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分语言环境。(1)当“脍炙”只用它的本义时,与“脍炙人口”不能互相代用。如《礼记·曲礼上》:“脍炙处外,醯(xī)酱处内。”这里的“脍炙”是细切的肉和烤肉,用的是本义。这两句话讲的是吃饭时“脍炙”和“醯(醋) 酱”应放的位置。又如《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脍炙哉!’”“脍炙”虽仍然用的是本义,但却带上了一点儿另外的意思,即“脍炙被孟子所喜爱”。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曾子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曾晳死后,曾子就不吃羊枣了,因为一吃羊枣就会想起父亲。由于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一次公孙丑问孟子:“脍炙、羊枣孰美(哪个好吃) ?”孟子就回答说“脍炙”好吃。(2)由于“脍炙好吃”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于是就有人用脍炙来比喻喜爱的优美诗文,并用“脍炙人口”比喻诗文优美为众人所传诵。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再如宋·洪迈《容斋随笔·连昌宫词》:“元微之(稹) 、白乐天(居易) 在唐元和长庆间齐名。其赋咏天宝时事《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二则引文中的“脍炙人口”不能换用“脍炙”表示。(3)当人们不仅要表达“诗文优美为众人所称许”,还要表达“称许”的时间颇长久时,干脆就用“脍炙”加上时间词了。如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二》:“林和靖(逋) 《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接近) 二百年。”这是说《梅花》诗的名句被人们传诵了近二百年。辛文房《唐才子传·刘商》:“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这是说刘商模仿蔡琰《胡笳十八拍》所作的《胡笳曲》在当时为人们所传诵。这两例中的“脍炙”都是“脍炙人口”的意思,在此情形下,“脍炙”即代替了“脍炙人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