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子弟”“膏粱子弟”从一惯的用法来看,是含贬义的。如《汉书》卷一百上《叙传》:“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qǐ)襦(rú)纨绔之间,非其好也。”这句话说的是班况的长子班伯容貌甚丽,他先学习了《诗经》,后又在金华殿学习了《尚书》《论语》。数年之后学业有成,就出来交游。但他不愿意与王、许这些人家的子弟待在一起,因为和这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在一起并不是他所喜好的。“绮襦”是细绫制作的短衣,“纨绔”是细绢制作的裤子,这都是富贵人家子弟穿的衣裳,所以后来就用“纨绔”或“绮襦”指代富贵人家。班伯“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即表示了对富贵人家子弟看不起,不屑与之为伍的鄙薄之意。再如《宋史·鲁宗道传》:“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耶?”(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难道是让纨绔子弟受恩惠得好处的地方吗?) 从此语所说馆阁是培育英才的地方,不是让纨绔子弟受恩泽的地方,也可看出对纨绔子弟的鄙薄之意。此外,与“纨绔子弟”意思相近的还有“膏粱子弟。”“膏”是肥肉,“粱”是细粮。虞兆隆《天香楼偶得》对“膏粱子弟”是这样解释的:“但知饱食,不谙(ān)他务。”(只知道吃得饱饱的,不会干其他正业。) 《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夏侯楙(mào)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以“懦弱无谋”指称“膏粱子弟”,也含鄙薄之意。
富贵人家的子弟也有好的、优秀的,故今天写文章不宜以“纨绔子弟”“膏粱子弟”指称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