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宗祠随笔之六寻根问祖第1篇(1075字)
彭 氏
一、姓氏源流 彭(P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篯姓,为颛顼帝有玄孙陆终第三子篯铿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所载,颛顼帝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彭氏。
2、出自妘姓,为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八姓之一有彭姓。据《国语》所载:“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女、斟、曹、芊,周灭之。”此说是讲彭姓为祝融之后,为八姓之一。
3、出自汉后有他族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所载,有胡、西羌、南蛮,清时满、蒙、回、苗、白、瑶、土家、苦聪、彝、拉祜等民族有彭姓。
得姓始祖:彭祖。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陆终之妻怀孕三年后都未能产下一子,万般无奈的陆终只好用利刃剖开妻子左肋下方,产下三子,剖开右肋下方,又产下三子。六个儿子中的第三子名铿,后来被封在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一生活了八百多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又称他为彭祖。他的子孙就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称为彭姓,他们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商末时,大彭氏失国,此时已有彭姓人迁居河南南阳一带,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阳去楚为大夫,是为彭姓徙居湖南、湖北的开始。秦末时楚汉争霸,位于楚国都城的徐州处于战乱状态,有一支彭姓为避战乱而离彭城远迁陇西。汉时有长平(今河南西华)侯彭宣,举家迁居河南淮阳,后于淮阳发展成为望族。魏晋时,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姓人大举南迁,此际有史料表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均有彭姓人在活动。南北朝北齐时,彭宣八世孙彭景直徙居瀛州(今河北河间),九世孙中有一支迁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景直之子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彭姓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彭构云五世孙彭轩因仕宦而落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吉水之山口村,并有江西其他彭姓辗转迁徙于福建。其中彭士然的后裔迁湖南西部,唐末时,彭轩六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宋神宗时,嗣元的九世孙彭延年因被任命为潮州刺史,遂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姓广东始祖。后又于此派分出福建漳州、泉州等支派,在闽粤发展成为望族。其中彭延年的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姓始祖。另据载,彭姓亦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有一百四十五人分迁于河南、甘肃、山东、河北、湖北、湖南等地。自清代开始,闽粤彭姓有部分移居台湾,并有移居东南亚及欧美的彭姓人。至此,彭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如今,彭姓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彭氏宗祠随笔之六寻根问祖第2篇(1295字)
彭氏宗祠随笔之六 寻根问祖
“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前“姓”和“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姓”来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例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母系传下来的氏族人群。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照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因此,当我们读到“炎帝列山氏,姜姓”以及“黄帝轩辕氏,姬姓”时,就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来是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经逐步让位于父权制,然而母系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走向消亡。
彭(P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篯姓
为颛顼帝有玄孙陆终第三子篯铿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所载,颛顼帝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彭氏。
2、出自妘姓
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八姓之一有彭姓。据《国语》所载:“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女、斟、曹、芊,周灭之。”此说是讲彭姓为祝融之后,为八姓之一。
3、出自汉后有他族改姓而来
据《姓氏考略》所载,有胡、西羌、南蛮,清时满、蒙、回、苗、白、瑶、土家、苦聪、彝、拉祜等民族有彭姓。
得姓始祖:彭祖。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陆终之妻怀孕三年后都未能产下一子,万般无奈的陆终只好用利刃剖开妻子左肋下方,产下三子,剖开右肋下方,又产下三子。六个儿子中的第三子名铿,后来被封在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一生活了八百多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又称他为彭祖。他的子孙就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称为彭姓,他们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
