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心得体会随笔第1篇(1270字)
儿童性教育如何把握分寸?最近怎么又是幼儿园虐童事件。那么,父母应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幼儿园虐童案的背后是幼儿性教育的缺失,如何进行幼儿性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问父母,他是从那里来的?
你是如何回答的呢,不好意思说实话,只好编个故事告诉孩子像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中迸出来的,还是含含混混的说,是从医院中抱出来,还是,抓住性教育的机会,告诉孩子,是从妈妈的子宫生出来的。
当孩子问家长:为什么男生与女生上厕所是不一样的姿势,你又该如何回答,讲的多一点,自己会不好意思,讲的少一点,怕孩子不信任家长,转而道听涂说,吸收外面错误的信息。
当孩子看着电视问你什么是强暴,什么是威而刚,你又要如何解释?
假如你的回答都是叫他们回到学校问老师,那你自己恐怕对于性的知识是比较采取逃避的态度。
◆ ◆ ◆
让孩子懂得尊重与保护自己的身体
通常在为小孩洗澡的时候,可以轻松的告诉孩子,身体各个部位被人碰触的尺度范围在那里,例如脸颊可以亲吻,但是限于亲人之间,有第三者在场时,可以与别人牵手,但限于某种状况,生殖器绝对不能被人碰触,即使是隔着衣物手套。
教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只限于女孩,男孩也一样。
因为现在的社会新闻中,也有渐多的小男生被精神异常份子侵犯,除此之外,要教导孩子,在生活中,进出家门之间,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陌生人的干扰。
要孩子对身体的各部位有正面的经验与意象
首先,家长本身要自我心理建设,身体应该是被尊重与肯定的。
如果父母对于小孩探究生殖器的反应是忧愁责骂或处罚,可能会使小孩认为这种方式得到的快乐是错误的,这种讯息可能会妨碍小孩接受和给予性爱愉悦的能力,而且最后会干扰到建立爱情与亲密关系的能力。
以承认性欲取代禁绝性欲,能够增进孩子的自尊,建立肯定的身体形象,而且能激发能力及果断力,但是性的表现,必需经过父母的指导。
父母也应该使用正确的字眼,父母有时使用简单的字(有时甚或不是文字),来形容性的构造。例如以“嘘嘘”或“屁屁”,以至于让孩子感受到有关性之负面讯息,因为这样的字眼似乎在暗示:比起身体的其它部份诸如鼻子、耳朵、膝盖,性器官(如外阴部,睪丸)是相当不同的,而且是令人不好意思的,感到神秘或是一种禁忌,这会影响到卫生保健的习惯与观念,甚至青春期阶段对异性的看法,通常对自己身体有负面意义的人,也会对异性有负面的意象,而造成青春期的偏差行为,例如:强暴,虐待。
用正面的态度与孩子们讨论性
父母应该主动提出适合各种孩子年龄,兴趣及理解程度之有关生殖及性方面的主题。
例如当有亲戚或朋友怀孕时,正是对孩子说明有关婴儿如何存于母亲体内的时机,且要使用正确的专门用语说明。
例如说明婴儿是生长在女性的子宫内,而且要正确的形容子宫正是为了孕育婴儿,如温床似的特别地方,一个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是母亲告诉孩子,自己在怀他的时候,一些心情与期待,指着孩子的肚脐说,这是曾经与母亲相连系的部位。
这样既客观又具个人意义的方式,将能使孩子对于性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与意义,不再隐诲不清,或是抱持着太多的幻想。
一个更重要的提醒是,父母本身对于性的知识与看法必须是健康的。
如果成年人都着迷于偏差的性录像带,沉浸于威而刚的惊人效果,那如何教导下一代有一个健康的性观念,儿童的性教育如果作的好,社会新闻中的性虐待,强暴,近亲乱伦的事将可减少到最低,希望藉此提醒教育单位能积极作好儿童的性教育,重视下一代的心理卫生健康。
性教育心得体会随笔第2篇(1290字)
家长,您知道吗?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她)对自己身体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您对他(她)身体的关注。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她)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多多少少竟然有些“忧虑”。
如果此时得到您恰当的指导,他(她)的心里有多么感激,您知道吗?
1、青春期的“性”是什么
青春期就是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所以,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它,适应它,顺利地度过它。
青春期的“性”也一样。
2个词语: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第一性征”是先天的男女之别——性器官。
人类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决定性器官的不同。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分为“X”和“Y”两种,其中“Y”染色体决定性别:有“Y”染色体是男性,没有“Y”染色体是女性。
“第二性征”是青春期才出现的,是性激素水平上升带来的身体、容貌和声音的改变。
女孩的改变
身高的增长
骨盆变宽阔,身体脂肪堆积在臀部、大腿
阴毛(9-13岁)和腋毛
子宫卵巢快速成熟,月经初潮(大多数10-16岁)
乳房发育(8-13岁开始,一般要经历4年)
男孩的改变
身高的增长
成人的外形:肌肉增加、骨骼宽大、身体脂肪减少、
喉结变大、声音变粗
胡须,腋毛和阴毛增多
首次遗精
阴茎增长
(个别男生乳房发育,数月后可自然消失)
2、为什么要了解第二性征呢?
发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说明孩子进入青春期,性开始萌发。那您的性教育就要开始了。
男孩首次遗精和女孩月经初潮后,他(她)们就具备了生育能力,他(她)们可能有性行为了,可能受到性伤害了,可能出现性犯罪了,所以这个时期“性教育”必须到位了!
