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生态、立体、多元--幼儿园外出培训心得
2019年12月16日是个寒冷的早晨,宁波市幼儿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同学们迎着寒冬的晨曦,踏上了去上海的征程。这一路为期六天的参观、观摩、研讨、学习,让我们有幸接触到了上海具有影响力的幼儿教育特级教师、名师,看到了她们在专业领域深入的研究,也感受到了上海学前教育课改之后的新面貌。
然而对我而言,感触最深的就是课改之后新的教育观念对上海市幼儿园在区域活动开展上的影响。通过实地观摩、专家讲座,让我感受到了上海和宁波在区域活动开展上的诸多差异,同时也在反思我们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感触和想法。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之视觉印象
1、场地宽敞,设施完备。
区域宽敞:在参观上海几所幼儿园时,对我的视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以虹口区实验幼儿园为例,进入各个教室,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活动的占地面积非常大,几乎活动室的每个靠墙的位置、过道都设置了宽敞的区域,教室中间唯一小块空地,在开展互动时,也被充分的利用。
硬件保障:每个教室都有大量别具一格的橱柜、小桌子、各种小家具、可推动的小推车,为创设丰富而富有个性的区域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硬件保障。
2、三维空间,充分利用。
除了场地宽敞、区域占地面积大之外,另一个亮点是在空间的利用上,十分的巧妙。
地面的利用:除了在每个墙壁的周围放上橱柜进行区域的设置之外,教室中间的一小块空地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被充分的利用。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中间的空地就会摆放出大的KT板,让幼儿在KT板上进行各种符合本班幼儿特点的操作内容,区域活动结束,这些诶KT板就可以叠起来安放在教师靠墙的角落里,既不占用很多的地方,又能够让中间闲置的空场地发挥最大的作用,十分讨巧。
墙面的利用:幼儿园的墙面对幼儿高度能够达到的地方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最巧妙的是建筑区的设置,让原本悬空无法垒高的活动,借助于壁橱实现了立体空间的搭建和利用,使幼儿的建构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此外,还充分的利用了每一个橱柜的面,开设幼儿可操作的活动,如粘贴、绘画、排序、悬挂作品等。教室外的玻璃窗户则成了孩子们进行水粉画的天地。小班用棉签点画,中大班用水粉笔作画。每一次画画,还可以擦掉以前的作品,让玻璃窗反复利用。
高空的利用:除了地面、墙面、橱柜的利用之外,开发空中的空间,也是一大亮点。小班的晾袜子、中班的摘果子、大班的长长的辫子都是开发了空中的空间,把悬挂的空间从装饰性转变为操作性,既实用又讨巧。
3、生活材料,巧妙运用。
值得学习的是,在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上,上海的老师确实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一直提倡区域材料收集生活化,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消费品都能作为区域操作的材料,也不是收集来材料以后不加思考的堆放在一起。同样是各种包装盒,可以用来让幼儿根据图形进行摆放,认识不同的面。同样是饮料瓶子,却可以用来进行对应匹配的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对材料的收集与利用,思考是十分深入的。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之深度观察
通过对区域活动实地观摩和相关的讲座,我领略到上海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的一些特色。
1、区域内容生态化
在区域活动的实地观摩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区域内容操作性强,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让幼儿在操作的同时感受到一些社会生活的缩影。比如大班的区域内容中,有送水工——让幼儿负重提水,送到各个地方并做好记录;有茶歇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区域吃东西、聊天;有材料保管员——用小推车为各个区域提供所需材料,并做好记录;有送报工——为标注着各个房号的大楼送报纸,同时获得数学的概念等等。这样的活动,幼儿参与其中,已经有角色与工种的区分,孩子们在自己约定俗成的小社会中,体验着规则与游戏,放松与自由。
2、区域规则显性化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一直提倡让规则显性化,但是如何做到显性很多老师都无法理解,以为做成操作的步骤图就是规则的显性,其实不然。步骤图那是对操作内容的一种图示化说明,它并不代表游戏的规则。那么有那些必要的规则,该如何显示出来让幼儿明白呢?上海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1)人数的约定:区域活动中人数的约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则,为了能够让幼儿一进入环境就能够明确这个区域适合多少人数来活动,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脚印——区域口的地面上贴上与规定人数相符的脚印,幼儿脱鞋后放在脚印上,不用教师多提醒,幼儿一看脚印就明白到底有没有空位置。桌子椅子——在区域中摆放椅子,一把椅子坐一个人,幼儿可以根据椅子的数量判断是否还有空间给自己操作。圆点定位——在幼儿操作的桌面上贴上圆点,幼儿根据圆点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点,有点圆点,幼儿就明确了自己操作需要站立的位置。
