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扶贫的心得体会
一个驻村干部的扶贫体会
大巴山上杜鹃漫山遍野映山红的时节,是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周年纪念时节。
我是2015年4月15日正式入驻万源市丝罗乡邓徐坝村的。那时候该村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177户405人。目前,还有154户384人。
一年来的工作,我深刻了解到新时期农村工作之不易,农民朋友之不易,乡村组干部之不易
在没有“大领导”蹲点、没有强势职能部门参与的贫困村,“第书记”该怎么干?该怎么完成脱贫致富全面奔小康的历史任务?个人认为,三“去”的办法值得推介。
第一,驻下去。
就是驻到老百姓中间去。驻下去包括两种情况,是要驻到村里去,至少要驻在乡里,然后到村里去开展工作;二是要适当地在老乡家里住,在老乡家里做客,跟老乡拉家常。我才去驻村时因为没有在村里租到合适的房子,在乡上的处废弃的旧房子里住了好久。有几次因为无法回到驻地,就在老乡家里过夜,老乡们好酒好菜招待我,还把最新的被单、棉絮拿岀来铺上,用热水袋捂得暖暖的,真的是"上宾”待遇。在老乡家里食宿,支付“伙食费”也有讲究,硬着付,老乡不仅不会收,而且还会“得罪”老乡,适得其反。但是,吃了喝了不给钱,既违反驻村纪律,也于心不忍!怎么办呢?你可以给他家老人买点营养品,或者给他家小孩拿点文具钱,变相对等置换”。驻下去是基础。其意义在于让老乡们知道我是属于他们中的—分子,跟他们一起吃喝拉撒睡。
第二,融进去。
就是融进老百姓的心里去。这是驻村的关键。老乡们认可不认可你,信任不信任你,支持不支持你,这是能否在驻点村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我一直是按照到家到户、问寒问暖、帮贫帮困、关心关爱、常来常往的要求,坚持了长期的走村入户活动。走村入户,目的是了解村情民意
比如,第一次村组干部座谈会了解的情况,就解决了1组、2组集中供水池泄漏著不起水和农网改造后电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走访了解,解决了养牛大户老王的小微企业补贴未到位、养殖产业补贴未到位等问题,解决了老乡堵截阻道不让某村民家拉建材的重车通行,村组干部吃低保,为老乡们索要土地流转租金,老乡之间的土地林权边界纠纷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但在老乡们眼里,都是大于天的大事情。
比如73岁的残疾人侯老汉一直没有拿到残疾证,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去评。我们就亲自带他到万源城里,找到有关部门,很快就办好了,他很是感激。还有些老人向我哭诉子孙不孝。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老乡们信任我了,有问题愿意给我讲了,有苦愿意找我诉了。我知道我已经融入他们,我是他们心里的主心骨。驻村以后,我回家原则上都是放在周二到周四,因为我要去万源、去达州的相关部门找人解决处理老乡们“交办”的事情。融进去,就是我们的感情要融进去,要敢于成为老乡们的代言人。有了这样的群众感情基础,就没有发动不起来的群众力量,也没有开展不了的群众工作。
第三,挺过去。
就是面对困难敢于担当。脱贫攻坚的工作、驻村帮扶的工作开展以来,个别乡村组干部以为我们带来了多少项目、多少款子。他们直接跟我们说:你们只要找得到钱和项目,驻不驻村里都无所谓。老乡们更不了解、不理解,个别人更是持怀疑态度,或者等靠要”。我们如果引进一个产业或项目,老乡们则要求我们给他们作出肯定能丰收、不会被骗的保证。还有,派出部门的干部职工也不是全都理解、都支持。各种误会,各种猜疑,有时候令人十分难过。作为驻村千部,特别是“第一书记″,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挺过去,用业绩、用勤政、用廉洁回应他们,这样就能赢得最好的口碑、最强的信任。“挺”需要自信,“挺”需要勇气。
(作者:刘保君《达州日报》2016年6月3日)
点评:这是篇关于如何做好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作者视野开阔,思绪飞扬,感情真挚,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零距离驻下去心贴心融进去”“敢担当挺过去”,作者亲身经历的扶贫情景,仿佛粒粒的珍珠,被一条“关心困难群众”的情感金线串在了一起。只有这样,写出心得体会的语言才不会隔靴搔痒、枯燥无味;这样写出的心得体会,才会避绝雷同、远离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