随着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出现,“性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孩子们感到惊奇、神秘,在性激素的驱使下开始探索性的秘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搜索和性相关的信息,包括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因为他们还没有甄别的能力。而且,由于羞涩,他们一般是不会主动求助于家长或者老师的,倒是热衷于在同性伙伴中谈论一些和性相关的事情,比如月经、乳房和男男女女的性事八卦。
随着年龄增长,“性冲动”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是正常的事情,就像长牙或者乳房发育一样正常。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看到一些暴露的图片或者镜头,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身体反应,比如,心悸、阴道分泌物增加、阴茎勃起等等。这个阶段还可能出现性幻想、春梦。
首先告诉孩子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很多孩子都可能发生,不必为此产生困惑。大多数孩子通过交流或者学习,对这种现象认可并且释然。个别孩子可能对自己的正常反应感到羞耻、甚至有负罪感、怀疑自己的人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准确地引导,这些孩子将来可能出现心理疾患,由此可见,家长的肯定是多么重要,就像给孩子吃下一粒定心丸。
3、顺利度过青春期
把肯定的态度传递给孩子,可以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面对性刺激,为了满足生理需求,青春期孩子往往采取代偿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
有了思想,就会有行动。
性代偿行为是指通过观看与性相关的资料而满足性冲动的行为。自慰行为则是通过手淫来满足性冲动的行为。这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热衷于看色情图片而不能自拔,而一些网站、游戏也会利用色情网页吸引青春期孩子。自慰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积极的,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但是,什么事情都有“度”,如果手淫过度,身体感到疲劳,或者损伤了生殖器官,就超出了这个度,是不被提倡的。
青春期孩子面临性发育,了解性兴趣、性冲动和性的代偿行为的发展过程,并且把肯定的态度传递给孩子,可以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不要等到成年了,发现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才后悔当初没有给孩子进行正面的性教育。
性教育心得体会随笔第3篇(1531字)
女作家自杀的新闻延烧多日,又多又细的讯息排山倒海而来,让身为家长的人莫不悲伤、愤怒:生养一个孩子平安、无灾难的长大,究竟有多难?身为家长应该怎么教孩子捍卫身体界限?如果不幸遭侵犯,该如何觉察,适切的回应与陪伴?
“老师,楼上的阿伯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来家里敲门,阿伯跟我讲话的时候贴得很近,他做了一些让我不舒服的动作。我告诉爸爸妈妈,他们说:‘啊?你阿伯怎么会做这种事!没什么啦,他只是抱抱你,你想太多了。’”
新竹市基督教联合关怀协会执行长黎源悦感叹,之前她在中华民国得胜者教育协会工作多年,常在初中教授一门课叫“真爱守门员”,内容是带孩子认识身体界限,上完课之后,偶而就会有几个孩子默默上前找她,告诉她这些令人心碎的真实故事。
家长无法分分秒秒守护孩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教他们保护自己。
有些身体界限被侵犯的孩子虽内心感到不舒服,但是不敢求救、只能一直躲,是认为一旦求救好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没什么大不了”,“我是不是小题大作了”。
心禾诊所心理师骆郁芬说,“身体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身体权是指每个孩子都有权力,决定自己的身体要不要被碰触,像是背部、脸部跟头部这些地方,如果感到不舒服,不管哪个部位,都要教导孩子积极主动的大声拒绝。身体权的概念,大概在孩子两、三岁就可以开始引导,自此之后孩子如有主张身体权说“不”的时候,家长、身边的大人就要尊重并收手。而不是当孩子说不时,大人挖苦说“阿姨只是摸一下你的头,你干嘛那么小气”,如此会混淆孩子的身体权概念。
在台湾现行法律规定下,身体被侵犯的“当下”有没有拒绝非常重要,会影响后续判决,有些人当下没有马上拒绝,并不是因为同意,而是愣住了。因此骆郁芬提醒,从小灌输孩子的身体权概念,遇到事情实时勇敢的反应非常关键。
红、黄、绿灯身体界限
黎源悦也提供一个“红灯、黄灯跟绿灯”的身体界限辨识法:绿灯像是“握手”,朋友间的开放区,甚至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会有所接触。黄灯像是“肩膀”、“手臂”等,跟熟悉朋友偶尔会揽肩膀打招呼一下。红灯就是“穿泳装会遮起来的身体部位”,即使是最亲密的家人、都要经过允许才可以碰触。黎源悦也提醒,家长从小就要给孩子隐私权,尊重孩子的身体与生活空间,而父母平常对彼此的尊重,更是给孩子无形的教育跟示范。
如果孩子不幸真的遭受侵犯,黎源悦提醒家长,有以下征兆可察觉:
做噩梦、睡不好、易怒、退缩、咬指甲、害怕人际、害怕陌生人。
无助、觉得自己不干净、没安全感、没自信。
穿着打扮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极为中性、保护自己,一个是极为女性化想证明自己还有魅力。
有孩子会“猛吃”,有的是为了把自己吃胖、避免成为下一次被侵犯对象,有的是用吃来安慰自己、处理焦虑跟不安。
有些孩子的创伤会持续很久很久,他们有些在人生遇到打击跟挫折时,为了不要回忆起伤心往事,比较容易有自杀想法,认为“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我就好了”。
如果是小小孩,骆郁芬建议可注意以下征兆:
发现家中小小孩碰触生殖器官的频率太高,游戏或对话出现奇怪的内容,例如:“不可以告诉大人喔!”“你要不要吃吃看我的小鸡鸡”等,或在假扮游戏中出现性交情节。
有生殖器官碰触行为,又加上生殖器官或其他身体部位的伤口,或出现异常哭闹、害怕、愤怒等情绪,都要特别留意。
有些儿少性侵情况是加害者提供小孩糖果、点心,“来,我给你这个”,“你不要说出来,不然你会很丢脸”。加害者都会把罪恶感归之于受害者,“都是因为你,才会发生这件事”,“你特别糟糕,所以才会被选上”。