本地始祖是 彭汝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器资,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
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元祐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彭汝砺回京后,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祐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
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湖北省阳新县木港镇,其后代广泛分布于湖北阳新、大冶、黄石、鄂州、武汉等地 。
2009年在(阳新县国和)彭氏宗祠,以彭方金(现任阳新县王英镇团林村书记)为主编,成功地续修了彭氏宗谱(遍及鄂赣边区十多个县市),深受海内外族人的赞誉。我们的字辈是:汝尧念添泰,彦千庆辛丙.锺开文初惠,德万时日必.欲大光宗祖,先宜达义方,易书承世泽,安惠立官常.保国忠为本,成才教以良,嗣贤善继述,年远愈克昌。89年续派:唯儒久尊道,秉直施政强。俊美全长盛,毓秀桂兰芳(作者:彭周卿, 文梁公彭汝砺二十九世孙)。
彭氏宗祠随笔之六寻根问祖第3篇(1546字)
《大彭史记》
彭氏宗祠捧读《大彭史记》,让人看到了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
这条生命长河,始于帝尧举用的创建大彭国的彭祖筏铿,但却追溯到远古少皋11世孙黄帝,再回溯到黄帝8世孙彭祖。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离骚》)。帝高阳,就是颛顼。彭祖,是颛项的玄孙。黄帝曾教诲孙子颛顼说:“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吕氏春秋·序意》)这一非常重要的教导,是教人要效法天(大圜)地(大矩),亦即效法自然,掌握包举天地人的大观照、大审美、大思维。彭祖深得黄帝教诲的精要,发展为养生学,既以养生治国,又以养生治身,使自己成为中华大寿星。为此,屈原曾对天发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天问》)彭祖筏铿烹制雉羹(野鸡汤)敬献帝尧,病患中的帝尧是怎么通过食疗法而康复的呢?彭铿的寿命远比别人长得多。为何这么长呢?这是一个千年之问。
要回答这个千年之问,我们就要阅读《大彭史记》。
我们要万分感谢作家彭开富,他以非凡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作出这么动人的《大彭史记》。同时,也要万分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慧眼识珠,及时公开出版《大彭史记》。中国正在崛起,国人继往开来,正在跨越海洋,跨越高山,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共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料想,《大彭史记》定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智慧和力量。
(二)
要理解彭祖精神与智慧,以及其后裔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承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积累和表述方式。笔者和儿子彭强华、彭强民、彭强宏,在寻根拜祖万里行之后,主持了2006年3月在桂林举行的“彭祖文化暨彭氏源流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就15个议题,展开了长达7天的学术研讨,终于就彭祖生平事迹和彭氏源流主干问题达成共识,并以研讨会纪要的方式公布会议成果。
彭开富宗贤,是一位敏感多思的作家,这些千载难逢的共识,给他以强烈的震撼,也给他以奔袭不断的灵感。他是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的彭祖后裔。2005年10月间彭山县长寿文化节和在成都举行的“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又给了他以独特的视野,让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他思考起来了,寝食难安,一头扎进了彭祖文化这座蕴藏深厚的富矿,爬梳钩沉,不辞辛劳。
要用《大彭史记》来展现数千年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是很艰难的。彭祖有49妻54子,现在有资料可查的,只有彭、钱、韦三大姓,钱、韦两姓分属彭祖的两个儿子,已有《钱氏家乘》《中国韦氏通书》公开出版,而彭祖还有51个儿子的去向如何呢?这是个太问题,也是个大难题。前些年,有人从北京文史档案馆找得一份彭氏远祖世系图,也尚存诸多疑点,如夏商周时期的官职有明朝“锦衣卫”之类的官名,识者皆不敢采用。历代《彭氏族谱》多如繁星,珍藏于海内外各地民间,但其中的世系谱多是阶段性的,载明彭祖之后,着重记载近祖世系。彭祖第53子彭武,第54子彭夷的后裔多分布于闽、浙一带。而湖南《青山谱陇西堂世系图》与江西构云公世系谱、广东延年公世系谱,可连接贯通,展示出彭祖第3子彭深的世系,上接少皋至黄帝11世,黄帝至彭祖8世,彭祖至构云公108世,构云公至延年公12世。据说,当今彭氏人口达800多万,其中构云公的后裔约600万,这600万人口中,延年公的后裔约占200万,而且足迹已遍全球。
可谓填补空白的《大彭史记》,其作者的聪明在于,克服困难的办法是,紧紧抓住彭深世系这条主线,而这条主线又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考证而达成共识的。这条主线,恰如一条瓜藤。作者把握住这条瓜藤,上下左右求索,再旁及其他段状瓜藤,便可采取巧妙的艺术构思和谋篇布局,实行有主线的点、线、面相结合,展示瓜瓞绵绵的总体盛况。
这种盛况,只能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暂时还不可能用族谱的形式来反映,因为诸多家谱世系,还在清理之中。因此,《大彭史记》作者便别开生面,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化用传统的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在每卷开端,以四句七言诗,画龙点睛,启动情思;卷末又置以悬念,让人期待“且听下卷分解”。《大彭史记》动人的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族谱中的世系图表,又称吊线图或瓜藤图,经过变化,缀以出神入化的生动细节,同样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卷。
彭氏宗祠随笔之六寻根问祖第4篇(1761字)
彭氏家谱,我是哪一支?