2)等待与轮换:在区域活动中,通常会遇到孩子暂时离开区域的情况,但是等到他返回这个区域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其他孩子已经占了他原来的位置的情况,如何解决暂时离开的情况?可以用“会说话的小锁”——当孩子要暂时离开一下时,可以用一把小锁放在自己的这个位置上,表示这里有人,马上会返回来继续游戏。这样其他孩子看到这把小锁就知道这里不能玩。
3)游戏预约:当然也会遇到晚到的孩子想玩某个游戏但暂时轮不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是一直等在想玩的区域还是离开呢?一直等着显然很浪费时间,离开以后又怕别的孩子会捷足先登,所以即便离开也心神不定。用“预约名片”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这个孩子在玩的时候,把预约名牌放在显眼的位置,提醒正在活动的那个孩子,你离开的时候告诉我一声。
3、作品展示多元化
区域活动每次结束之后,如何展示幼儿的作品?我感受到一种尊重幼儿的观点——即由幼儿自己来决定。我们既给孩子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的权利,也给予幼儿自主决定是否在要展示。在幼儿愿意展示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各个位置,进行有思考的展示。
1)直接呈现:即把幼儿操作的作品直接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因为幼儿的游戏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例如小班的桃子,就是在墙面上画有几个大大的水果,让幼儿用美丽的贴纸,在水果的身上贴上贴纸。作品完成,就是一副墙头上的作品。又如中班的挂水果,孩子就是在葡萄藤下面,让幼儿拿着衣叉挂、取水果,活动结束,水果也就自然的挂在了上面。
2)悬挂:可以让幼儿自己把作品悬挂在门帘,或者教室的一角。既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又可以造成很大的视觉冲击,美化教室。
3)展示与装裱:可以让幼儿将自己操作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或者装上漂亮的边框进行展示。
三、对于宁波地区区域活动开展的一些思考。
1、两地之间的差异
有了对比,才能看到两地之间的差异和问题。宁波和上海两个城市虽然相隔不远,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上也是较发达地区,但是差异依然明显。
1)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上海的课程更加的融合、开放,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宁波的各个幼儿园虽然也是开展主题式教育,但是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在比赛设置上依然偏向于学科,因此在导向上就容易偏向分科,这样的倾向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设置上,通常会设置语言区、益智区、生活区、美工区等偏向于学科类的区域内容。
2)空间开发上的差异:虹口实验幼儿园的区域划分形式多样,有全封闭、半封闭、开放式、连接式等形式,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开发区域活动的场地。受学科教育与教师思维的局限,宁波周边幼儿园的区域设置大多局限于橱柜的摆放,在空间的利用上较少使用到橱柜、空闲的地面、以及空中悬挂类得操作,空间的利用与开发还处于比较简单的一维或者二维阶段。
3)材料提供的差异:宁波地区的幼儿园在材料的提供上存在两种现象:或者是制作精美,不敢让幼儿操作;或者是材料过于生活化,收集之后缺乏思考与规划,就简单的堆放在角落,解释说是为幼儿提供了低结构的原始的生活化的材料,但事实是教师对材料缺乏深度的思考,也未能让幼儿有探索的可能。使得材料成为一堆垃圾。
2、今后努力的方向
1)理念的更新要及时:思想上需要打破学科教学思维的限制,在区域的规划和设置上要更加注重生态社会的构建,让幼儿在这个小社会中建立规则意识、提高操作能力、体验社会角色、培养生活能力。
2)空间的开发要立体:要跳出原有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一维走向三维,在区域的设置上要从局限于橱柜走向地面、墙面、橱柜、空中多方位开发,让幼儿在三维的环境中得到立体的发展。
3)材料的提供要深思:材料的投放要给孩子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尽量的减少成品材料的投放,教师投放半成品材料、废旧物品前要做好规划,思考如何有效的发挥材料的作用,为幼儿获得初步的经验服务。材料的收集要尽量做到简便、可反复利用,易于幼儿操作。使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上海之行,所获颇多,愿我的感受能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碰撞,在实践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