以前我们会跟小孩说“不能跟陌生人走”,但遗憾的是,性侵的加害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受害者熟识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如果任何人做出任何让你不舒服、你感到不对劲的的事情,马上不要犹豫的拒绝。
性侵不是你的错
当孩子说出身体被侵犯的事实,大人当下可能也慌了,但先不要去否认,否则孩子会觉得事情发生是自己的错。首先判断事情发生的时间,如果是刚刚才发生,第一天不能洗澡、马上带去医院验伤、并且报案。再来,大人应尽量冷静下来,请孩子诉说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当下不肯说,也不要断然逼问细节,先顾好孩子的感受。最后记得,在经过一连串的同理、接纳跟厘清事件过程之后,受害者旁边的支持系统,一定要传递给受害者最关键的讯息是“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会在旁边一直陪伴你”。
性教育心得体会随笔第4篇(5797字)
儿童性教育要注意哪些?最近性侵事件频频爆发,家长该如何保护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受到伤害再来教育孩子保护自己,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
性教育要区分性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和性别认同教育
现在流行一说性教育,就说是为了预防、遏制性侵。这个看法是偏颇的,只强调了一半的事实。
简单地设身处地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子,无论是学龄前还是学龄后,在遇到性骚扰或者性侵犯的时候,就算明明知道对方是在犯罪,孩子能够怎么办?尖叫、反抗?然后呢?如果这个成年人比较胆怯而且所在的地点容易被人发现,可能能够制止他的行为。如果尖叫和反抗都没有用呢?
如果想有效遏制性侵,最主要的是要完善立法和加强惩罚措施和力度,让对幼儿犯罪的人容易被抓、容易被惩罚。这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在罪证采集、儿童证言的采取和验证等方面不容易,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也不排除有成年人唆使儿童诬告的情况,当年美国个性杰克逊就被诬告,但是,越是难,越是说明成年人应该负起责任,想办法克服困难,让公平和正义得到伸张,让全社会有明晰一致的对性侵儿童的人“人人喊打”的氛围,才是最不该被忽视、最应该提倡、最应该做的当务之急!
性教育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为了卖出几本性教育的绘本或者性教育的微课而抬高自己的销量或者名气,却忽略了最应该由成年人来担当的对法律和执行法律的重视和呼吁,那是舍本逐末。
而且,性教育是一个太笼统的说法,细分起来,应该至少有性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和性别认同教育三部分。先说性安全教育。
性安全教育
我遇到的曾经遭遇性骚扰和性侵的来访者,有的是5、6岁的时候,有的是小学、初中还有高中,在回忆起当年的事件的时候,无一例外提到的是,不好跟家里人说。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人可以信任和仰仗。
一个是当时上小学四年级,她这样说的:“那个叔叔跟我爸爸妈妈是同事,就住我家楼下,他和我爸妈照样串门聊天。
我不告诉我妈的原因是,她知道了以后很可能会骂我不懂事,而且她一贯对外人和颜悦色,对家里人厉害,我感觉她是害怕那个叔叔的,跟她说了她也未必有胆能做些什么。而且如果让我和那个人对质的话,我肯定做不到清晰坚定地把发生了什么说清楚。
不跟我爸说的原因是,就从来没有过把自己的事情跟爸爸说的习惯,他总是特别忙,或者跟哥们喝酒,给我买个东西或者跟我逗逗嘴,我的学习、生活等等所有的事都是我妈管我。
但是我的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再也不去那个人家玩了,好几天闷闷不乐,爱发脾气,看见那个人不打招呼,那个人要是来我家了我就跑出去等等。但是,我爸妈没有看出来我的变化。”
一个当年5岁的女孩,她三十多岁时告诉我,“当时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他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虽然小也知道这样不对劲,可是那人的表情和说的话太不同一般了,从来没有有遇见过这种情况,根本就是傻了蒙了。
跑回家以后,又害怕又感到羞耻,说不出来的感觉。家里正好是爸妈下班回到家,忙着做晚饭吃饭,他们谁都没有注意到我的异常,我自己好像也故意装作没有什么事的样子,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装没事。但是不可能没事,那天的情况算是印在我脑子里了。”
一个当年初中的那还告诉我,是她妈妈的男朋友对她性骚扰,也没有做什么具体的,就是会撩一下她的裙子或者摸一下胸拍拍屁股,说小姑娘长大了。她妈妈要是看见了,就半真半假开玩笑式地骂一句她的男友,但是对孩子没有任何说法,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一个男性来访者告诉我,当年他7岁,跟着邻居叔叔去看露天电影,在电影开始前,人声嘈杂的时候,那个叔叔在他耳朵边说了好多话,他记不清了,当时也听不懂,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增大他知道一定是关于性方面的不好的话,因为他一直记得邻居脸上那神秘的猥琐的表情,自己的而感受是不知所措而又深感恐惧。
回家后自己有没有什么变化不记的了,家里父母忙而且孩子多,不会发现他有什么异样的,但自己行为上是有变化的,肯定是记得远着点那个邻居。
还有很多案例,包括大家总拿来说事的林奕含的事情,这些案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都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跟家长说,家长也都粗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常,或者观察到异常了却没有深究是什么原因。
这里反映的,不是孩子不知道这事不好,即便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孩子也有基本的判断,而是事发当时当场如何应对以及事后一定要告诉父母。
关于性安全教育,我有以下几点总结:
对于十一二岁以下的孩子,不用像讲生理卫生那样把性行为讲的那么清楚,孩子记不住、理解不到位,反而可能产生误解或者恐慌,变成对所有的亲人都持防范的、害怕的心理和态度,这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模式的正向建立;
只要告诉孩子:背心和短裤遮住的地方,是我们的私密的地方,谁都不许碰,隔着衣服都不行。
只有爸爸妈妈给你洗澡的时候是可以的。如果有人碰,就大声喊住手!走开!我不喜欢你!最好赶快跑开,去人多的地方,见到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后,要把这个事情告诉她们,她们一定会帮助你!
