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如何“寓褒贬”

时间:2024-11-26 15:53:01

“一字寓褒贬”出自“孔子作《春秋》,一字寓褒贬”。此语由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的“《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演化而来。其含义是孔子作《春秋》时,所用每一个字都很有分寸,对每一个含有褒义或贬义的字都不随便使用;只要用了,那就必定有讲究。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想知道何为“一字寓褒贬”,只能举例加以说明。《左传》一书,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鲁国太史左丘明根据《孔子史记》即《春秋》所写,下面就从《左传·隐公元年》中选出一句话进行分析,说明“一字”怎样“寓褒贬”。这句话载于郑庄公出兵讨伐其弟共叔段的一段史实中,它是这样概括史实的:“郑伯克段于鄢。”那么这句话是怎样“寓褒贬于其中”呢?(1)共叔段是郑庄公的亲弟弟,但因背叛其兄长,所以不说“郑伯克弟于鄢”,而直呼其名“段”,这样就表明了共叔段不敬兄长;(2)“克”是两敌相角力之辞,说“郑伯克段于鄢”就表明是郑庄公用徒众攻击他的弟弟,弟弟又用徒众抗击他的兄长,两兄弟互以敌人对待,从而讥讽了兄弟俩并无手足之情;(3)不称呼郑庄公的尊称,而是客观地称其为“郑伯”,把他当成一个一般的诸侯对待,这是讥讽他在共叔段初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迹象时不去教导,反而纵容,让共叔段越陷越深以致造反;(4)“鄢”是郑庄公伐共叔段时共叔段最后退守的地方,这表明郑庄公对其弟寸土不让,使共叔段完全没有了藏身之地,不得已逃到了外国——共国去。“郑伯克段于鄢”一共六个字,除去“于”(在) 无法表示褒贬外,其他五字都含贬义,把一个亲哥哥故意纵容亲弟弟让他造反以便杀之的过程,表述得淋漓尽致。而“一字”如何“寓褒贬”也由此可见了。“一字寓褒贬”后来成为成语,用来形容文章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用每一字都有分寸。

“一字”如何“寓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