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选用材料的五项要求
当一篇领导人讲话稿的主题确定下来之后,跟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就这个主题展开阐述,把主题讲透彻。上面已经讲过,首先得构思出框架,概括提炼出若干观点;接下来要说说如何围绕这个框架选用材料。
领导人讲话稿的材料,就是起草者围绕既定的主题思想,从各方面搜集、摄取并写入讲话稿之中,用来说明论证讲话稿观点的事例、知识或论据。
第一,选材范围要广泛。
材料是讲话稿的基础,是证明观点、构成论证的依据。有了材料才有话可说,观点才有寄托,讲起话来才能得心应口;没有材料,观点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让人信服。材料不充分,讲话稿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言之无物,连讲话人自己都不知道所说观点能否站得住脚。如果留意过就能看出,一般水平比较高的讲话稿都是知识面比较宽,对情况比较熟悉,掌握材料比较多的。
所以,选用材料时范围一定要广,宁缺毋滥。凡是涉及讲话稿要用观点,或有助于拓宽加深对观点理解的材料,都可以广为搜集,留以备用。古人早就提出“厚积薄发″的道理,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只有大量占有材料,使用材料时才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才能用上最好的材料。
第二,选材要有针对性。
在已经搜集了大量材料,正考虑要如何用到讲话稿中去的时候,材料是否有针对性就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一篇领导人讲话稿中,材料都是作为论据来用的。因此,要注意针对所阐述的观点,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它、支持它、论证它的材料。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与观点有机统一,使观点更加有说服力,更加站得住脚。如果材料不能满足表现观点的需要,即使它再生动难得,也要忍痛割爱,不能使用到讲话稿中去。
在有的领导人讲话稿中,往往把沾得上边的材料通罗列,既不加鉴别,也不管对观点有没有针对性,使得材料与观点脱节,不能针见血地说明问题。相反,有的领导人讲话稿引用的材料并不多,但每个材料都切中要害,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观点,反而能给人很有分量的感觉。
第三,选材要典型,要有代表性。
在选用材料的时候,光注意针对性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即要选取那些最能说明特点、体现本质的材料。比如,同样是针对某一问题,但个是特殊的、个别的现象,并不常见;而另一个则代表了大多数时候的普遍情况。那么使用的时候,当然是选择后者为好,因为它更典型。再比如,一个企业领导在阐述“创新是企业生命力”这一观点时,他拥有一个其他行业更加突出的、创新性的挽救整个企业的范例,还有一个本行业关于创新改变企业、相对普通的范例这两个材料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但相比起来,他更可能选用后者。虽然后者不是最好的,却最能代表他所处的这个行业,因此也就最能够帮助他说明白观点。
讲话稿选用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使讲话更贴近实际情况,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话人的观点,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的材料用得好了,可以以一当十,增强讲话的说服力。
第四,选材要真实可信。
选择材料时还要注意真实性,要采用那些能真实体现事物本质、符合般逻辑的材料,不可生编硬造,滥竽充数。首先,领导人讲话稿都是由领导人口头发表的,这就决定了内容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高度的可信性;其次,讲话有传播性质,公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们有着很强的辨别能力;最后,领导人讲话常常引用真实的数据、人名等等材料,如果不真实,将会是很明显的错误和笑话。“事信而不诞”,即使是搜集而来的真实资料,如果看上去非常荒诞,容易让人觉得虚假,也最好不要用。
只有选用真实的材料,才能切实地对讲话稿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使它们有据可依,从而取信于人。如果选用的材料连自身的真实性都引人怀疑,还怎么做到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样只能导致整篇讲话稿的失败。
第五,选材要跟上形势,不能老套、没有新意。
这是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领导人讲话稿所采用的材料是否有新意。
不可否认,领导人讲话稿般都有固定的模式,中国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也确实提供了很多可用的事例特别是中国发展这些年来,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涌现了无数生动鲜活的人物和事迹。但是,如果听众听领导人A讲话,有xxx故事;听领导人B讲话,也有xxx故事;听领导人C讲话,又有xxx故事……这样还有什么意思?即使是个非常好的经典材料,也经不起许多人的重复引用。何况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在产生,只要跟紧形势,善于发现,就能挖掘到既新颖又深刻的好材料。所以领导人讲话稿的选材也要求紧扣社会发展的脉搏,要做到不落俗套,使听众感觉这就是现代生活中发生过的甚至就是自己身边的事,自然就会兴趣盎然,对这篇讲话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