告诉孩子,一定要强调再强调,警察、老师、爸爸妈妈是一定一定会保护你的,不论是她们的熟人、朋友还是亲戚对你做了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或者让你产生不舒服的怪怪的感觉,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永远站在你这一边,永远会为你说话、帮助你!
这点最重要,不能总是指望孩子能够应对得恰当,能够学了性教育就会处理了,就是大人,学了一肚子放性侵的理论,一下子遇到性侵,你能保证应对自如、保证凭一己之力就能预防制止对方吗?不能!所以一定要家长承担责任,成年人必须要做的更多。
在家长这里,就是,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感觉你和她贴心,愿意跟你说心里话,尤其是重要的特殊的事情,让孩子把你视作靠山和安全基地,能信任能仰赖,这涉及到你和孩子间平时的互动模式和亲子关系,涉及到你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的状态有观察、有了解,能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并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找到原因。
我遇到过高二女生怀孕五个月父母都没看出来还是老师先看出来的案例。当父母的要细心和耐心,这是我们自己要去修炼的。
生理卫生教育
性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生理卫生的知识。
这个话题已经有各种达人和专家、各种绘本、各种别的国家如何如何的经验,说得够多了。
我只想提醒大家一点,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基本都是在小学6年级、11-12岁左右,学校教育中必备的内容。
学校里如果不讲让自己回家看,或者学校里讲的不好,那么家长必须站出来讲,或者给孩子找一些视频看,现在这类资源挺多的。
这个年龄就要正规的、严谨的讲了。如果学校里讲得很全面,家长可以针对孩子还不了解的,从生活习惯、生活细节等方面给与补充。
我不建议家长看了呼吁性教育的自媒体文章后,认为某一天该进行性教育了,就像学校上课似的,到时候就拿着或本或者课本讲。
家里给讲不用那么正式,最好是随着孩子长大,逐渐地、点点滴滴地根据孩子理解的程度告诉孩子。
刻意的把这件事当个大事来讲,恰恰说明你还是没有真的把性看的自然平常。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学龄前的孩子如果问到结婚、生孩子是怎么回事,想我从哪里来的或者二胎家庭问小弟弟小妹妹怎么生出来的,可以用比喻的方式、类比的方式例如开花结果等等,随便讲,不必纠结于用没用术语,说的规范不规范。
重要的是以孩子的认识和经验水平,他认为自己明白了。否则,如果一堆术语搞得孩子更困惑,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把世间的真理全都正确地学到,不可能的。
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例如女孩子看到了妈妈经期流血,男孩子跟爸爸洗澡时注意到了小丁丁,或者孩子看到妈妈晾晒的文胸,问了起来,都可以及时地给与讲解。
我女儿三四岁的时候,一次家里保姆给她换衣服,她站在床上,两只小手一伸,碰巧抓到了保姆的胸,保姆当时还没有结婚,满脸通红地躲。她这个表现反而引起了我女儿的注意,就故意伸手去抓。
我当时正好在场看到了,过去制止了她,让保姆先出去,然后告诉我女儿,这个地方是所有人都有的,女生长大了就会长大,男生不会。这里以后给小宝宝喂奶。保姆阿姨就是到年龄了长大了,要为给宝宝喂奶做准备了。你以后长大了也会这样的。这个地方绝对不能被人摸的,你摸保姆阿姨非常不应该,不礼貌,不许再摸了。记住了,也不能让别人摸你这里。
我女儿一直对我的话是听的,尤其是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她的。以后她再也没有摸过保姆,但是开始观察我和保姆,过了几天,早上穿衣服的时候,她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穿你和保姆阿姨穿的那种奶衣服,穿完奶衣服再穿裙子。因为没有人告诉过她文胸的名称,平时大家也不说这个词,所以她一直不知道怎么说,就自己发明了这个词。
这又是一个增长她认识的机会啊。我的反馈是,先肯定她说的对,有很多事情是长大了才发生、才要做的。
等你长大了,需要穿的时候,咱们一起去商场,挑你喜欢的。然后,我告诉她奶衣服的正确名称是什么。并且告诉她,这个词只是咱们女生自己知道就够了,用不着跟所有的人去说。
类似的情况每家都会有很多例子,这就是点点滴滴的细节的注意,而不必某天正襟危坐地给讲生理卫生知识,那是学校,不是家里,是老师做的,而不是亲爹亲妈做的。
如果孩子长到十一二岁还对生理知识一无所知或者满嘴胡言乱语,那是家长长达十一二年的失职,跟性教育关系不大。
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归因于性教育。
现在北京地区的女孩子普遍在十岁左右开始初潮,11岁到12岁,大多数也就是五年级六年级,大多数女生都已经出现了月经,穿文胸也差不多是在同样的阶段的,女生的性征出现比男生要早。
有的人曾经吐槽哈自己小时候没有接受性教育,大姨妈来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不是性教育的问题,这是你的母亲对待孩子和对待生活有问题。
稍微关心孩子一些的母亲,生了女儿之后一定都会想到这些亲身经历的事情,在差不多的时候一定会事先准备好月经要用的东西等等,等来了以后会给女儿讲会告诉女儿怎么办,如果连这个都没想到,那么说明这个母亲对女儿的成长基本是不关心的、不到位的,或者母女之间的连接与互动是有问题的,那这就已经不是什么性教育到不到位的问题,而是整体的母亲对女儿的养育态度和养育方式的问题,性教育知识其中比较具体的表现之一。
反之,即便你的母亲按照自媒体的指点,给你做了性教育,你跟她仍然是不贴心的,遇到性侵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在两性关系上,要么早恋寻求爱和温暖,要么对异性冷漠压抑,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关系。
总之,不要刻板、片面地看待性教育。
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和教育
最后,我要强调一下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和教育。
性别是一个人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和文化身份,除了先天的差别,社会习俗中形成的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在小学阶段就显示出来了。
一些美国心理学家在1983、1990、1993年等多次分别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高年级和一年级的女孩已经自认为在数学上不如男孩,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孩子已经笃定的认为女孩文科好,男孩理科好。
成人阶段呢?心理学家Deborah Best做过一个调查,她让一些大学生评价一篇关于太空科技的论文,这篇文章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是有点难度的。
