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先说古代的说法。古代“泾”“渭”二水并提。最早见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shí)湜其沚。”(泾水因和渭水对比才显得混浊,等泾水定下来也就清了。) 这两句诗,朱熹《集注》的解释是:泾水出自原州百泉县笄(jī)头山东南,渭水出自渭源县乌鼠山。泾水本浊,渭水本清,但泾水没有与渭水合流时虽浊亦不显现。二水合流后,清浊就分得清楚了,因此“泾以渭浊”。后人就用“泾以渭浊”比喻人品的清浊,也用来说明有些现象是通过比较后才发现的。如任昉《哭范仆射》:“伊人有泾渭,非余扬浊清。”(人的品质本来就有清有浊,是很分明的,不是经过我张扬之后才分出清浊的。) 此中的“泾渭”即指人品。后来“泾以渭浊”又派生出“泾渭分明”一语,用来比喻界限清楚。如《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守得(倪善述) 一十四岁时,他胸中渐渐泾渭分明,瞒他不得了。”此处的“泾渭分明”即比喻界限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