彭氏世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史记》记载,帝尧封大彭国,就以国为彭,彭祖距今已有四千三百多年历史,现列为祖国第39位的大姓。我祖彭彤、彭奇阑兄弟3人(另1人下落不 明)同时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于洪武二年(公元1329年)入川落户与綦江县平滩沟(现永新镇),分别插占在垣子岩、楼房下(现骑龙穴)为业,世居以有630多年。凉水井房族虽入川时间、地点不同,但同属陇西郡,是同一个祖先。
前无所作,后无所传。惟岁月推移,时代变迁,人川后祖先因遭回禄之灾,原始传宗族谱不幸化为灰尽,从此世系断离,无法查考。加之祖先因置地之事而引起族内意见分歧,致将原统一的字派,从“洪、弘”字起就各自另立字派和建立分词,以致各修各的谱。后因无人倡议统一修谱,统一字派,年代久远,本系同脉同宗,一祖之后还未脱五服,都互不相识,误为同姓异脉而已。因此,有的取名不安排行,上下几代混杂不清,有的连嫡系祖宗三代的字派都不了解,同姓同名者多,且亲疏难辩,长、晚辈难分,兄弟姐妹不明,对三亲六戚的称呼喊叫都搞不清楚了,形成同宗同族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影响团结。在过几十年后,将会给我彭氏宗族带来更大紊乱。由于时代的变迁,目前尚存在的历史资料缺乏,族人中能了解族史的人不多,特别是近百年来出生的几代人,对“彭姓、彭老圈、彭祖、陇西郡、宜春郡、湖广籍”等来历和彭姓的来龙去脉,均多茫然无知,岂非憾事。 由于历史原因,此次我彭氏后裔同宗入谱的三大房人中入川后均有断后,在各房后裔中缺代较多,此次修谱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故人谱只限于目前居住在綦江县永新镇原垣子岩、楼房下和凉水井的三房族人,以及县外与三房有联系的族人,而又有要求登记入谱者外,其余散居国内外各地的族人,因无法取得联系和登记入谱,尚有待于今后自己前来寻根认租归宗了。
在此次修谱中,有的房族个别成员坚持认为,应把过去各房原定的字派用完后才能启用新定的字派,如现在就启用新字派是一种不尊敬祖宗的不孝行为。对此,各房代表会议认为,如果要将各房原定字派用完后才启用新字派,现垣子岩(长房)还有16个字未用,其弘郁祖之后自定的20个字派,还有12个字未用;楼房下(2房)还有11个字未用;那么,少则需要等到300---400多年才能启用新字派。这种主张不论其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是要继续保存我族长期分离混乱局面,是不符合团结统一要旨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古人云:“三十年不修谱则为不孝”。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族已有160多年未予修谱,以致长期来存在着同宗、同族,居于同地,而字派各异的分离混乱状态。这次重修族谱,不但把我族重新联合团结起来了,而且本族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以大局为重,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尽力理顺祖宗的过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一致同意议定了同宗合谱统一使用的新字派,规范了子孙后代的未来字派,从而结束了长期分离混乱的状况,实现了我族空前的大团结,对此,长眠于九泉之下的历代祖宗有知也会为之笑逐言开,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敬大孝之举。
至于对祖宗所定的字派,我们抱着尊重的态度和历史的观点,既肯定过去已用部分,又将未用部分作为历史栽入谱中以供参考。同宗和谱统一问题,是责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结合现代实际情况重新议定,规范实施一个意义深远,并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字派,以达到同宗合谱,实现我族团结统一的目的。
由于主观水平有限,在此次修谱中,疏漏和错误之处实属难免,敬请族内知情者予以补充更正,以便今后族中哲嗣新秀续谱时录用,则为我彭氏宗族之大幸也。 永新地区彭氏宗族原字派和入川代对应(入川后21代字派):
长房(垣子岩):彤、—、—、—、—、—、芝、尚、会、元、仕、文、弘、为(单)、世、泽、诗、书、光、大、正、
二房(楼房下):奇、良、—、—、—、—、—、单、山、元、仕、文、洪、单、世、锡、庆、朝、宗、单、万
联房(凉水井):—、—、—、—、国、正、天、兴、顺、洪、时、世、应、开、耀、启、荣、宗、远、德、厚 为了同宗合谱统一字派和代数,经各房代表会议定:长房垣子岩将原字派使用至“正”字为止其后的“朝庭”不在用,后续谱定的“敬宗法祖崇忠厚,永远庆天锡福荣”14字作历史记载,不在使用;2房楼房下将原字派使用至“万”字为止,其后“有人子太单德正永长隆单”11字不在使用。联房凉水井将原字派使用至“厚”字为止,其后“广福来”3字不在使用。一律从22代“孝”起统一使用新字派,以次类推。今后凡是有与彭氏宗族认祖归宗者,其字派皆照此对应办理,不得混乱。
总代数以25年为一代计算,从彭祖至入川始祖彭彤、彭奇阑为止约为123代。从明洪武2年入川始祖至今已有630多年计有21代。凡上面为“—”的均属断代。