结果,同一篇论文,把作者的署名写成一望即知是男性时,得到的评价就很高,把作者的署名改的一望即知为女性时,该论文获得的评价就低,没有条理、论据不充分等等评价就来了。
这种对于性别的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表现、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自信心等等各个方面的成长。
当年很多女生就是因为流传的女生学不好数理化,或者女生数理化成绩好就没有女性魅力等,不相信或者刻意压抑自己的理科天赋,而多少男生又因为数理化不好而抬不起头来!
有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别歧视或刻板印象就会越少。
我们在学校给孩子的性教育中,社会性的这个性别角色内容应该得到与生理卫生知识同样的重视,因为它影响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长。
在家里,家长给与孩子的性别角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加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想一想,你传达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这个话题各家各不同,有的家庭就是认准男尊女卑,有的家庭就是妈妈们比爸爸厉害说了算,我们没有标准答案。
下面我总结一些常见的、容易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
太明显的重男轻女。
不要以为只有在农村才会重男轻女,我遇到的几个案例,有的是位高权重,副部级以上的干部家庭,有的是知名企业家,上富豪榜的,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
家里不仅对孩子重男轻女,孩子的妈妈和奶奶论起人格尊严和家庭地位,论起来夫妻间的平等恩爱与分工合作,也是像清末民初的感觉。
这样的家庭传承无疑和大城市里比较西化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和西方国家的主流认识也不一样。
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心理和行为上有明显的不适或者扭曲,也就不奇怪了。
这种情况无法给具体的建议,当然家里如果能不重男轻女就好了。如果做不到,那就要根据具体孩子的具体问题咨询了。
过于强调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即便是家长认为正确的,也要避免做的过于刻板。
例如,男子汉要坚强。事实是,无论男孩女孩,都需要拥有勇气、坚韧、自我安慰和鼓励等品质和能力。
例如,女孩子要细心要温柔。事实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学会温和友善细致。
与其强调男孩该如何做女孩该如何养,不如强调作为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修养、品行和能力。
对女孩子尤其不要强调“我们越是要证明给别人看我们跟男孩子一样,甚至比男孩子更好”这种观念,这句话背后是一种预设的别人对我看不起、有偏见的看法,行为也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这个目标,这样我们的努力就跑偏了。
我们是为了自己的价值和卓越而努力,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见过太多的女性,在家里或者在工作场所,总是充斥着这么一股提着一口气、争这一口气的劲,让人亲近不起来,也让人并不看得起。
也别过度强调男女都一样、男女绝对平等。
男女在生理上是一望而知的不一样,在一些心理行为的表现上,男性整体特征和女性整体特征也确实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男孩在学校表现出比女孩更强的攻击型,更热衷于追跑打闹,高中男生倾向于暴力解决矛盾而女生倾向于背后说坏话和孤立的手段,女孩在阅读理解和言语流畅性测验中比男孩有微小但持续的优势,男孩在视觉或空间能力测验上的表现优于女生。在数学上,女生的计算技能优于男生,男生的解决策略优于女生。这些差别真实存在。自闭谱系患儿的男女性别比例是5比1, 也说明基因上男孩女孩存在差异。
过度强调一样而否认差异,等孩子大一些就会不认同了。与其否认差异,不如承认整体有平均表现的不同,但要注意个体差异,认识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警惕自己潜意识里的性别差异观,多做自我觉察。
我有一个学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先生对她很信服,家里一儿一女都带的很好。
她自己也是强调男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个人基本做到很好的分工合作,工作和生活配合得不错。
但是,她常常对先生感到不满,觉得他不够负责有担当。潜意识里还是希望男人当家做主。
当她先生真的有什么意见或者做了什么决定,她又立刻要挑挑毛病,总是要最后证明“还是要有我来把关,你一个人不行”。
而她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现是拧着的。
我们周边有很多女性是这样的,受家里长辈以及社会偏见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1949年以后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社会上流行的、大家心照不宣的仍然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即便北上广深也不例外。
潜移默化地我们是多少接受了这个想法的,而意识层面,我们又证明自己作为女性在各个方面都不差,因此会有不公平感产生,会想办法证明我还是比你强。
结果就是我们有时候很纠结,一会儿指望男人来做主,当一家之长,我只有辅佐就好,相夫教子嘛,你当皇上,我是宰相;一会儿又要证明你其实并不咋地,我比你要高明。一会要男人哄着自己,给自己送礼物捧着自己;一会儿又要逞威风,让男人来道歉或者颂扬你的功绩等等。
希望各位尤其是妈妈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纠结。如果有,尽快自己解决好,否则,孩子也是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的。
性教育心得体会随笔第5篇(5806字)
不要每次当孩子受到了伤害,才来反省自己,今天想和大家再一次认真地聊聊「儿童性教育」这件事。每次有新闻爆出时,铺天盖地都是如何正确地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现在流行一说性教育,就说是为了预防、遏制性侵。这个看法是偏颇的,只强调了一半的事实。
简单地设身处地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子,无论是学龄前还是学龄后,在遇到性骚扰或者性侵犯的时候,就算明明知道对方是在犯罪,孩子能够怎么办?尖叫、反抗?然后呢?如果这个成年人比较胆怯而且所在的地点容易被人发现,可能能够制止他的行为。如果尖叫和反抗都没有用呢?
