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5篇)

时间:2023-07-02 06:29:10关键词:通往,农业,强国之路,心得,感悟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第1篇(全文801字)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经济社会完全依赖农耕。此时的强盛文明,必然立足于农业强盛,农业强盛是文明强盛的充分必要条件。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地位迅速下降,强盛国家必然是工业强国,而此时的农业强国只是工业强国的附属品。

这种逻辑关系转换,往往表现为生产方式转换。今天的农业强国特征是机械化、智能化,人们像在现代工厂一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或者说随着更多的人类智慧劳动参与,使得传统劳动得以解放出来。例如,通过制造更多的无人机以及软件优化更新来降低农户体力劳动等。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形式上的变化,本质在于不断扩展和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使得每种参与农业生产的资源最终都可以获得社会平均回报。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要维持这样的底层逻辑,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就可以得到长期发展和进步,最终通过经济良性互动,成就农业强国。

在历史上,中国成为典型的农业强国,其根本在于农民的勤奋。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这种勤奋甚至已经到达了无法再通过增加劳动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地步。

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要素只有人和耕地的情况下,当耕地不能扩张的时候,其实是人的劳动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机械动力、农业化学品等物质要素的大量运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在牛耕地的时代,耕深一般不会超过20厘米,而拖拉机诞生以后,耕深则可以轻松达到30厘米,农业产出因此呈现出革命性增长。

一百多年前,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标志的杂交育种技术兴起,使得人类智慧要素可以更多地参与农业生产,由此催生了绿色革命,使得人口数量获得快速增长。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智慧的深度参与,农业生产要素的机械组合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比如,超过60%土地是沙漠的以色列,利用海水淡化、微滴灌等设施方式,使得沙漠农业也能获得高效产出,实现了高达95%的粮食自给率。

当前,随着气候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在种源层面的革新改良,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排放。

可以说,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超出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知。我们要建设农业强国,确保粮食安全,也尤其需要在这方面有足够的了解,并在乡村产业、人才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5篇)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第2篇(全文840字)

事实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被明确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现有公认的农业强国,大都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如英美等国这个过程大致都经历了200年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相当数量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人口代际更替与市场自然演化得以解决。例如,农业规模化、新技术采用、农业组织方式等。

对中国而言,这些问题则需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转变,真正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在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中,36-54岁的比例为47.3%、55岁及以上的为33.6%,农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渐明显。

当然,这种趋势里也有农业发展的因素。比如,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改良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得农业体力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高龄劳动者仍然可以参与农业生产。

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侧面反映出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依然相对薄弱。这也意味着,在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农村问题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农业开放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一个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更国际化的视野。

无论是种质资源,还是农业科技创新,都需要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尤其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从入世谈判开始,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持续下降,已由1992年的46.6%降至1999年的21.2%,2010年时削减至15.2%,远低于世贸组织发展中成员56%和发达成员39%的平均水平,是农业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

在这种开放背景下,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确保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一道必答题。

对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同时,报告也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都是十分具体的内容。

我们能看见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日益走向现代的农业强国。这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5篇)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第3篇(全文902字)

从中国农业最近10年来的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在吸收新要素和优化要素配置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246万公顷,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这也意味着有200万公顷棉花收获是机械完成的。这一数字在2012年时仅为37万公顷。未来几年之内,机收率更将会达到100%。

除了棉花以外,在大田作物生产过程中,通过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相对于人工而言,效率提高了百倍以上,每亩作业费用已经降低到10元以内。

更为重要的是,在基因型大数据、表型大数据和环境大数据的基础上,智慧育种技术快速发展,使得育种时间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元,参与农业的主体越来越丰富,北大荒提供的农业服务,使得数以万计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得益于这些新兴生产要素的参与,中国农业的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有效提升。

以黄瓜为例,2020年全球9100万吨产量中,中国产量约为7300万吨,占全球80%。其背后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黄瓜育种技术的显著进步。这种进步,实际上已经可以让中国消费者实现全天候吃黄瓜,并且不重样。

当然,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仍然是土地,耕地更是农业的命脉所在。我国多方一再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因。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有耕地面积1.35亿公顷,2021年有效灌溉面积为6963万公顷,这一数字在1978年为4497万公顷。

当今世界,耕地灌溉面积的持续扩大都高度依赖政府公共投入。通过公共投入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要素更新,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不仅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也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我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综合配套保障。此外,带有资源优化配置性质的制度供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传统家庭经营户均耕地规模不超过10亩,而且地块分散细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尽管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但问题仍然难以彻底解决。

为此,我国不同地区做了不同探索,安徽、陕西、广东、山东进行了“一户一田”改革试点,并进一步探索实现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显然,这种面向地块的优化配置方案,也需要政府力量的参与。

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将获得更高层面的统筹安排、扎实推动,为我们的农业强国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全方位夯实根基。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5篇)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第4篇(全文991字)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地位。纵观全球,农业强国必是农业科技创新强国。相比之下,我国农产品多而不优、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面向未来,在新的现代化征程上,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大幅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世界农业强国的重要特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国应重点挖掘农业科技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世界农业强国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普遍具有较高的谷物自给率,如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多品类农产品长期保持净出口状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粮食安全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要任务是发挥科技力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此外,还要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挖掘耕地潜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支撑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在提高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以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支撑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是世界农业强国的普遍特征。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投入强度不够,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不高,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农业品牌影响力弱。建设农业强国,要强化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农业生产要素的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及生产工具智能化水平,做强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掌控力。

三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农业强国的普遍战略选择。例如,2021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美国农业创新战略中明确提出粮食作物、林业、牧业、乳业等四大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旨在于绿色转型中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绿色转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但任务艰巨。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转型面临耕地退化、资源约束、面源污染等多重挑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应致力于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升级,使我国农业发展在可持续地满足未来粮食、纤维、燃料和饲料需求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5篇)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第5篇(全文1307字)

2022年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今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

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复兴事业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系统工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业优先战略”等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国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既体现了守正,更彰显了创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报告擘划了乡村振兴的美丽前景,指出了当前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早在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除此之外,关于共同富裕、“两山”理念、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土空间布局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系统论述也充分体现了“大农业”思维。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同时,“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也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部门和局部的问题,而是决定全局的关键性问题。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道路,采用分阶段稳步推进和分地区、分产业、分主体的分类推进战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乡村的生态宜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人类新发展阶段的文明新形态。

我们要更深刻地理解“农业强国”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步骤。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三农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是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步骤分为2020年至2035年以及到本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而未来五年正是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从当年发源于最基层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源于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代需要新的农业与乡村创新理论的指导,新理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新理论要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绝对不能跟在西方理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西方发展模式为蓝本,而是要以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为中心,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新理论,从而为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这正是高等教育,尤其是新农科与新文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农业经济教学科研工作者,要牢记教育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精心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科研创新,推动新农科与新文科交叉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以归纳总结中国故事为使命,把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讲得更精彩、更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