现永新镇原为川东道重庆府綦江县附里八甲平滩沟。地址楼房下现为永新镇街背后的骑龙穴。垣子岩,凉水井并仍在原址未变。彭氏老宗祠仍存在于永新镇后街,为供销社所占用,作生资日杂仓库。
以上3大房族中有的支系另立有字派的,均应一律分别对应各字的字派,方能入谱,以免今后错乱,影响团结统一。 永新地区彭氏同宗合谱新定字派和代数对应如下:
新字派(22——37代):孝、弟、仁、义、爱、国、兴、邦、承、先、启、后、富、贵、吉、祥。
彭氏宗祠随笔之六寻根问祖第5篇(3102字)
家谱,穿越时空的平民记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可以告诉你答案。
百姓家族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资治、存史、教化”等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家谱,给每人一个归依的位置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或“家乘”,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一般记载本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山川形胜、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
民谚有云,乱世砸锅造枪炮,盛世修谱建史庙。自古以来,家兴族旺,太平盛世,追根溯源,续修族谱。这些年,修家谱,寻根认亲,在我省民间悄然兴起,并从苏南向苏中、苏北蔓延。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现年70岁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看到自己的家谱,是在单位馆藏文献中。那是一套修于1949年的家谱,10多本,铅字印刷。看到王鹤鸣的名字以及出生日期,王老紧闭双眼,泪水无声滑落。他这样描述家谱的现代新定位,“国家撰正史,州县编方志,家族修家谱,成为一种传承有序的人文传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家谱不仅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记载家国天下的是“大史记”,记载平民百姓的是“小史记”,家谱犹国史也。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在对家族历史的追寻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网友天马行空在博客中记载了“修谱记”:“幼小的时候,对家谱没有过多的了解。只是年三十的晚上,按惯例、随大流跪拜祭奠,之后才能吃到垂涎三尺的年夜饭。现在才知道,家谱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曾经的生命符号。哪怕离家再远,都会感知一种若有若无的温暖”。
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武进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谢达茂说,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
春节期间,时值大片《孔子》上映,市民孔建钟特意带着一家人观看。他是孔子家族第74代传人,并被收入全球《孔子世家谱》。作为中国最尊崇的家族,孔子世家谱在中国谱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孔家的行辈历来由各代政府颁布,自明朝始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确定是不是孔子后裔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有没有家谱,能不能和总的孔子家谱对上。孔建钟动情地说,“仿佛一下子拉近了和这位二千多年前先人的距离,既崇敬,也倍感亲切,感觉自己身上也流淌有先人的血液,虽然平凡渺小,但总算有根有据,与这颗大树上光辉灿烂的果实,同源同种,血脉相连。”
孔子世家谱续修委员会江苏地区负责人孔伟东在夫子庙举行的孔子后裔家祭上百感交集,“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
家谱,抢救普通人的历史记忆
通过家谱,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确认了祖籍在中国福建鸿渐村;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1997年,当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时,就通过媒体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国江苏太仓……
华人寻根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常州72岁的退休职工冯仁坤去年完成了毗陵四德堂《冯氏家谱》的第八次修订。“小的时候家里有一箱家谱,破四旧烧掉了大半,一卷总谱和我们家的第七卷用蒲包裹起来,藏在猪圈里幸免于难。人年纪一大,就有寻根问祖的愿望,这就叫做慎终追远吧。冯氏家族上届修谱还是民国五年,距今已九十多年,不能让这个根到我手了断了!”
