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仁假义”是“伪装仁义”吗

时间:2024-11-26 14:08:06

解释“假仁假义”这个成语,要看它所在的上下文。从其本义来说,它不是“伪装仁义”的意思,而是“在不该讲仁义的地方讲仁义”。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宋国和楚国作战,在“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宋军已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时,宋国的大将司马子鱼要趁着“楚军未既济”攻打楚军,宋襄公不准;楚军渡过泓水了,但还没摆好阵势,司马子鱼这时又要攻击楚军,宋襄公还是不准;等到楚军排好阵势了,宋襄公才准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还受了伤。战败后,宋国人都怪罪宋襄公。这时宋襄公还坚持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君子不杀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人) ,“不以阻隘”(不借着险隘的地形阻挡敌人) ,“不鼓不成列”(不攻击尚未排好阵势的敌人) 。由于宋襄公不懂“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阐明耻辱来鼓励士气,就是要求消灭敌人) ,在战场上大讲仁义,所以宋人说他“假仁假义,适成其愚”(在不应该讲仁义的地方讲仁义,正好当了愚蠢的人) 。后来“假仁假义”的词义有发展,多用它指“伪装仁义慈善”。如《朱子全书·历代一·唐》:“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唐太宗用伪装仁义慈善来推行对他个人有利的事。) 在今天“假仁假义”的本义用得不多了,其发展义则用得较多。

“假仁假义”是“伪装仁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