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与“举鼎绝髌”同义吗

时间:2023-11-08 10:59:02

不同义。前者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不揣度德行,不考虑力量,不亲近亲邻,不分辨是非,不觉察有罪。) 这“五不”涉及一个故事:郑国与息国两国有了口舌之争,息侯就进攻郑国。两国大战后息国败。君子因此知道息国要灭亡。灭亡的原因就是息国犯了上述“五不”。后来“五不”中的“不量力”被提出来改为“不自量力”作成语,指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如《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硬想与他作对,转弄成螳斧当车,不自量力,区区几百个电文,济什么事?”此中的“不自量力”即是。“不自量力”也作“不自量”、“不度德,不量力”、“不量其力”、“自不量力”和反义的“度德量力”。用例依次是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茅盾《追求·二》:“他以为不度德,不量力地好高骛远……还不如把理想放得极低,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非到实现不止。”《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武松演义》第七回:“这等人竟敢在官人头上动土,真是自讨苦吃,自不量力。”《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合乎礼。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使后代有利的工具。许国违背法度而庄公讨伐他们,服罪了就宽恕他们,揣度德行而处事,衡量力量而办事,看准了时机而行动,不让忧虑连累后人,可以说是懂得礼了。) “度德量力”即由此中提炼而出,其意义与“不度德,不量力”相反。

“举鼎绝髌”的“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具,一般三足两耳,多用青铜制成。“绝”指断;“髌”指膝盖骨。语本《史记·秦本纪》:“王与孟说举鼎,绝髌。”这说的是秦武王非常有力气,喜好游戏。他把秦国的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任命为高官。一次他和孟说举鼎比试,结果压断了膝盖骨,不久死去。为此孟说的全族被杀。由于秦武王是膂力不足以举鼎,力不胜任才断髌的,所以后人就从引文中提炼出“举鼎绝膑”作成语,比喻力不胜任。如章炳麟《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举鼎绝膑,亦不敢以怨他人。”这里的“举鼎绝膑”即是。

“不自量力”与“举鼎绝髌”同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