从2005年开始,冯仁坤骑着电瓶车到处奔波寻找,打听到哪里有冯姓就去拜望,问他们是否同宗,跑遍了百余个村镇。“刚开始太难了,心里没有底,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使命感。”冯仁坤说,冯氏贤二公后裔共有二十七支,涉及三十多个村镇,分布在常州、武进、宜兴、丁山等地。为了对祖宗负责,对子孙负责,凡是老谱有记载的地方,他不断扩大寻找半径,为了寻访一户后裔,披星戴月、五赴家宅。
相比于冯仁坤的坚持,朱炳国可以说是狂热。他因收藏和家谱结缘,并孜孜不倦将家谱研究向一门学科的角度去推动,发起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市级谱牒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传播家谱知识,帮助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节衣缩食、攒下数十万元收藏了200多部清代、民国年间老谱。著名文史研究专家卞孝萱、美国学者艾尔曼等都曾向他借阅家谱。
他开设的全国首个家谱陈列馆,令人大开眼界。说家谱是一本家族百科全书并不为过。翻阅家谱,里面记载着大量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碑文墓葬、诗词书法等。其中最早的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的《赵氏宗谱》;最稀有的是光绪年续修的“第五”氏家谱,这个独特的姓氏弥补了《中国家谱总目》中的空白;多的大部头装进几大箱,摞起来比人还高,有的家族却只印一本“单行本”。
抢救更多普通个体的历史记忆,朱炳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更觉得时不我待。“现在很多珍贵的老谱已经失传,或者流失到国外。在美国,收藏中国家谱最为著名的就是犹他家谱学会,有关中国的家谱就有一万七千多种。溧阳彭氏家谱重修,其家谱分东门、南门两支,南门一支的家谱被美国人收藏,产权属于日本东洋文库。在我们的协助下,经上海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协商,后经授权终于花120美元拿到了复制胶片。”
家谱,重建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 “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南通范家四百年文脉不断。在范氏家族博物馆内,收集了宗族的家谱结构图。据家谱记载,范曾先祖上溯至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大师人物有范应龙、范凤翼、范伯子、范仲林、范罕等。独特的文人家庭环境使范曾在幼年就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范曾在自述中说,“言传身教、耳听目染,从幼年开始十分重要,这时的心灵没有被沉重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磨上老茧,柔嫩的美好的心,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有最灵敏的感应。”
“进士生产工厂”、“翰林俱乐部”,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院历史系教授艾尔曼对常州庄氏的评价,“庄家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清代常州府最重要的文人集团。仅清代,庄族便产生了90名举人,成为精通政务的职业精英。”文史专家吴之光说,苏南望族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教育、虚怀若谷。如果仅以功名仕途、政治官宦以及由此相伴而生的财富为倚重,结局必然是“三世而衰”、“五世而斩”,功名总被雨打风吹去。但这些家族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文化型家族,注重精神活动,家学世代传授,祖孙同治学问,文化实力历久弥盛。庄氏子弟热衷研究学问,绘画篆刻,90多人著作传世,著作近400部。
修一家之谱,看家族之兴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家族兴衰起落,但在后人看来,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她的美丽依然璀璨夺目。52岁的卞有成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的名片上,印着卞氏五十五世孙。说起家族的历史,他充满敬畏。“卞氏以‘忠孝节义’传家,崇勤俭,古有热心慈善的清逸公,为民赈灾;近有清末保台抗法英雄卞宗彬,两袖清风,一生清廉。”
走进胜西村,一长排民房依河而建,呈官帽形走向。“荫候堂是卞宗彬的故居。卞宗彬授三品衔,过世时仅有良田十多亩;这是明代的八角井,至今井水充盈清澈。”在卞有成眼里,村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屋,都流淌着历史的韵味,叙述着祖先的荣光。卞有成现在丢下了自己的生意,忙着接续历史。一是续修70多年没修的《胜西卞氏族谱》,二是保护900年历史的胜西古村落。
更多像卞有成这样的普通人,开始回望历史并书写历史。普通人微观世界的点点滴滴,折射出更真实的世事变迁。剥去寻根热、家谱热的热闹外衣,家谱实际上是一个上行下效、从我做起的建构过程,影响着我们行走的方向。可以说,以己之力,你就在创造着自己家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