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段话是说澹台子羽,长得很丑。他想做孔子的学生。起初孔子因为子羽长得丑陋,曾一度认为子羽的资质差而不想收他,可后来还是收子羽做学生了。子羽向孔子学习之后,非常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从来不做邪门歪道的事,不是为公事,从来不去见公卿大夫。后来到南江游学,名声很好,得到了诸侯的赞誉。孔子听说了子羽的情况之后,自责地说:我用人的口齿衡量人,差一点儿在宰予身上犯错误,我用人的长相衡量人,差一点儿在子羽身上犯错误。后来“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成了劝人不要以言取人以貌取人的话,同时也用这两句话批评有“以言取人”或“以貌取人”毛病的人。宰予也是孔子的学生,他“利口辩辞”,孔子很不欣赏这种人。一次宰予在白天睡着了,孔子便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意思是宰予不堪造就,话却说得很尖刻。后来宰予到齐国做了临菑(zī)大夫。
此外,关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还有两点应该说明:(1)有的译本认为此语实出自《韩非子·显学篇》,是太史公从中引来证明“以貌取人”是错误的;(2)此语今译应为:“若以貌论人,则子羽就成了被人厌恶的人了。”引文中的“行不由径”今译为“从来不做邪门歪道的事”,如直译则为做事不抄小路捷径,不做非分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