如果想有效遏制性侵,最主要的是要完善立法和加强惩罚措施和力度,让对幼儿犯罪的人容易被抓、容易被惩罚。这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在罪证采集、儿童证言的采取和验证等方面不容易,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也不排除有成年人唆使儿童诬告的情况,当年美国歌星杰克逊就被诬告。
但是,越是难,越是说明成年人应该负起责任,想办法克服困难。让公平和正义得到伸张,让全社会有明晰一致的对性侵儿童的人“人人喊打”的氛围,才是最不该被忽视、最应该提倡、最应该做的当务之急!
性教育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为了卖出几本性教育的绘本或者性教育的微课而抬高自己的销量或者名气,却忽略了最应该由成年人来担当的对法律和执行法律的重视和呼吁,那是舍本逐末。
而且,性教育是一个太笼统的说法,细分起来,应该至少有性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和性别认同教育三部分。先说性安全教育。
性安全教育
我遇到的曾经遭遇性骚扰和性侵的来访者,有的是5、6岁的时候,有的是小学、初中还有高中,在回忆起当年的事件的时候,无一例外提到的是,不好跟家里人说。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人可以信任和仰仗。
一个是当时上小学四年级,她这样说的:
那个叔叔跟我爸爸妈妈是同事,就住我家楼下,他和我爸妈照样串门聊天。
我不告诉我妈的原因是,她知道了以后很可能会骂我不懂事,而且她一贯对外人和颜悦色,对家里人厉害,我感觉她是害怕那个叔叔的,跟她说了她也未必有胆能做些什么。而且如果让我和那个人对质的话,我肯定做不到清晰坚定地把发生了什么说清楚。
不跟我爸说的原因是,就从来没有过把自己的事情跟爸爸说的习惯,他总是特别忙,或者跟哥们喝酒,给我买个东西或者跟我逗逗嘴,我的学习、生活等等所有的事都是我妈管我。
但是我的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再也不去那个人家玩了,好几天闷闷不乐,爱发脾气,看见那个人不打招呼,那个人要是来我家了我就跑出去等等。但是,我爸妈没有看出来我的变化。”
一个当年5岁的女孩,她三十多岁时告诉我,“当时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他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虽然小也知道这样不对劲,可是那人的表情和说的话太不同一般了,从来没有有遇见过这种情况,根本就是傻了蒙了。
跑回家以后,又害怕又感到羞耻,说不出来的感觉。家里正好是爸妈下班回到家,忙着做晚饭吃饭,他们谁都没有注意到我的异常,我自己好像也故意装作没有什么事的样子,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装没事。但是不可能没事,那天的情况算是印在我脑子里了。
一个当年初中的女孩告诉我,是她妈妈的男朋友对她性骚扰,也没有做什么具体的,就是会撩一下她的裙子或者摸一下胸拍拍屁股,说小姑娘长大了。她妈妈要是看见了,就半真半假开玩笑式地骂一句她的男友,但是对孩子没有任何说法,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一个男性来访者告诉我,当年他7岁,跟着邻居叔叔去看露天电影,在电影开始前,人声嘈杂的时候,那个叔叔在他耳朵边说了好多话,他记不清了,当时也听不懂,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增大他知道一定是关于性方面的不好的话,因为他一直记得邻居脸上那神秘的猥琐的表情,自己的而感受是不知所措而又深感恐惧。
回家后自己有没有什么变化不记的了,家里父母忙而且孩子多,不会发现他有什么异样的,但自己行为上是有变化的,肯定是记得远着点那个邻居。
还有很多案例,包括大家总拿来说事的林奕含的事情,这些案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都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跟家长说,家长也都粗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常,或者观察到异常了却没有深究是什么原因。
这里反映的,不是孩子不知道这事不好,即便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孩子也有基本的判断,而是事发当时当场如何应对以及事后一定要告诉父母。
关于性安全教育,我有以下几点总结:
对于十一二岁以下的孩子,不用像讲生理卫生那样把性行为讲的那么清楚,孩子记不住、理解不到位,反而可能产生误解或者恐慌,变成对所有的亲人都持防范的、害怕的心理和态度,这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模式的正向建立;
只要告诉孩子:背心和短裤遮住的地方,是我们的私密的地方,谁都不许碰,隔着衣服都不行。
只有爸爸妈妈给你洗澡的时候是可以的。如果有人碰,就大声喊住手!走开!我不喜欢你!最好赶快跑开,去人多的地方,见到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后,要把这个事情告诉她们,她们一定会帮助你!
