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之良将,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和氏璧。秦国愿以十五城换这块璧。秦国是强国,赵国相对较弱,所以秦国“换”城是假,“抢”璧是真。为此赵国不知如何是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王召见了蔺相如。赵王问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秦国要求用城换璧,如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赵国交出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的话,错就在秦国了。衡量这两种情形,宁可答应秦国,让他担负不交出城的罪名)。”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入秦后,发现秦国果然要强夺璧而不给城。于是相如机智地要回了璧并以“自己的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做法威胁秦王,迫使秦王想到“相如真要是这样做,秦国就既得不到璧又失信于大国”,因此答应斋戒五日后接受献璧,实际上是被相如得到了“把璧让随从暗中送回国”的机会,从而“完璧归赵”。璧是送回国了,但人毕竟还留在强秦,于是相如不顾个人“就汤镬”的危险,又提出了“秦先割十五城给赵国,然后赵国交璧”的要求。秦国最主要的目的是“得璧”,如今觉得既得不到璧,杀了相如又无益,只好放了相如。相如回国被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要与赵王于渑池相会。赵王畏秦,不想去。廉颇、相如商量,如不去会显得赵国懦弱怕秦国。因此赵王决定前往。在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鼓瑟后,秦国御史记录并呼喊:“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看到此情景,马上拿着缶到秦王面前让秦王击缶。秦王不击。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很不高兴,无可奈何,击了一下缶。于是相如赶快让赵国御史同样又写又喊:“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接着秦国群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城为秦王祝寿。”相如也紧接着说:“请用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两国在这个会上算是打了一个平手,秦国并没有占到便宜。
渑池会后赵国君臣回国,由于相如在会上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功劳卓著,被封为上卿,其官阶在廉颇之上。对此廉颇不服,说:“我为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是以口巧舌能之劳,而居我之上;况且他还是个出身低贱的人,我感到屈辱。我再见到他时必然羞辱他。”相如听到廉颇这样说以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称病不上朝,外出时遇上了廉颇的车队就退让躲避。相如这样退让,引起了蔺府中的属官门客的不满。他们对相如说:“我们之所以追随您,是因为仰慕您高义。可是您如今与廉颇地位相等,他出恶言伤您,您却无反应,他与您相遇,您却躲避。像您这样畏惧强势,连庸人都以之为羞,更何况您还是身居相位的人呢!我们对您这样做实在不理解,我们要离开您。”相如听后反问属官们:“你们说秦王与廉将军谁凶狠有威势?”属官答:“自然是廉将军不如秦王。”相如说:“既然是这样,像秦王那样有威势我都敢呵斥他,他的群臣那么多我都敢屈辱他们,难道我独独地畏惧廉将军吗?我只是顾念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果我和廉将军两虎相斗,必然两败俱伤,那也必然有害于国家。我之所以忍让,是为了把国家的安危考虑在前,把个人的屈辱抛弃在后啊!”廉颇听说相如的这些想法以后,惭愧万分,他脱掉上衣,背上荆杖,请人引领着他到蔺府谢罪。廉颇对相如说:“我这个鄙贱之人,实在不知您的胸襟是如此的宽阔远大呀!”两人终于结为至交,成了生死与共为对方刎颈而无悔的朋友。“刎颈之交”后来成为成语,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如北宋孔平仲《续世说·奸佞》:“裴度上疏言稹与宏简为刎颈之交,谋乱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