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5篇)

时间:2023-06-29 15:59:03关键词:中国女排,观后感,电影,影评

《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第1篇(全文546字)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同日本队交手的中国女排居然被日本队打个稀里哗拉,真让人有点看不懂了。恐怕中国队也没想到会“失足”栽在日本队的手里。想当年中国女排的发家史正是从战胜东洋魔女开始,从此日本队被压了多年难以翻身,此次日本队的胜利多少有点“咸鱼翻身”的味道。

此时也许该是我们正视中国女排实力的时候了,或许我们对女排实力的估计只是来自想象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女排的辉煌时代俱往矣!

日本队在场上激情四溢,而中国队在场上则显得沉闷至极。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真的应该投入地拼一次,忘了自己。比赛需要激情,沉闷甚至比失败更可怕。

中国队输就输在少了一口气,原想着平均身高1.82米的中国队会上演一场以强凌弱的喜剧,将平均身高仅有1.77米的日本队好好折腾一番。未曾想剧情整个颠倒,结局是“强者”轰然倒下。

在比赛中,中国队在发球环节明显处于劣势,接发球质量不高,原想会利用身高优势在网上占些便宜,不想日本队扣球得分与中国队不相上下,而两队的拦网也是打个平手。加上中国队在场上心浮气躁,屡屡失误送分,日本队也乐得接过中国队拱手相让的胜果。

反观日本队在场上显得兴奋不已,那阵势像是和中国打冠亚军决赛似的。日本队本场比赛的发球颇有威力,全场仅有一次失误,常常破坏中国队的一攻。要论起来日本队也没啥绝活,只有自由防守人的鱼跃救球还有点说头。从整体看,日本队用“强队”形容甚觉勉强。

中国队输了,实在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气不如人。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5篇)

《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第2篇(全文621字)

中国女排完胜塞尔维亚女排,拿下十连胜,提前夺冠卫冕成功,拿到了此次女排世界杯的金牌。在这场世界杯巅峰之战打响前,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比赛会结束得如此迅速。

没有想象中的火花四溅,也没有胶着的比赛分数,中国女排赢得如此轻松。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赛场上的潇洒自如离不开他们台下努力的汗水,更离不开这个女人的功劳。

她就是中国女排的总教练--郎平,她曾带领中国女排闯进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在这次世界杯,她决心要让赛场上升起国旗。

对外刚强,对内柔软。这位昔日国际有名的”铁血教练”,在采访中一次次称自己的队员为“女儿们”。这位曾以无人能敌的暴扣技术闻名海内外的“铁榔头”,早已变得“刚柔并济”。

铁榔头:

誓要砸烂自己的冠军光环

00后可能不熟悉这位时代偶像,在过去30多年,郎平一直是中国女排乃至世界女排中最亮的星。上世纪80年代,她作为主力,带领中国女排相继获得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三大赛冠军,90年代中国女排深陷低谷,她首次回归,率女排获亚特兰大奥运银牌,2013中国女排再陷低谷,她二次回归把女排带进里约奥运决赛。

“我不会经商,也没有领导才能,我只会打球,教球。”郎平曾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自黑”,但在1985年,她25岁,正值事业巅峰的时候,她却做了个震惊世人的决定--退役,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语言,两年后,又与当时的丈夫赴美留学,“开眼界”。

当时她并没有太多经济储备,拿的又是公派自费的签证--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洛杉矶的华人朋友接济生活。不想生活在别人的庇护之下,她移居新墨西哥州,在大学排球队做助教,就可以免学费。但所谓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她只得说服自己--

“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5篇)

《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第3篇(全文640字)

崛起中国女排的传奇正式起始于世界杯的赛场。1981年,郎平的惊天一扣帮助女排赢得第一个世界大赛的冠军,此后中国女排开启了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1982年世锦赛获得冠军,1984年奥运会获得冠军,1985年女排世界杯获得冠军,1986年世锦赛获得冠军。看到这个五连冠是让国人振奋的。

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女排也是国家崛起的缩影,一次又一次的激励着国人发奋图强。郎平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五连冠)为刚刚向世界敞开胸膛的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信。中国女排也被赋予了冠军之外的更多内涵,并最终归结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影响力延续至今。”

那个时候的女排姑娘,如郎平、梁艳都是家喻户晓的。多少人因为她们感到骄傲。只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是这些光芒的背后是多少汗水堆积起来的。

那个时代,训练的条件并不像现在,器械缺乏,条件艰苦,都是训练时的一些阻碍。她们在地上摸爬滚打,摔得遍体鳞伤,咬着牙含着泪继续训练。可是这些姑娘们就是能够克服,一次又一次在赛场上创造奇迹。

自198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夺得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后,中国女排荣耀的光环逐渐褪去。1988年汉城奥运会半决赛中负于该届冠军苏联女排,最终获得铜牌。1989年第五届世界杯,中国女排不敌苏联和古巴获季军。1990年第十一届世界女排锦标赛,还是输给苏联,卫冕失败。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排陷入低谷,只拿到第7名。

似乎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中国女排究竟是怎么了?这是那个时期大家心底的声音。黄金球员的退役,战术的落后种种原因。女排姑娘们在赛场留下了眼泪。不,不,这不是我们的中国女排。

女排姑娘--郎平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只是这次她的身份是以女排主教练的身份出现了。即使是这样,郎平的小屋里仍旧是一张单人的、矮矮的小铁床。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5篇)

《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第4篇(全文774字)

只要有空,郎平就去学校看女儿打篮球,让她意外的是,这些尚未成年的业余选手训练起来非常投入,跟教练的关系也很融洽,比美国女排的训练像样多了。

郎平忍不住问女儿:“你们打篮球也没人发工资,怎么那么起劲儿呢?”

