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字为人们熟知的意思有:1.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别”;表示否定,相当于“不”。2.通“无”,即“没有”。如把这个意思放到“不自由毋宁死”中去“对号入座”,这句话确实讲不通:本来要表达的意思“不自由宁愿死”就会变成“不自由‘不要’宁愿死”或“不自由‘不’宁愿死”。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毋”作为发语词可与“宁”搭配成一个词,“毋宁”可译为“宁可”“不如”“宁愿”“宁肯”。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这样一段话:“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jūn)我以生’乎?”这段话涉及一个故事:范宣子掌握晋国朝政,让诸侯和百姓缴纳的钱财很重。郑国的子产就给范宣子写了一封信劝诫他。上面引的那段话就是子产在信中问范宣子的。意思是“你宁愿使人说‘你范宣子养活了我们’呢,还是‘你范宣子取我们的钱财养活了你’呢?”这段话中的“毋宁”即宁愿的意思。明白了这一点“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就好理解了,译为今语即为“不自由宁愿死”。此语源于苏格兰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的讲演。他在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维吉尼亚议会所作讲演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如果失去自由,那么不如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