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拒绝什么都可用“拒人于千里之外”来表述吗

时间:2024-11-26 11:53:04

“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语多用来表述“拒绝听从善言”。为什么这样用呢?这与典故的原意有关。“拒人于千里之外”语出《孟子·告子下》:“訑(yí)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这句话涉及一个故事:鲁国准备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料理国政,孟子听说这件事之后高兴得睡不着觉。公孙丑就问孟子:乐正子“是不是很刚强”、“是不是足智多谋”、“是不是见多识广”?孟子都回答“不是”。公孙丑接着又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孟子说:“乐正子喜欢听取有益的话(好善) 。”那么喜欢听取有益的话与治理国家有什么关系呢?孟子认为:一个为政者如果喜欢听取善言,就是治理整个天下也绰绰有余;如果不喜欢听取善言,那他就会说:“訑訑,予既已知之矣(嗯嗯,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他的“訑訑之声音颜色(‘嗯嗯’的声调神气) ”就把人们拒之于千里之外了。由于掌权者这样说话,有见地的人都被阻止,那么挑拨离间、逢迎拍马的人自然就来了。一个为政者一方面听不到善言,另一方面又同这样一些坏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可能吗?由于“拒人于千里之外”这句话是孟子用来说“拒绝进善言的人”的,因此后来人们对这句话也采取了与孟子同样的用法。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语确实也把“不善于听取意见的人”的顽固劲儿、愚蠢劲儿表现得活灵活现。此外,(1)“訑訑”在这里虽译为“嗯嗯”,实际上此词也有特指的意义,即“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也”。(2)孟子与公孙丑的这段对话给人的启示是: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在有把天下之善招来的能力”。为政者想并且真这样做,那么四海之内就会“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这样,就不用愁国家会治理不好了。

到了今天,“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语的用法还扩展出一种意思,如说某人骄傲即用此语。

不论拒绝什么都可用“拒人于千里之外”来表述吗