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与“洗垢索瘢”同义吗?

时间:2024-11-26 16:35:08

不仅同义而且出处也相同。两语均出自《韩非子·大体》:“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不违反自然的道理,不伤害人性;不吹起茸毛寻找小瘢痕,不洗去污垢详察隐情;既不把法度随便扩大,又不把法度任意缩小;法令所无绝不苛求,法令所有绝不宽缓)。”这是《韩非子》中列举的“至关重要的执法原则”。“吹毛求疵”、“洗垢索瘢”即由文中提炼而出。前后两语均用来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错。如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处位而任政者,皆短于仁义,长于酷虐,狼挚虎攫,怀残秉贼……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慑伏,吹毛求疵,并施螫毒。”此中的“吹毛求疵”即指当政者对百姓不讲仁义,长于酷虐,像虎狼贪吃那样剥削百姓,心怀十分残忍。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对百姓吹毛求疵,迫使那里的百姓战栗屈服。“吹毛求疵”也作“吹毛索疵”、“吹毛求瑕”、“吹毛取瑕”。用例依次是《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吹毛索疵,诋欺无限(诋毁欺压人达到极点)。”《三国志·吴志·步骘传》:“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据我所知,许多办案的人都特别挑剔小的细节,吹毛求疵,把轻罪重判从而成就自己的威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晋代以后弹劾人的奏章都是以尽力地诋毁为快,吹毛求疵,苛酷入骨)。”

“洗垢索瘢”与“吹毛求疵”同义。清邹弢(tāo)《三借庐笔谈》:“田以为讪己,愈恶之,每见嗔喝,吹毛索瘢。”“瘢”的本义为创伤,也指疮疖痊愈后留下的痕迹,在这里则指通过找瘢痕证明曾经有病。

 “吹毛求疵”与“洗垢索瘢”同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