告诉孩子,一定要强调再强调,警察、老师、爸爸妈妈是一定一定会保护你的。不论是她们的熟人、朋友还是亲戚对你做了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或者让你产生不舒服的怪怪的感觉,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永远站在你这一边,永远会为你说话、帮助你!
这点最重要,不能总是指望孩子能够应对得恰当,能够学了性教育就会处理了,就是大人,学了一肚子放性侵的理论,一下子遇到性侵,你能保证应对自如、保证凭一己之力就能预防制止对方吗?不能!所以一定要家长承担责任,成年人必须要做的更多。
在家长这里,就是,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感觉你和她贴心,愿意跟你说心里话,尤其是重要的特殊的事情,让孩子把你视作靠山和安全基地,能信任能仰赖,这涉及到你和孩子间平时的互动模式和亲子关系,涉及到你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的状态有观察、有了解,能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并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找到原因。
我遇到过高二女生怀孕五个月父母都没看出来还是老师先看出来的案例。当父母的要细心和耐心,这是我们自己要去修炼的。
生理卫生教育
性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生理卫生的知识。
这个话题已经有各种达人和专家、各种绘本、各种别的国家如何如何的经验,说得够多了。
我只想提醒大家一点,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基本都是在小学6年级、11-12岁左右,学校教育中必备的内容。
学校里如果不讲让自己回家看,或者学校里讲得不好,那么家长必须站出来讲,或者给孩子找一些视频看,现在这类资源挺多的。
这个年龄就要正规的、严谨地讲了。如果学校里讲得很全面,家长可以针对孩子还不了解的,从生活习惯、生活细节等方面给与补充。
我不建议家长看了呼吁性教育的自媒体文章后,认为某一天该进行性教育了,就像学校上课似的,到时候就拿着或本或者课本讲。
家里给讲不用那么正式,最好是随着孩子长大,逐渐地、点点滴滴地根据孩子理解的程度告诉孩子。
刻意地把这件事当个大事来讲,恰恰说明你还是没有真的把性看的自然平常。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学龄前的孩子如果问到结婚、生孩子是怎么回事,想我从哪里来的或者二胎家庭问小弟弟小妹妹怎么生出来的,可以用比喻的方式、类比的方式例如开花结果等等,随便讲,不必纠结于用没用术语,说得规范不规范。
重要的是以孩子的认识和经验水平,他认为自己明白了。否则,如果一堆术语搞得孩子更困惑,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把世间的真理全都正确地学到,不可能的。
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例如女孩子看到了妈妈经期流血,男孩子跟爸爸洗澡时注意到了小丁丁,或者孩子看到妈妈晾晒的文胸,问了起来,都可以及时地给与讲解。
我女儿三四岁的时候,一次家里保姆给她换衣服,她站在床上,两只小手一伸,碰巧抓到了保姆的胸,保姆当时还没有结婚,满脸通红地躲。她这个表现反而引起了我女儿的注意,就故意伸手去抓。
我当时正好在场看到了,过去制止了她,让保姆先出去,然后告诉我女儿,这个地方是所有人都有的,女生长大了就会长大,男生不会。这里以后给小宝宝喂奶。保姆阿姨就是到年龄了长大了,要为给宝宝喂奶做准备了。你以后长大了也会这样的。这个地方绝对不能被人摸的,你摸保姆阿姨非常不应该,不礼貌,不许再摸了。记住了,也不能让别人摸你这里。
我女儿一直对我的话是听的,尤其是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她的。以后她再也没有摸过保姆,但是开始观察我和保姆,过了几天,早上穿衣服的时候,她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穿你和保姆阿姨穿的那种奶衣服,穿完奶衣服再穿裙子。因为没有人告诉过她文胸的名称,平时大家也不说这个词,所以她一直不知道怎么说,就自己发明了这个词。
这又是一个增长她认识的机会啊。我的反馈是,先肯定她说得对,有很多事情是长大了才发生、才要做的。
等你长大了,需要穿的时候,咱们一起去商场,挑你喜欢的。然后,我告诉她奶衣服的正确名称是什么。并且告诉她,这个词只是咱们女生自己知道就够了,用不着跟所有的人去说。
类似的情况每家都会有很多例子,这就是点点滴滴的细节的注意,而不必某天正襟危坐地给讲生理卫生知识,那是学校,不是家里,是老师做的,而不是亲爹亲妈做的。
如果孩子长到十一二岁还对生理知识一无所知或者满嘴胡言乱语,那是家长长达十一二年的失职,跟性教育关系不大。
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归因于性教育。
现在北京地区的女孩子普遍在十岁左右开始初潮,11岁到12岁,大多数也就是五年级六年级,大多数女生都已经出现了月经,穿文胸也差不多是在同样的阶段的,女生的性征出现比男生要早。
有的人曾经吐槽哈自己小时候没有接受性教育,大姨妈来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不是性教育的问题,这是你的母亲对待孩子和对待生活有问题。
稍微关心孩子一些的母亲,生了女儿之后一定都会想到这些亲身经历的事情,在差不多的时候一定会事先准备好月经要用的东西等等,等来了以后会给女儿讲会告诉女儿怎么办,如果连这个都没想到,那么说明这个母亲对女儿的成长基本是不关心的、不到位的;或者母女之间的连接与互动是有问题的,那这就已经不是什么性教育到不到位的问题,而是整体的母亲对女儿的养育态度和养育方式的问题,性教育知识其中比较具体的表现之一。
反之,即便你的母亲按照自媒体的指点,给你做了性教育,你跟她仍然是不贴心的,遇到性侵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在两性关系上,要么早恋寻求爱和温暖,要么对异性冷漠压抑,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关系。
总之,不要刻板、片面地看待性教育。
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和教育
最后,我要强调一下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和教育。
性别是一个人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和文化身份。除了先天的差别,社会习俗中形成的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在小学阶段就显示出来了。
一些美国心理学家在1983、1990、1993年等多次分别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高年级和一年级的女孩已经自认为在数学上不如男孩,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孩子已经笃定地认为女孩文科好,男孩理科好。
成人阶段呢?心理学家Deborah Best做过一个调查,她让一些大学生评价一篇关于太空科技的论文,这篇文章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是有点难度的。
结果,同一篇论文,把作者的署名写成一望即知是男性时,得到的评价就很高;把作者的署名改的一望即知为女性时,该论文获得的评价就低,没有条理、论据不充分等等评价就来了。
这种对于性别的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表现、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自信心等等各个方面的成长。
当年很多女生就是因为流传“女生学不好数理化,或者女生数理化成绩好就没有女性魅力”等,不相信或者刻意压抑自己的理科天赋,而多少男生又因为数理化不好而抬不起头来!
