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把这成语中的“动”理解错了。“动”是会意兼形声字,繁体字从重从力,是一个背重物的人站在地上的形象,能背得动之意。《说文·力部》:“动,作也。”本义为“背起来”,引申泛指“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状态”。如《论语·雍也》:“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的人喜爱水,仁爱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活动,仁爱的人爱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动”由“活动”又引申作副词,表示极容易发生某种情况,相当于“动不动”、“常常”、“往往”。“动辄得咎”的“动”即是。此语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此中的“动”即是“常常”、“动不动”的意思,“辄”意为“就”,“咎”意为“罪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进退两难,动不动就获罪或受到责备”,形容处境艰难。“跋前踬后”也是成语,同“跋胡疐尾”,本指狼向前走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再如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论安危谈计策动不动就引证圣人的言论,他们用人则妒能嫉贤,群疑满于腹内;临事则畏首畏尾,众难塞于胸中)。”此中的“动”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