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有三种用法。一是本义。此语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hé)高,不敢不局;谓地盖(hé)厚,不敢不蹐(jí)(说天如何如何高,走路不敢不弯腰;说地如何如何厚,走路不敢不轻步)。”“天高地厚”即由诗中提出,指天高广,地厚阔。这两句诗是揭露国家危亡时,小人当道,人民生活于孤立无援之中。二是比喻感情、恩德深厚。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门生受恩师三番知遇,今日小小效劳,止可少答科举而已。天高地厚,未酬万一。”两文中的“天高地厚”均指恩德很深,还有许多未能报答。三是借指极普通极明显的事理。如《歧路灯》第六十四回:“因谭相公大事(指谭父丧葬)过了,所以才敢相央(求)。若前此便说这话,可见俺这兵丁头子,是不识天高地厚。”张天民《路考》:“他翘尾巴,他不知天高地厚。”两文中的“天高地厚”均指普通事理。
“天高地厚”也作“高天厚地”、“天高地迥”。前语用例为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此中的“高天厚地”用的是天高地广的本义。“东野”是唐朝诗人孟郊的字,因为他作诗“苦吟(反复吟诵,反复推敲)”,又因他的诗中多“穷苦之词”,故称他“穷愁死不休”。至于称他为“诗囚”,则是因为大家认为他有“自己为难自己”之意。后语用例为唐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