艺人才和精品的生动局面,着力培养一支思想品德高、业务水平精、作风形象好的文化人才队伍。基层党委要常态化研究涉及宣传文化人才建设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符合人才特点培养体系、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奖扶机制,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文化工作实际,多采取一些蹲点体验、挂职锻炼、双向交流、对口帮扶等长效机制,培养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聚力培养出一支支扎根农村、扎根基层不走的文艺队伍,不断优化文化人才作品创作环境,创新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确保文艺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力大军,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以“积极传播、忠实践行”思维,挖掘资源,讲好故事,迸发时代“活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基层直面文化资源阵地,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禀赋,以文化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线,焕发时代价值,用红色文化补钙壮骨、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推群众感恩奋进、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不断建造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促进交流互鉴的文化高地,进一步丰富优秀文化践行者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作活力,建设文化强地。

以“身心两安,以文塑旅”观念,文旅融合,以旅彰文,激活发展“潜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对于基层而言,农业就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即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更是文化的载体,“农旅文”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基层党委要依托“农旅文”融合发展资源优势,以农为景、以文促旅、以旅为媒,以文化为动力,农旅文互惠,着力打造“农旅文”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扶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持续深入整治人居环境、建好美丽乡村、发展民宿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基础工程、产业工程来抓,积极以培育文化之城为目标,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持续保护自然景观,不断传承历史文化,强化节能理念,不断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积极打造出“一地一产业、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味、一地一韵味”文化格局,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美中感悟文化美、陶冶心灵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对我国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始终保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作的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历史担当、战略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