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向别人推辞难于担当某件事或某项任务时,常常用“敬谢不敏”来表示,意思是:“我恭敬地推辞此事(任务) ,原因是我太不聪明(无法担任或担负此事) 。”如按照这个“意思”把“谢”解释为“推辞”,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这是按照“敬谢不敏”的发展义来解释了。如果追究“谢”在“谢不敏”中的原义,应该说“谢”并不是“推辞”,而是“道歉”的意思。何以这样说呢?这还要从“谢不敏”的最早的用法说起。“敬谢不敏”是由“敬”与“谢不敏”组成。“谢不敏”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这段话是赵文子听文伯汇报了子产说的话之后所说的,意思是:“‘子产说得对,我实在不好,竟然用徒隶住的地方来让诸侯住。这是我的罪过。’于是派士文伯去向子产道歉,说明让诸侯住徒隶之所这件事是由于我们太不聪明造成的。”此处的“谢不敏”,即是此短语最早的用法。由于这个短语既有“道歉”的意思,又有说明“自己无能”的意思,所以后来就用“谢不敏”的前面加一个敬词作为成语,用来作“推辞”事(任务) 的谦词。如今译此语即为“对不起,我无能!”话中虽没有“推辞”这个词,但推辞之意已体现在“对不起”之中了。用例如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假设我们要拿‘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谢不敏,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此中的“一打”是十二个的意思,在这里指“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