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理性思考感性表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带着任务,揣着期待,走进了华师大。聆听理论,结合实践,带来了新梦想……六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六天让团队力量进一步显现,六天让经验有了进一步提升。“把听懂的做出来,把会做的说出来”这是班主任张老师在开班仪式上对大家讲的话,今天在这里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梳理,既是对下阶段工作的规划,也是对自我经验反刍、重构的过程。
一、教学活动的精彩演绎
教学活动的精彩演绎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的理性思考,对教学过程的感性表达。
这次培训活动中,两个集体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分别是吴佳瑛老师执教的小班活动《小兔子找太阳》和应彩云老师执教的中班活动《鼠小弟的小背心》。如果没有她们对活动的深刻解读,或许我还会凭着个人经验主义来评价活动的优劣:比如选材巧妙、互动良好之类的话,当她们认真分析孩子的发展需求是什么?关注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缺失的经验又是什么时,我才恍然大悟:对教材进行合理裁剪就是基于对孩子的充分了解。
这让我回想起去年承担县级公开课的场景,作为业务园长要开放活动,这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能否找到现成的讨巧的活动方案,让人耳目一新;接着就像回放老电影一样,把拷贝在大脑中的优质课搜索一遍,看看能不能迁移一些有趣的方法用到活动中来……我的目光似乎还徘徊在活动表面的喧闹,把自己当成一个演员,考虑自己的演出技巧多出对观众需要的关注。观摩了这两个教学活动,让我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教学设计外在的宽松氛围和内在逻辑的严谨是相互依存的,去观察、分析、理解孩子们,才能让课堂预约更多的精彩,作为教师能充满智慧的和孩子抛接球,就是教学活动最精彩的演绎。
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要自我拷问: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个兴趣点有没有可挖掘的教育价值?孩子的已有经验和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了这样的视角转换,我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孩子,留意他们的情绪和需要,这样你才能具备内在的逻辑思考,去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做一个精彩的演绎者。
二、教师职业的执着追求
教师职业的执着追求在于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教育的感性表达。
如果说上好一节课是优秀老师必备的基本功,那么拥有崇高的事业心则是让教师走向优秀的根本。不管是经验分享环节,还是观摩后的对话时刻,都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感受到一位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产生个人魅力,需要对教学经验梳理总结成规律。
当吴佳瑛老师针对孩子“难道叶子也会说话”的刁难作出“动画片”的快速回应时,当应彩云老师借助《鼠小弟的红背心》绘本开展设计比高矮环节,从排队中得出孩子集体归属感不强的结论时,我不得不为名师的教学智慧所折服,这些智慧来自对教育的执着,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她们会用生活的独特视角去理解孩子,比如吴佳瑛老师介绍的例子:让磨蹭的孩子快速选择教具的方法就是二选一,这就是跳出教学活动本身看活动的思维;教学智慧还来自对职业幸福感的追求,在平时不断和孩子交谈,让自己的话语系统和孩子产生默契和相融性,哪个孩子我要给予怎样的回应都做到心中有底。只有对自己的专业保持热忱,才能执着地追求,只有对生活保持热情,才会用“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去品味教育,关注生活的变迁,设计出富有时代感的教学,到那时“职业倦怠”已经和你说“再见”了。
三、孩子生活的智慧构建
孩子生活的智慧构建在于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性反思,对环境教育的感性表达。
在新《纲要》颁布后,区角这一自主的活动方式便开始存在于各幼儿园中,县域范围内我们幼儿园着手区域活动的实践也算是比较早的,但是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开展区域已经走进了模式化的死胡同,慢慢的,老师觉得准备材料太烦,因为总是很难契合孩子的兴趣点,怎样设计一套区域材料,就像蒙特梭利操作教具一样,既能经久不坏又能促进不同层面孩子的发展需求成了老师的奢求,此时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是教育观和儿童观的问题,行为滞后于理念就是课改遭遇的最大尴尬。
这一次走进虹口实验幼儿园,观摩了不同年龄段的区域环境创设,听了两位园长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数十年的实践经验,收获良多。关注材料的情感性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用班级孩子和老师的头像增进集体情感;区域空间的拓展颠覆了之前对区角创设的认知;活动的组织形式采用观察在前,指导在后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教育不是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创设让孩子和环境互动的机会,在自我构建中智慧生活,这是教育的主旨,也是幼儿园教育启蒙性的特点。
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教研文化、教师对常规管理的另类表达都值得深思……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观照自己的实践,在生活中多一点教育的敏感性,在教育中多一点机智的反应,希望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收获更多,在这个70、80后组建的大家庭中快乐成长,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