女儿说:“平等、自由、快乐,这是全部秘密。教练就是我们的朋友,他奖励我们冰激凌,表现好的队员还可以到他家参加家庭舞会呢。”女儿接着向郎平建议:“妈妈,您真该跟我们教练学习学习!别一天到晚拉长着脸,那个样子,队员能喜欢您吗?”

从此郎平一改自己“铁面教练”的风格,主动邀请当时美国女排队员到她家里吃饺子,平常训练中,郎平也更多用微笑和鼓励代替批评。她主动请女儿带她参加同学派对,学唱美国摇滚天后艾薇儿的歌曲,就为了和姑娘们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本次执教中国女排,她也开始懂得和这群90后姑娘“迂回作战”。

在场上她言传身教,腰椎不好的她走起路来略显蹒跚,但一旦要讲解技战术,还是选择亲自上阵,哪怕训练课后,自己也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

在场下,她更是对队员体贴入微,鼓励年轻的队员有自己的个性,也会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蛋,发红包。如果自己晚上饿了,她就吃方便面。

除了排球外,她也会尽量和球队中的那些女儿们聊天闲扯,“其实要说没有代沟是不可能的。场下她们会聊网购、游戏和电视剧,我不了解、也不能阻止,但要尽量去理解。”

她也不忘经常逗逗这帮女儿,“我有时候就问问题,她们就会特别热情地教我,我这时候会说,要不我也不学了,你们帮我吧。”

她是这个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

这几天,中国女排在世界杯里一路过关斩将,国内关于“女排精神”的讨论不绝于耳,郎平的回应有着难得的淡定和清醒--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比赛,就把我们抬得很高。”

淡定、专注、低调,是郎平排球人生的三大关键词,对应今天的焦虑、贪婪和浮夸,真可谓一股清流。我们需要这样的国民女神,也不只为扬我国威,更为勉励自己、勉励孩子。

在未来世界女排的赛场上,我们相信郎平会带领中国女排越勇。当然夺冠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郎平注入到女排中的“铁榔头精神”,已经扩散、注入到了更多家长和孩子心中。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5篇)

《中国女排》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第5篇(全文916字)

当了省钱,她都不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午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她可以吃一个星期。第一次回国,她和女排老队员去哈尔滨市打表演赛,老队友们大都已经当上处长、主任级干部,就她还是一个穷学生,她笑笑称自己是“国际农民”,然后继续自己的穷留学。

她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钱打球,是1989年受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聘请,结果赛季才打到一半,她的右膝关节严重受伤,又崴了脚,不得不动手术,医生关照,必须休息一个月,当时她的老板每次见她只会问“脚还没好吗?”坚持了一年,她回美国继续研究生学业,申请到了工作签证,生活才稍微轻松了下来。

那段苦日子持续了8年。虽然没有荣誉,没有掌声,更没有钱,郎平却认为那是她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验,说,“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我们今天看到的郎平,总是云淡风轻,赞誉或诋毁,她从不回应,多紧张的比赛,她也从不慌乱,这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那段日子对她心智的历练。

球场上有多强大

作为妈妈就有多笨拙

虽然战场上是常胜将军,郎平在妈妈这个角色上,却显得有点笨拙。

1992年,郎平与前任丈夫在美国生下了女儿白浪。三年后,郎平临危受命,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1999年又赴意大利执教。事业上风生水起,但长期不在女儿身边,却让她与女儿渐行渐远。

因为时差,她每天都要等到深夜,再给女儿打电话,以至于女儿有一次都受不了了,对她提议,“妈妈你到麦当劳工作吧,这样我又可以见到妈妈又可以吃麦当劳了。”

很快女儿12岁了,郎平终于受不了了。孩子的成长不可逆,如果她再不接受美国排协的邀请,再过一个4年周期,女儿就是16岁了!到了美国,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起码一个小时飞机,母女俩就能见上面,还有不少假期能一起过。但长期异国生活,母女俩的思想观念早已不同。

那阵子,郎平一有空就开车送女儿上学,有一次问女儿在学校的表现,没想到女儿反应激烈,指责眼前的大球星“不信任老师,更不尊重自己的隐私”。

郎平一听就火了,“我没打你、没骂你,关心爱护你有错吗?我是你妈妈,少跟我谈什么隐私!”

女儿也生气了,“以后上学放学我坐校车,你不要再接送我了。我郑重宣布,我已经长大了。”

此后好几天,郎平和女儿陷入“冷战”,两人不说话,实在要交代什么重要事情就写小字条。

直到一天早上,郎平起床后发现自己出差拎的行李箱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上面有一封女儿留下的信:“妈妈,我真怀念以前的日子,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好想你,你回来住几天也从不管束我,可是现在……妈妈,你什么时候还出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