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之交”为何是“平民之交”?

时间:2024-11-26 16:26:05

“布衣之交”的“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庶人”在春秋时代是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后来泛指平民,也指官府中的吏役;所以“布衣之交”,即指平民之间的朋友关系。如果某人做了高官、当了皇上,他如对另一人说“你我是布衣之交”,这就表明“他与另一人在均为布衣时就相交了”。在经典中“布衣之交”这个成语多次出现。

《战国策·齐策三》:“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一年之后,孟尝君召见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那个人说:‘先生您与我交往已经很久了,没有做上大官,小官您又不想做。卫国君主和我有着很好的交情。我为您已准备好车马、皮裘、锦帛之物,希望您带着这些东西去和卫国君主结交。’)”此中的“布衣之交”有自谦的性质。因为孟尝君不是君主,可是要说自己与卫国君主有交情,所以就用了“布衣之交”这个词语。

《后汉书·隗嚣传》:“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隗嚣是上将军,和投奔他来的三辅一带的年高有德的人成为布衣之交。“三辅”指治长安以东的京兆尹、长陵以北的左冯翊、渭城以西的右扶风的三位官长;在这里指三位官长所辖的地区。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蔺相如说此番话的背景如下: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来到秦国,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大喜,让群臣传看,但就是不提把“十五座城池换给赵国”的事。蔺相如察知此意后对秦王说:“璧上有个斑点,我指给你看一下。”顺势把璧要回,接着就拿着璧倚靠梁柱(准备在需要的情况下以璧击柱相威胁),气得怒发冲冠,并说:“我在赵国的时候,人们都不让我来,说秦国贪婪,拿了璧后不会给十五城。我就对他们说:‘老百姓相交都不互相欺骗,何况秦国这样的大国呢!’”由此可知,此句中的“布衣之交”指的是“平民之交”。在这里是用来与“大国之交”进行对比的。

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虞卿是一位被赵王封了万户侯的人,因为他的布衣之交魏齐来投奔他,可是赵国不允许魏齐停留在境内,于是虞卿就放弃了首相之位,与魏齐一起逃往他国。这就是引文所说的“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此中的“布衣之交”即指的是虞卿、魏齐两人原来都是平民,是朋友。

 “布衣之交”为何是“平民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