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虚传”与“名实相副”同义吗?

时间:2024-06-23 13:17:07

小有不同。“名不虚传”语出《吕氏春秋·期贤》:“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国家之所以安定,是因为有贤士进行治理了;这个国家显贵者的名分都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得来的,因为在这里他们能施展才华,因此贤士都愿意到这样的国家来。“名不虚传”即从“名不徒显”演化而来,指传闻的名声没有虚假,与实际相符。如南宋华岳《白面渡》:“系船白面问溪翁,名不虚传说未通。只恐当年溪上女,浣纱时节懒匀红(把船系上之后问溪边的老翁:您这里为何叫‘白面溪’呀?老翁没能把这里为何叫‘白面溪’解释得通。我想:恐怕是因为当年到这里来浣纱的女子,她们都不梳妆打扮的原因吧?因为女子都不梳妆打扮,都是‘白面’本色,所以叫‘白面溪’)。”《水浒传》第十八回:“四海之内,名不虚传。结交得这个兄弟,也不枉了。”也作“名不虚立”、“名不虚谓”。《史记·游侠列传》:“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朱家、田仲、剧孟等人虽然时常触犯当世的法网,但是他们私人的道义,为人廉洁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还是有可以称赞的地方。他们的声名不是随便得到的,许多人依附他们也不是偶然的)。”《新唐书·魏元忠传》:“是子未习朝廷仪(这个人没有学习朝廷的仪礼),然名不虚谓,真宰相也。”又有“话不虚传”,指传闻真实可靠。用例为《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向张六嫂说他标致,我还未信,不想话不虚传。”

“名实相副”就是名称与实际相符,不限于“传闻中的名声”。如《北史·于忠传》:“既表贞固之诚(既表明守持正道,坚定不移的诚心),亦以名实相副也。”也作“名实相符”、“名副其实”、“名实不违”。用例依次是: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凡夫名词字义,远因于古训,近创于己见者,此必使名实相符(凡是名词字义,从远的说,是来源于古代的解释;从近的说,是出于学者的创见。这些都必须名实相符)。”闻一多《端午节历史的教训》:“我看为名副其实,这节日干脆叫‘龙子节’得了。”《南史·梁武帝纪》:“冠履无爽,名实不违。”“冠履”是指帽子与鞋子,此处喻上下尊卑;“无爽”是不错乱。

 “名不虚传”与“名实相副”同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