有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别歧视或刻板印象就会越少。
我们在学校给孩子的性教育中,社会性的这个性别角色内容应该得到与生理卫生知识同样的重视,因为它影响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长。
在家里,家长给与孩子的性别角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加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想一想,你传达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这个话题各家各不同,有的家庭就是认准男尊女卑,有的家庭就是妈妈们比爸爸厉害说了算,我们没有标准答案。
下面我总结一些常见的、容易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
太明显地重男轻女。
不要以为只有在农村才会重男轻女,我遇到的几个案例,有的是位高权重,副部级以上的干部家庭,有的是知名企业家,上富豪榜的,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
家里不仅对孩子重男轻女,孩子的妈妈和奶奶论起人格尊严和家庭地位,论起来夫妻间的平等恩爱与分工合作,也是像清末民初的感觉。
这样的家庭传承无疑和大城市里比较西化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和西方国家的主流认识也不一样。
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心理和行为上有明显的不适或者扭曲,也就不奇怪了。
这种情况无法给具体的建议,当然家里如果能不重男轻女就好了。如果做不到,那就要根据具体孩子的具体问题咨询了。
过于强调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即便是家长认为正确的,也要避免做得过于刻板。
例如,男子汉要坚强。事实是,无论男孩女孩,都需要拥有勇气、坚韧、自我安慰和鼓励等品质和能力。
例如,女孩子要细心要温柔。事实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学会温和友善细致。
与其强调男孩该如何做女孩该如何养,不如强调作为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修养、品行和能力。
对女孩子尤其不要强调“我们越是要证明给别人看我们跟男孩子一样,甚至比男孩子更好”这种观念,这句话背后是一种预设的别人对我看不起、有偏见的看法,行为也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这个目标,这样我们的努力就跑偏了。
我们是为了自己的价值和卓越而努力,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见过太多的女性,在家里或者在工作场所,总是充斥着这么一股提着一口气、争这一口气的劲,让人亲近不起来,也让人并不看得起。
也别过度强调男女都一样、男女绝对平等。
男女在生理上是一望而知的不一样,在一些心理行为的表现上,男性整体特征和女性整体特征也确实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男孩在学校表现出比女孩更强的攻击型,更热衷于追跑打闹;高中男生倾向于暴力解决矛盾而女生倾向于背后说坏话和孤立的手段;女孩在阅读理解和言语流畅性测验中比男孩有微小但持续的优势,男孩在视觉或空间能力测验上的表现优于女生;在数学上,女生的计算技能优于男生,男生的解决策略优于女生。
这些差别真实存在。自闭谱系患儿的男女性别比例是5比1, 也说明基因上男孩女孩存在差异。
过度强调一样而否认差异,等孩子大一些就会不认同了。
与其否认差异,不如承认整体有平均表现的不同,但要注意个体差异,认识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警惕自己潜意识里的性别差异观,多做自我觉察。
我有一个学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先生对她很信服,家里一儿一女都带得很好。
她自己也是强调男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个人基本做到很好的分工合作,工作和生活配合得不错。
但是,她常常对先生感到不满,觉得他不够负责有担当。潜意识里还是希望男人当家做主。
当她先生真的有什么意见或者做了什么决定,她又立刻要挑挑毛病,总是要最后证明“还是要有我来把关,你一个人不行”。
而她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现是拧着的。
我们周边有很多女性是这样的,受家里长辈以及社会偏见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1949年以后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社会上流行的、大家心照不宣的仍然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即便北上广深也不例外。
潜移默化地我们是多少接受了这个想法的,而意识层面,我们又证明自己作为女性在各个方面都不差,因此会有不公平感产生,会想办法证明我还是比你强。
结果就是我们有时候很纠结,一会儿指望男人来做主,当一家之长,我只有辅佐就好,相夫教子嘛,你当皇上,我是宰相;一会儿又要证明你其实并不咋地,我比你要高明。一会要男人哄着自己,给自己送礼物捧着自己;一会儿又要逞威风,让男人来道歉或者颂扬你的功绩等等。
希望各位尤其是妈妈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纠结。如果有,尽快自己解决好,否则,孩子也是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的。
关于性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尤其是性别角色认同,今天就说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